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建立全球倫理

建立全球倫理

三、和平的願景

[日期:2010-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和平的願景
  
  宗教領袖的願景與使命
  
  我們必須認清,站在世界任何一種宗教的個別立場,都會認為自己是熱愛生命的,也都會認為自己是熱愛和平的。
  
  我們必須認清,站在世界任何一個種族及國家的個別立場,都會認為自己是熱愛自家族群的,也都會認為自己是熱愛朋友和鄰居的。
  
  我們必須認清,站在世界任何一種宗教、任何一種種族、任何一派政治思想的個別立場,都會認為自己是要保護生命安全的,是要保障生活幸福的,是要維持愛與和平的,是要爭取自由平等的,也都會認為,人類的彼此互動,絕不能偏離了正義的原則。
  
  以上三點認知,我個人認為這即是人類為世界的永久和平共同努力,所應有的基礎共識。直到今天,在我們的世界上,尚有若干族群的領袖們,由於熱愛自己的族群,為了維護自家族群的利益,並且希望爭取到更多、更大、更好的利益,便與其他的族群互相對立、仇視、怨恨,甚而彼此攻擊、掠奪,乃至把敵對的族群視為魔鬼,非得征服、予以殲滅不可。這都是人類的愚癡所致,導致以牙還牙、怨怨相報,形成了族群之間永無休止的世代相殘!
  
  所謂「人類的愚癡」,最主要的是指我們在思考上常犯的兩個盲點:
  
  (一)在思考問題、觀察問題、處理問題時,只考慮到自己內部的、自私的、主觀的立場,很少想到應去了解、體會、同情對方的想法、說法、作法和處境的需求,往往造成了對立和仇恨、衝突和戰爭。
  
  (二)面對一切複雜的狀況和問題,一律以簡單的二分法來做判斷。世人總認為自己是站在真理、正義、神聖的一邊,而與自己信仰、理念不同的一方,便是虛偽、邪惡、魔鬼,兩者壁壘分明,永遠不能妥協共存。於是便製造出許多水火不容的世仇大敵,相互殺伐不已。
  
  一旦能跳脫這兩個盲點,世界永久的和平與幸福便指日可待了。
  
  現在,我們面對這兩個盲點所造成的重大問題,急待找出緩衝與化解的方法。正本清源,個人以為,首先應該呼籲全世界的宗教領袖、政治領袖、意見領袖們,為了人類世界的共生共榮、永續發展,務必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共同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1.努力爭取自己的利益,同時也顧慮到他人的利益。
  
  2.盡力伸張自己的信念,同時也尊重他人所持的信念。
  
  3.全力預防遭受敵人攻擊:或讓敵人找不到攻擊的原因;或使敵人投鼠忌器,失去攻擊的勇氣。
  
  以上三點,簡而言之,便是知道自己也要知道他人、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將敵人化解成為朋友。這當然要付出時間及耐心,也要付出財力資源來建立防衛設施及人際關係。唯有如此,才能減少由於彼此間的誤解猜疑而產生的敵意,才能減輕由於相互間的敵對衝突而產生的恐懼,才能減免由於恐懼不安而引發的攻擊與報復。
  
  強大的威力與平等的博愛,必須是並行並用而不相違背的。用慈悲的大愛,給人豐足的衣食、平安的保障,要比用強大的軍事行動,更能收服人心,更能化解敵人於無形。堅強的武備,讓亡命之徒不敢輕舉妄動;而平等的愛心,則能讓普遍的大眾感恩及認同。
  
  秉持以上的原則,接下來,我想分別就消弭反美恐怖暴行及提昇中國大陸人民的宗教信仰品質兩方面,提出幾點看法及建議:
  
  (一)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的今天,我們除了要為六千多位無辜的罹難者祈禱,也要為那十九個自毀毀人的劫機恐怖分子祈禱,因為不論是被害者或加害者,都是受害者,兩者生命的喪失同是人間的慘劇。恐怖行為是因為愚癡,也是因為懦弱,導致恐怖分子的心中充滿了仇恨。唯有用智慧的疏導及慈悲的溫暖,才能幫助他們走出自我封閉及恐懼憤怒的陰霾。
  
  要消弭反美的恐怖主義及暴行,個人以為美國宜多和阿拉伯世界的民族國家做朋友,就人類文明的共同問題,彼此多協助、多接觸、多溝通、多探討、多認同。此外,美國的政經領導者及宗教領袖們,可以先和阿拉伯世界溫和開明的領導人多做朋友,爾後再由這些溫和開明的領導人,去和比較激進的領袖做朋友。當激進派的領袖們,也能成為坐下來探討共同問題的朋友之時,彼此的疑忌和仇恨便能消除。這才是釜底抽薪、化敵為友的根本方法。
  
  (二)目前,中國大陸政府雖然允許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這只是在共產主義社會革命中的一個階段;一旦到了理想中的社會改革完成之時,人民就不需要宗教了。因為從唯物史觀的觀點而言,任何宗教都只是人民用來獲得暫時安慰的「鴉片」而已。所以,中國大陸雖不至於消滅宗教,但也不必奢望他們會大力發展宗教。尤其是組織性、群眾性的宗教活動,那是絕對被禁止的。此外,境外的宗教師、宗教組織、宗教勢力及宗教書籍,也不被允許輸入境內,因為他們堅持「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原則。中國大陸並不厭惡宗教,卻憂慮宗教組織的群眾運動,會造成政局的動盪及民心的不安。
  
  我們不知道,事實會不會正如他們所說,到了理想中的社會改革完成之時,人民就真的不需要宗教了。但是目前,中國人民絕大部分還是需要宗教的,因為宗教信仰的本身,就是一股撫慰人心、安定社會的力量。如今,在不造成中國社會動亂的原則之下,我們還是有很多空間,可以協助中國人民提昇宗教信仰的品質。我們能夠努力的工作,至少可有以下三種:
  
  (一)推動台灣海峽兩岸的宗教教育及宗教文化的相互觀摩,藉以增加台海兩岸彼此之間的認同感,減少兩岸人民的敵對意識。
  
  (二)呼籲亞洲各國的宗教領袖及宗教團體和個人,多與中國大陸的宗教界人士及政府官員接觸訪談,以增進彼此間的相互了解,並多為共同的社會福利、環境保護、人品提昇、減少犯罪、急難救援、災變預防等問題,互助合作。不要企圖在中國大陸發展組織性的宗教活動。
  
  三、舉凡全球性的宗教活動,一律邀請中國大陸派代表參與,並盡可能移到中國大陸各地舉辦,讓各階層的宗教人士及相關官員,有機會多接觸國際的宗教現況。這能使他們獲得與世界宗教共同成長的利益,卻不會讓他們感受到外來宗教所造成的威脅。
  
  總之,任何宗教、任何國家、任何族群,都是希望被了解、被尊重、被肯定、被包容的。即令其信仰、理念與我們全然不同,只要願意嘗試去了解、尊重、肯定與包容,彼此便會成為朋友。而首先跨出這樣的第一步,並且繼續堅持下去——這便是我們共同的願景和使命了。
  
  (二○○一年十月十五日講於聯合國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理事會程序委員會)
  
  世界宗教領袖在二十一世紀的任務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由於高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在資訊、交通、生活資源等各方面,都比過去更方便更富裕,但各種傳統的價值觀,也因而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尤其是保守性的宗教信仰、種族的優越感,以及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等,在機制全球化、社會多元化、思潮後現代化的局面下,無時無處,不在遭受著批判和激盪。
  
  宗教乃是全人類共同的源頭和依歸,但我們也不能否認,由於若干保守的宗教人士易將異己者誤視為邪惡,因而形成了排斥和對立,製造了仇恨與衝突。這是有待我們積極化解的問題。
  
  本次會議討論的重點,是宗教領袖要如何協助聯合國化解宗教與族群的衝突?如何紓解世界的貧窮問題?如何做好全球性的環保工作?以及如何消弭暴力的戰爭與恐怖的攻擊事件?換句話說,二十一世紀的宗教領袖,除了傳播各自的信仰外,也得扮演好挽救人類危機的多重角色。這些項目,也正是我所屬的團體「法鼓山」,最近十多年來所努力倡導及實踐的工作。現在,我便針對這幾點稍加介紹,敬請各位指教:
  
  (一)如何化解衝突?不論是宗教、政治、文化等各種族群之間,均應有「求同存異」的共識,也就是在追求共同的利益和目標之時,不妨允許有歧異的想法和作法。這就好比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之中的成員,也允許有不同的想法和作法一樣。中國儒家主張「和而不同」;佛說眾生有種種根性,都有成道的機會;又說,叢林之中,能容千萬種眾生。其實,宗教不會有衝突,被信仰的神也不會有問題,唯有人類愚昧的詮釋,才會造成對立與衝突。在此必須呼籲:凡在聖典中見到有與人類和平牴觸的文字,均應給予新的詮釋。
  
  (二)如何紓解貧窮?貧窮有兩類,一是物質的,二是心靈的。物質的貧窮,讓人的生活困苦;心靈的貧窮,卻能造成毀滅性的大災難。物質貧窮的族群,非常可憐;心靈貧窮的族群,則極具危險性。今天國際間人道救援的對象,除了荒旱、水澇、地震等災區的災民,主要的還有兵亂戰區的難民。生產力的不足和戰爭的破壞,造成了物質的貧窮,而族群之間的衝突和戰爭,則是源自心靈的貧窮。因此,我們如果希望紓解貧窮的問題,最好的辦法便是由宗教領袖們來鼓勵人人發願,轉變掠取和佔有的自私心,而成為奉獻和布施的慈悲心。物質富裕的族群,固然應當奉獻和布施,但物質貧窮的族群,也該用隨喜的心做布施。若能普遍推廣這種奉獻和布施的運動,則既可紓解物質的貧窮,也可解決心靈貧窮的問題,如此世界的永久和平才有希望。
  
  (三)如何做好環保工作?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我們生存的地球環境,已在迅速地惡化之中,主要的原因就出在人類過度的開發及浪費,造成自然資源及生活環境的大量損耗及破壞。因此,如何做好環保工作,已是如救燃眉的急務。可是環保必須要從世人價值觀念的改變做起。所以,法鼓山正以心靈環保為主軸,再進一步推展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心靈環保是向內心省察,啟發智慧心及慈悲心。心靈富裕之後,便有充分的安定感及安全感,對內心、對外境,便不會矛盾衝突;與人相處之際,便會尊重對方,時時以禮相待;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不會因為奢求物質享受的滿足而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因此,對於宗教領袖而言,心靈環保,特別重要。
  
  (四)如何消弭暴力及恐怖事件?站在宗教領袖的立場,慈悲和博愛,乃是絕對的真理;正義及和平,不可能分離。如果為了主持正義、崇拜真理,而訴之於暴力及恐怖的行為,那是必須接受勸阻的,也是應該受到譴責的。動用武力,也許會有暫時的震懾作用,但永久和平的基礎,卻必然要建築在對等的尊重及相互的寬容之上。甚而不僅是互惠互利,還要做不求回饋的布施,要做沒有條件的奉獻。而在這全心的布施及全力的奉獻之中,自己必然獲益最多,成長最快,也最強大,所以也是徹底消弭暴力及恐怖事件的最好辦法。
  
  綜合實踐以上所說的求同存異、奉獻布施、心靈環保、尊重寬容,便可望讓人類在本世紀中,漸漸獲得普遍的和平。而這也正是我們所提倡的願景:祈禱天國降臨到地球,把人間建設成為淨土。
  
  (二○○二年六月十二日講於曼谷聯合國大會堂「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理事會」)
  
  從「心」溝通的世界大趨勢
  
  諸位大德法師及大德居士,非常失禮,由於本人的健康狀況,不允許親自前來聆聽大會的諸家高見,謹以書面向諸方專家請教,並由法鼓山的僧團代表,代我宣讀。
  
  近數年來,我個人及我們的團體,出席過多次世界性的會議,例如世界經濟論壇(WEF)、世界銀行(World Bank)、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WCRL)、全球女性和平促進會(GPIW)、地球憲章(Earth Charter)、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WYPS)等會議,焦點都在討論如何將族群的衝突轉變為和諧,以謀求世界的永久和平;或是如何協助落後地區的國家,從貧窮之中轉為共享世界資源的合作伙伴,以謀求世界資源的永續發展;以及如何面對多元文化的互相仇視,轉為各種文化之間的互相學習、兼容並蓄,以俾培育出世界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及道德觀。
  
  這對佛教而言,特別是對於大乘佛教而言,在理論上並不困難。而對西方的三大一神教而言,因為他們都希望彼此和平相處,也相信最高的神便是愛和正義;各族群之間,應該都是兄弟姊妹的關係,是可以和平相處的。所以談到「愛」時,並不會有異議,但是一涉及「正義」,就會各有各的立場了!不過,堅持不同立場的人士,如果常常有機會聚在一起討論共同的切身問題,至少可以增進彼此間的友誼。
  
  所以二十世紀後期,羅馬天主教會定期召開宗教對談會,我也應邀參加過一次。會議中雖允許各宗教抒發己見,但羅馬教廷的立場並未因此改變,以致許多其他教派,並不願出席這種會議。而應邀出席西方的跨宗教對談會議,仍以西方三大一神教人士為主流,東方宗教的人士為數甚少,漢傳佛教的人士就更少了。未能有足夠的機會將佛教的智慧,奉獻給今日全世界的人類,實在是一樁大憾事。
  
  出席類似的會議,我不會強調漢傳佛教的立場,甚至也避免碰觸彼此核心價值判斷的問題,只就當前的人心嚮往和大家關注的共同點來切入。所以自從我提倡以「心靈環保」建設「人間淨土」的運動以來,不論在任何場合,也不論遇到何種立場的人士,都能談得很愉快。例如猶太教、天主教、東正教,乃至伊斯蘭教的人士,都視我為他們的知己。其實,我並沒有多大的學問,只是以佛法為心法,以無我的心法來因應一切的問題,便無往而不通了。
  
  記得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我出席了中國國家宗教局及中國佛教協會在海南島三亞市召開的「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圓桌會議」,會中決議召開「世界佛教論壇」,我感到非常欣慰。佛教徒在全世界的宗教人口中只佔極少數,主要集中在東亞及南亞地區,因此一進入世界場域,佛教徒的能見度不高,代表佛教向全世界發言的機率也很低。即便在佛教內部,雖有各系互動的事實,但像「世界佛教論壇」這樣一個全面性和永設性的體制,應該有其重要性和急迫性——首先可讓佛教各教派之間,找到共同價值觀點及共同任務,然後再與世界各宗教的共同價值觀點和共同任務相接合,共同來為明日的地球世界,創造共存共榮、和平幸福的大未來。
  
  現在,再就本次大會的主題:「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略抒淺見如下:
  
  大家都知道,如果從哲學的觀點來看佛教,佛教既非唯物論,也不是唯心論、唯神論,而是因緣論。這次會議的主題:「從心開始」,看起來好像把佛教歸為唯心論,甚至於我們法鼓山提倡的「心靈環保」,也看似是唯心論的主張了。其實不然。
  
  佛教的基本立場,便是原始佛教所說的四聖諦、十二因緣,尤其是《阿含經》「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緣起論,乃是以心為主體。而四聖諦所謂的苦、集、滅、道,「苦」是煩惱心的現象;「集」是煩惱心所造成的種種後果的因;「滅」是煩惱心的止息,即是從煩惱心得到解脫;「道」則是用種種修行的方法,使得煩惱心變成解脫心。因此,四聖諦也是圍繞著「心」的主體而講。
  
  十二因緣,是從無明開始,因為無明,所以才有三世十二因緣的生命過程。無明是煩惱心的主體,若從世間現象的分析來說,稱為「五蘊」。五蘊之中的色蘊,屬於物質,其他的受、想、行、識四蘊,則屬於心的部分。從生命的觀點來講,若離開心的部分,物質是不存在的。因此十二因緣的內容,也是重視「心」為主體。
  
  從原始佛教進入大乘佛教以後,初期的中觀派,便是根據四聖諦十二因緣的緣起法而立論。雖然中觀講空,意思是空去所有的執著心,不論人空與法空,乃至畢竟空,指的都是執著心。因此從五蘊世間展開的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仍舊無法脫離五蘊。由此可見,中觀學派也與「心」這個主體相關。所以《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大乘的唯識學,把心區分為「心王」與「心所」二者,而講唯識所現、唯識所變;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其實能熏、所熏,都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相分與見分,雖然名為唯識,卻依舊不離虛妄心。成佛即是轉虛妄心識為真如心。
  
  另一個如來藏系統的大乘佛教,則特別重視心為法界的源頭,心也是法界的全體大用。如《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法華經》則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那是誰在稱念佛名?誰能成佛道?都是眾生心。此外,《華嚴經》也提到:「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則指煩惱的凡夫心,和清淨而福智圓滿的諸佛心,其本體是相同的。《大乘起信論》說:「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又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都是說,心可以通凡聖,可以通世間出世間,可以通有為無為,而無所不通。
  
  如果從佛法所說心的角度,來看待世間的一切,討論人間的每一個族群、文化與觀念的時候,也就不會堅持有一個絕對不變的立場。因為每一個立場所持的見解,對當事人而言並沒有錯,但是從他人的立場來看,尤其是從整體人類的角度來衡量,則可能有再討論與修正的空間;所以不應該動輒否定對方的立場,也不必堅持自己的立場。
  
  我出席各種國際會議的時候,經常是用一種無我的角度,也就是沒有主觀的預設立場,來與人互動討論。我會先肯定對方,結果同樣的也會受到對方的尊重,這便是《大乘莊嚴經論》所說:「心外無有物,物無心亦無,以解二無故,善住真法界。」一個真正學佛修行的人,不論學的是大乘、小乘,或者中觀、唯識、如來藏,只要能夠善於體會心外無物、物外無心,也就能夠明瞭一切的問題,全都是心中事。如果還有什麼特定的人事物想要克服、對立,那就很糟糕了。因為你所對付的,並不是心外之人、心外之物,而是自己內心的煩惱。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有這層認識,立即將觀念調整過來,則外在的一切,沒有一樣是不能包容,也沒有一樣是不能消融的。
  
  以上我所表達的淺見,若能獲得諸方專家的認同,那便意味著世界佛教論壇乃是提供一個講壇,讓全世界的佛教徒,包括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的系統在此抒發己見。儘管南傳、漢傳與藏傳佛教之中,尚有不同的派系,也各有不同的思想依據、實踐特色和生活型態,這是由於不同地域與文化背景,因而產生了不同派系的佛法;也有因為根據經論的不同,所以表達的方式各有差別,而各自所重視的教理行果,也各有詮釋的出入。
  
  這也無妨。相信大家所樂見的,便是各家都能在論壇上暢所欲言,同時開放心胸,接納自己所知領域以外的種種高見。中國俗諺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藉由論壇的機會,我們彼此互相觀摩,諸家可能都有收穫,那就成了文化、思想的腦力激盪,而激發出新鮮、活潑而有力的智慧火花。然後,再將世界佛教論壇所得到的收穫、學習和成長,與世界其他的文化、宗教相接軌,而朝共同的價值與相同的任務一起努力。因此,我們雖然認為自己的派別很好,也當尊重其他教派的優點,不過每個派別還是應該要有自己的立場。最可貴的是,學習他人所長,增進自己的不足;發揚自己的優點,進而奉獻給全世界的人類,這才是世界佛教論壇的精神。否則觀念、想法向某一個單方面傾斜,恐怕人類的文化也就無法進步了。
  
  世界佛教論壇在中國大陸發起,也在中國大陸首先召開,我認為其中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雖然這三個系統的文字不同,民族也不同,但在中國境內,便具備了漢傳、藏傳和南傳三大系統的佛教傳承。我們大家也都知道,中國大陸歷經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盪,導致佛教出現了二、三十年的斷層,現在正是急起直追的時刻,也漸漸會集了世界佛教的菁英在此開會,使得大陸佛教產生一個復興的大運動,進而帶動了世界佛教的大趨勢。
  
  祝福大會圓滿成功,謝謝諸位善知識,以上我的一點淺見,敬請批評指教。
  
  (二○○六年四月十三日講於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發言)
  
  一條共同的道路
  
  黎巴嫩東正教大主教His Holiness Aram I以及諸位宗教領袖們:
  
  敝人無法親自出席這次會議,深感遺憾;然而我又覺得光榮,承蒙大會容許我以事先錄影的方式,代表法鼓山在開幕典禮上表達祝福。
  
  法鼓山這個團體,目前在美國、台灣,以及全世界都有分支道場。我們推動的工作,看起來屬於宗教性質,實際上我們努力的方向,乃是希望超越宗教的範疇,而關心我們整體的人類社會。當然,我的宗教背景是佛教,屬於佛教之中漢傳佛教的禪宗。站在佛教的立場,當我們面對不同的宗教,並與之互動的時候,我們不會強調佛教的信仰,也不會突顯佛教的教義,而是融合、接受、包容與了解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多元宗教並存的事實,並且關注今日整體人類的共同需求。
  
  因此,我對大會的第一個建議是:設法找出不同宗教之間的溝通交集點。如果僅僅是討論個己的宗教背景或者信仰的宗教教義,彼此之間很不容易達成交集;而最有可能構築各個宗教交集與溝通的橋樑,乃是大家共同來思索,如何為整體人類謀求福祉,如何為世界和平付出奉獻。
  
  每個宗教,各有其文化背景,也互有不同的信仰立場,這是歷史形成的事實。至於不同的宗教信仰,未來是否可能合而為一,成為單一的宗教信仰?我想大概不可能。因為每個宗教,都有其獨特性,也各有信仰的特色與優點,因此要把所有的宗教整合為一,那是不可能的;而要把不同的信仰融合統一,也是不切實際的。尤其在今日的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只有愈來愈趨向包容性與多元性的宗教文化,而在多元性、包容性的宗教文化裡,尚需要一種共同性的普遍價值:即為當代的人類社會共同努力與奉獻。
  
  因此,我的第二個建議便是:請諸位宗教領袖思考並建立全球性倫理。我們這個世界,從現在直到未來,全人類一定要走出一條共同的道路來。這條大同之道,依我所見,就是超越宗教、種族與文化的全球性倫理。不同的宗教之間,需要有一個共通性的全球倫理,而全球倫理的產生,並不是由某一個單一宗教來取代,而是經由不同宗教領袖的相互討論,由此產生一種適用於全人類的倫理價值。這樣,我們就能夠在各宗教的倫理觀念之外,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共同倫理價值,使得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宗教信仰,乃至不同的族群,彼此在互動時有共同的軌道可依循,從而減少甚至避免許多衝突的產生。
  
  請容我說明,建立全球性倫理的目的,並不是要新創一個宗教,也不是要否定所有的宗教,而是在尊重、保持所有宗教的現況之餘,另外找出一條共同的道路來。我相信這個過程是艱難的,因為每個宗教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對於倫理的解釋,但是尋求適用於全人類共同前行的一條路仍是必須的。儘管可見其路程艱難,這條路還是要走的。否則,各宗教與宗教之間不能和平交往,甚至單一宗教裡的不同派系也不能和平相處,那是非常可惜的事。
  
  以上是我的兩點建議,敬請諸位指教。並再一次的祝福,祝福大會圓滿成功。
  
  (二○○六年十一月十二日黎巴嫩貝魯特「重塑心靈之約—增進相互了解與和平/中東暨亞洲宗教領袖高峰會」開幕致詞)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一、宗教衝突的起因
第3頁:二、化解衝突的智慧 第4頁:三、和平的願景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