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51~208

[日期:2010-08-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圓因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151.記數之法

記數之法,普被三根,上根不礙記,下根必須記,故總以數期之。俾利者即此打成一片,鈍者亦不失緣因善根。倘託言事理一如,不須記數,恐上智少,下愚多,不至忘失者幾希矣。

152.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起信論云:

心若馳散,即便攝來,令住正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惟在於此。

153.境緣從心

四祖曰:

境緣無好醜,好醜從心起,

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154.不斷見思煩惱難逃六道

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需歷緣鍛鍊,令其淨盡無餘,而後分段生死,乃可出離,未能淨盡,六道輪迴,亦依舊難逃。

《印祖法語》 

155.非上上根人宜專修淨土

奉勸世之善士,聰明利根,有志出生死者,當自量根器,參禪固是向上一著,以此乃佛祖專為上上根人說。在諸人試自檢點,果是上上根人否,果能一一頓悟否,果能當下便了百劫生死否,如其非上上,即宜量自己力,專心修淨土門,回向西方極樂,永捨娑婆之苦。

《憨山老人夢遊集》 

156.憶佛念佛當來必定見佛

但觀一句阿彌佛,念念心中常不斷。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與彌陀親見面,

只想淨土在目前,日用頭頭無缺欠,

佛土全收一念中,便自往生真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時,不可更起差別見。

157.真心

遠公曰:

心為一身之主,萬行之本。心不妙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見理不明,是非謬亂。所以治心,須求妙悟,悟則神和氣靜,容敬色莊,妄想情慮,皆融為真心矣。

158.觀心法門

觀心,第一微妙門也。夫心為一身之主,萬行之本。心不明,欲身正,而行端者鮮矣。是故世間一切種種苦惱,皆從妄想顛倒所生,若顛倒不生,則生無生矣,無生則雖生而無生。生而無生,則念亦無念,無念則顛倒何起。

《憨山大師》 

159.觀心

觀心~

此心本無形,視之不可見,起滅了無端,迅若空中電。

妄想逐塵勞,渴鹿奔陽燄,堪嗟今古人,都壓良為賤。

160.觀身

觀身~

是身如水泡,乍見亦不久,痴兒以為珠,取之不盈手。

況復於此中,多貪為罪藪,唯知眼觀身,畢竟何所有。

161.寧可著有

寧可著有,不可著空。以著有,雖不能圓悟佛性,尚有修持之功;著空,則撥無因果,成斷滅見,壞亂佛法,貽誤眾生,其禍之大,不可言喻矣。

《印祖法語》 

162.空諸所有勿實諸所無

憨山大師云:

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施所無。此語不獨為老龐家傳之秘,佛祖皆然。

163.念念不已心當自空

龐老云: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未能空心,且勤念佛,念念不已,心當自空。

164.力修淨業除重業

博地凡夫,逆境來時,常起煩燥心,怨天尤人,或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殊不知,多生多劫以來,所造惡業均須償報,今日疾病纏綿,貧苦交道正為消償舊業,減輕業障,如是存心,則能隨遇而安,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

《明倫》 

165.瞋是失佛法之根本

「瞋」是失佛法的根本,墮惡道因緣,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

166.心空業空

心空業空~

夫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心空則業空,業空則身空。身且空,病安從生。

《雲棲法彙》 

167.業由己作

華嚴經云:

刀兵饑饉,疾病死喪,人禍天刑,種種受報,由此而言,可見總是自業所招,非由他作,然趨避介於一念,堂獄在只在目前,若果有人,實修諸善,而得惡報者,必無是處。

168.出生死關

出生死關~

世之聰明之士,生來但知世間功名富,妻子愛戀之樂,以為人生在世,止此而已。不知大過於此者,古之豪傑之士,直出生死者無他,特看破此耳。

169.信佛是求覺悟

一般人都說,心好就好,何必學佛?雪公云:一切眾生貪瞋痴充滿,何能誇心好?日日口說妄語、綺語,身作殺、盜(不與取)邪淫等,何可自贊是好人?信佛正是求覺悟,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

170.佛法貴行

佛法貴行,不貴不行。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

《大智度論》 

171.以德者為師

蓮池大師云:

從師,非只要學文藝,要以德行為本,但教我以文藝,而不教我以德行者,非賢師也。若遇賢師,須視如父母,敬如神明,終身依附也。

172.供佛像

雪公老人云:凡皈依三寶,修學佛法者,平素只許供奉佛像,以明專一,家中不能佛神雜供,要知佛尊神卑,不能同列。

173.塑佛像印經流通

裝塑佛像,則幽顯蒙益;

印造經書,則法道流通。

174.智者通達一切

李老居士說:

智慧愈磨練愈崇高,進而能通達一切。至於禮貌,對人愈恭敬謙卑,人家對你也就愈發尊敬。

175.親近善知識

蕅益大師云:「其人雖智淺,而信戒見地穩者,應親近之人。其人智深,見地不正,而非戒者,不應近之。」

176.受戒須護戒

十住毗婆沙論云:

若受佛戒,不能護持,則欺諸佛,是污佛家。」身為佛弟子,不可不深思警醒。

177.以戒為師

雪公言:

三藏十二部,以戒為主,佛不在世,以戒為師。一般世俗認為戒束縛人,殊不知戒之結果又名「甘露」,能治百病 ,想消罪業,以戒薰心,乃為最上法。

178.菩薩大戒

李老居士說:菩薩大戒,豈可隨便,以前皆是先受五戒。即五戒論,尚有少分,多分,滿分之別,要在真實能持,不在虛有此名,可想其鄭重矣。受五戒者,行持一二年後,而無犯破,乃可進受菩薩大戒。

179.勸父母念佛大孝之道

蓮池大師云:

人之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

180.堂上有佛二尊不遠求

彌勒佛曰:

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旃檀雕刻,即今現在雙親,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

181.教於始

古語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於始也,天下之治亂,皆基於此,切勿以為老僧腐談,無關緊要也。

182.開光

開光~

佛陀自有光明,遍照大千,豈有佛光,待人而開?今則多主開光,不過順俗而已,實則開與不開無關宏旨,只求供者心誠,佛像自然放光。

《明倫》 

183.圓滿菩提

涅槃經曰:佛說修一善心,破百種惡,如少火能燒一切故,知萬善皆從一念好樂而生,全體善心而現,圓滿菩提,常樂妙果。

184.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云:

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途,焉能救眾生?

185.普賢菩薩行願品

普賢菩薩行願品曰:

若令眾生歡喜,則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眾生至愛者生命,諸佛至愛者眾生,能救眾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心願,由此觀之,諸佛菩薩,千言萬語,無非救人救眾生之苦。

186.不以佛法做人情

古人云:

寧可己身墮地獄,不以佛法作人情。

187.勿造惡因

勿造惡因~

怨毒糾結,變端百出,至三生之後而未已,其亦慎勿造因哉。

《草堂警句》 

188.黃梁一夢

紅燭燒殘,萬念自然灰冷;

黃梁夢破,一身亦似浮雲。

《菜根譚》 

189.清淨光明藏於一念興

世事一局棋,著著爭勝負;

黑白未分前,幾個能惺悟。

清淨光明藏,俄然一念興;

無邊生死海,盡向此中生。

190.無生心

世事忽如夢,人情空若雲;

誰知塵市裡,心靜即離群。

一片無生心,全彰放生處;

令彼鱗甲類,盡蹋無生路。

191.多求成煩惱

舉世要求多,求多轉生惱;

唯有知足心,便是如意寶。

妄想沉淪趣,清心解脫場;

迴光時返照,見面禮空王。

192.佛性無遮

可惜清涼心地,無端迸出貪瞋;

霹靂心中火起,燒殘自性天真。

明明佛性本無遮,自是從前一念差;

失腳久沉生死海,這回切莫負蓮華。

193.法性本同

大海一滴水,具足百川味,

法性本自同,昧者見各異。

一片閒田地,多為蕪草侵;

但能時割卻,便是出塵心。

194.淨土不外求

淨土原來不外求,當人一念要知休;

回觀妄念消融處,便是西方第一籌。

初因愛念感娑婆,淨土應須出愛河,

要得蓮華為父母,全憑念念見彌陀。

195.真修

幻海無涯沒盡頭,塵勞妄想幾時休

應知世相空中電,須知人生水上漚

唯攝一心歸淨土,全憑萬行作真修

目前總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196.心心返照

妄想馳逐,究竟無益。諦審思維,死生迅速。

生死來往,大夢冥冥。但隨業轉,如不有生。

有生不著,須從夢覺,醒眼看來,無繩自縛。

念念迴光,心心返照,但不隨情,是名要妙。

197.觀自在

六塵境界,如夢聚寶,無量貪求,一覺便了,音聲色相,風月行空。

於斯不著,豈是盲聾。以此處世,有何掛礙,身雖凡夫,名觀自在。

198.妙性圓明

妙性圓明自本真,從來皎潔絕纖塵。

不教妄染輕遮障,便是超凡大力人。

四大久觀如泡影,病魔何處可潛蹤,

古人自有安閒法,只在無生一念中。

199.以真除妄

心本光明,欲蔽故暗,天然之體,隨情耗散。

今欲正之,袪慾制情,一真既復,諸妄不生。

200.幻景

舞衫歌扇,儀態萬方,彈指繁華,終隨逝水,茫茫回首,舊事皆空,豈但海市蜃樓,為頃刻幻景哉。

201.心不外求

身心一片似冰壺,試看其中是有無,

妄想不來消息斷,何須此外覓工夫。

此心不必外邊求,只在當人一念休,

身世但從空處著,恰如湛海一浮漚。

202.今生虛度

光陰有限頻頻覺,妄想無邊念念除,

淨土蓮華禪水灌,心田愛草慧刀鋤。

百千萬劫俱空度,莫使今生又涉虛。

203.佛性本同

因果報應,捷如影響,根若不生,枝從何長?

業有多種,以殺以重。好生惡死,彼此皆然。

軀殼雖異,佛性是同,但平等觀,殺業自空。

204.動心忍性

人遇拂亂之事,愈當動心忍性,增益所不能,所以行有窒礙處,必思有以通之,則智益明。

205.心如明鏡

人心如穀種,滿腔都是生意,物欲錮之而滯矣。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鏡,本體渾是光明,習染熏之而暗已,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206.正君之福

今世之所享,皆前世之所積,日中必昃,月盈必虧,有所不足,正君之福。

《草堂警句》 

207.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說,其好高務勝耶?抑真為生死耶?如真為生死,當依凡夫通行之法,若薄地凡夫,妄擬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則必至著魔退道,且請息此念,庶可得益耳。

《印祖復恆慚法師》 

208.持名念佛

印光大師云:

「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捨之而修觀像、觀相等法,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今人教理觀法,皆不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昇反墮,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1~50
第3頁:51~100 第4頁:101~150
第5頁:151~208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