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影塵回憶錄(倓虛大師傳) 倓虛大師自述/湛山倓虛大師說門人大光記述

影塵回憶錄(倓虛大師傳) 倓虛大師自述/湛山倓虛大師說門人大光記述

第十六章 瀋陽般若寺復興經過

[日期:2010-08-10] 來源:轉載  作者:倓虛大師自述/湛山倓虛大師說門人大光記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六章 瀋陽般若寺復興經過

(一)緣起

一個地方的興廢,各有其不同的因緣,到了興的時候,就有一種大力量的正派人來興修;到了廢的時候,就遇著不正幹的後人,胡作妄為。雖有很多家產,很快就敗壞淨盡了。瀋陽南關般若寺,就是這種情形。

般若寺原為古廟,建於清康熙年間,曾出一古林禪師,很有名,其語錄載在奉天志書。古林禪師的後輩,缺行持,不務正,弄得在地方上站不住腳,把廟賣給小北門外永安寺老和尚。老和尚圓寂後,其後人名蓮居,將廟讓給一尼僧。尼僧死後,停靈於大殿,因無人住持,廟遂荒廢,多年以來,鴿翎蝠糞,蛛網塵封,每有乞丐,時來時去。

復興般若寺的因緣,是因一九二一年,我開始在瀋陽萬壽寺辦學。那時有位王朗川居士住瀋陽,經常到萬壽寺聽經,三年後,對佛學頗有心得,欲蓋廟專門研究佛學。但苦無力量,也沒有相當地方。時張作霖為巡閱使,楊麟閣在巡閱使府當總參議,其同學友趙藎臣和王朗川相識,談起修廟弘揚佛法事,苦於無有地點。趙言大南關般若寺荒廢已久,無人修砌,現在應當保存古蹟,待我與楊總參議說明,保存古蹟,他必贊成。後來由趙藎臣和楊麟閣見面,說明保存古廟,弘揚佛法,救正人心,楊很以為然,知道佛法確實有益於社會人心,遂由其衙署下公事,命王朗川發起,重修般若寺,這是一段緣起。

(二)經過

般若寺發起重修後,最初由王朗川居士一個人經辦,可是他苦於無法籌經費,修起來一部分房子遂停工,後來王朗川堅邀我做住持擔任建築費,王本人以佛學會會長名義擔任監修。

我自一九二四年開始,為講經事,經常在北京、瀋陽、哈爾濱之間,來來去去的,平常也沒有常時間專門留在一個地方料理事,因此對復興般若寺事,全靠王朗川居士,我只擔任一個住持名義。這一則是因滿他蓋廟的心願;二則也因他對各方面能接洽辦事。

般若寺實行接管後,進行加以重修,以我在外講經的因緣,先找齊斐章施壹仟元,楊麟閣施兩仟元,先將前殿、山門、大殿修起;又修兩邊配房各五間。後來翟省長(熙人)施兩仟元,其他善款,將大殿后藏經樓上下五大間修起,僧房院宇,煥然一新。我因事情忙,由王朗川居士料事,在廟裏辦一佛學研究會,佛經流通處。廟內生活,由我每年在瀋陽講幾次經,收若干供養錢,留廟裏作經費。一九二九年,我在哈爾濱極樂寺退座之後,來般若寺辦一佛學院,如等慈、永壽、靜遠、徹廣、等:當初都在那裏上過學。到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佛學院停辦。之後,定西濟仁、惺如、先後都在這裏住持照料。後來的幾年,為了講經事,來來去去的,都是住在般若寺的時候多。

另外在瀋陽小北門外,還重修了永安寺,這裏也是年久失修,裏面住很多叫化子。

永安寺起初有兩位出家人看管,生活很苦,後因一時的感應,得點外緣。一位齋主求兩位出家人祈禱,生一個男孩,齋主遂將自己所有產業捨一半給廟上作供養,自是生活很闊綽,自種一頃多地。後來兩位老和尚相繼圓寂,其後人名蓮居不務正,將所有廟產典賣罄盡,結果出家人亦為當地士紳所逐,廟遂荒廢。後來有人送我作小廟,我因自己有廟就有牽掛,本不欲接;適有兩位居士要跟我出家,說法師如不願看,我們出家以後替你看,因此才接過來,後來我在外面講經,募一部分款,將廟加以重修,生活也給安排好,由兩個新出家的照顧,以後我也再沒去。

(三)感應

一個地方的興廢,按俗情來說。固然也在乎氣運;可是按因果來說,好壞興廢都是人的感應。普通常說,不愁無廟,只愁無道。現在一般出家人,多數是鑽營奔競,總想找到一個地方,自己當方丈做主人,或者是自修。可是,始終是南跑北顛,找不到一個相當地方住。這原因多是他平素不檢點自己,沒有行持,沒有道德。如果有行持,有道德的話,不用你去找地方,地方會上來找你。不怕在露天地裏,也能感應出地方來,這裏我可以舉兩個例子來做證明。

我初在瀋陽小西關萬壽寺講學時,有兩位學僧是距瀋陽不很遠,開原大塔寺的。那時大塔寺剛剛經戒五老和尚重修起來不久,這裏邊就有一段感應的故事。

最初大塔寺是一座古廟,院子很大,種很多地。老和尚,收有七八個徒弟,等老和尚圓寂後,後輩子孫不正幹,廟產蕩盡,因年久失修,廟也荒廢了,只剩原來的大塔尚未坍塌。在老和尚那七八個徒弟裏,有一個名字叫戒五,也就是後來復興大塔寺的。自從他那些師兄弟不務正之後,他因看不慣他們的行為,又無法攔擋,便自己一個人跑南方當參學;像金山、高?、等,差不多的南方大叢林都住過,前後住了約十幾年光景。平素行持、道心、各方面都很好!

在南方參學之後,戒五和尚又回北方,看大塔寺已殘屋頹垣,瓦石堆積。他在塔旁邊斜坡著架起一小茅蓬,僅容開一人住。出進小茅蓬要曲著腰,可見茅蓬簡陋之極,僅不過當風遮雨而已。他在這裏,每到吃飯的時候,到外面化齋,回來就看經參禪,到晚間放蒙山,就這樣經過了二三年工夫。有一天當地一個最有錢有名望的姓劉的紳董,出來到莊稼地去瞭望,回家時,經過一條大路,時間已是快要黑天的時候了,見這條大路左邊有扶老攜幼來來去去的很多人,有的嘴裏還喊著「走哇!到大塔寺趕齋去!」他特意到道左來看無人,又見道右亦復如是,像這樣情形他看了不止是一次了。有時他想和這些人去說話,問明事實,可是等他快到跟前時,人影卻沒有了。因此引起了他的好奇心理,以為其中必有緣故。在他曾這樣想:大塔寺已竟沒人,荒廢很多年了,還到什麼地方去趕齋?為了要解決他的疑心,於是親自跑到大塔寺去訪問,到那裏看什麼也沒有,只是亂瓦亂磚,堆積一大片。塔旁邊一個像叫化子住的小草蓬,裏面住一個和尚。劉紳董到草蓬門口一看,原來就是大塔寺的子孫戒五和尚,說起來劉紳董和他們上一輩的老和尚都還是知交。戒五和尚和他談了些關於闊別後到南方參學的情形;和回北方後近二三年在大塔寺住的情形;並擬復興大塔寺。劉紳董又和他談在馬路看到很多人來大塔寺趕齋的情形特來訪問,戒五和尚說:「那想是因我每天在這裏放蒙山,超度一切無主無依孤魂,他們要按時來趕齋。」劉紳董聽到這裏,忽然很驚奇的說:「佛法真有靈驗!只是怕人沒行持,既然這樣,你出緣簿,我幫你化緣,復興大塔寺。」戒五和尚說;「我這裏什麼東西也沒有,怎麼能出緣簿?」劉紳董說:「只要你出個名就行,我來給你做緣簿!」因為劉在當地是首戶,財勢兩得,他自己做了一統緣簿,讓戒五和尚出名,他自己捐了一部分錢,又從旁化了一部分,不幾年就把大塔寺重修起來了,大家請想:戒五和尚原來住著一個小草蓬,簡直像露天地一樣,他自己每天真參實行,並沒滿處跑著去找護法,而護法卻找到他跟前來把廟修起來了。

還有大家所熟知的奉化雪竇寺,最初由妙高禪師創修,也是類似這樣情形。那是一九一八年,摩臣法師由觀宗寺到奉化雪竇寺去做方丈,我們同學的學僧,共去了二十幾個人,給他去送座。臨去時,先坐江輪,下輪船後,換乘竹排,乃十幾棵茂竹編成,兩稍挑起,兩根相對,成一小划船,在河裏面走上去。我還是生平第一次坐這樣小竹船,河兩岸很狹窄,水也很淺,有時走起來,水裏的石頭,劃的船底嗤嗤作響。四圍山色,一緶殘照,走起來覺得很寫意的。

到了雪竇寺,那裏久住的師傅們,就和我講起妙高禪師的事蹟來。在雪竇寺上面有一妙高臺,據說當初妙高禪師,就在那裏修行,精進用功,晝夜不息。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日子久了,難免打磕睡。妙高禪師,看到自己的生死未了,天天打磕睡,耽誤的不能用功。於是跑到妙高臺邊上跏趺而坐,下面是幾十丈深大山澗,如果打磕睡一頭張下去,就沒命了,他的意思,在這裏靜坐,是警策自己,免得再打磕睡。事實上因他工夫還沒用到家,仍不免打磕睡。有一次他打磕睡,真的就摔下去了,他自己也知道這次是沒命了。可是當他剛剛掉到山半腰時,忽然覺得有人把他雙手托著又送上臺來。他很驚喜的問:「是誰救我?」空中答曰:「護法韋馱」妙高禪師想:還不錯!居然我在這裏修行,還有韋馱菩薩來護法,接著又問:「像我這樣修行的人世間上有多少?」空中答曰:過恒河沙數之多!因你有這一念的貢高我慢心,二十世不再護你的法!」這時妙高禪師,痛哭流涕,漸愧萬分!心又轉想:原先在這裏修行,好壞不說,還蒙韋馱菩薩來護法,現因一念貢高我慢心起,此後二十世他不再來護法了,左思右想,唉!反正是那麼回事了,不管他護法不護法,我還是坐這裏修我的,修不成,一頭張下去,摔死算了。就這樣,他依然坐在妙高臺上去修行。(台如簸箕形僅容一人,)坐不久他又打磕睡,一頭張下去,這次他認為決定沒命了,可是當他剛剛快要落地的時候,又有人把他雙手接著送上來了。妙高禪師又問「是誰?」空中答曰:「護法韋馱!」妙高禪師說:「你不是說二十世不護我的法嗎?怎麼又來!」韋馱菩薩說:「法師!因你一念慚愧心,已超過二十世久矣。」於是豁然開悟!佛法的妙處也就在這裏,一念散於無量劫;無量劫攝於一念。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微塵剎土不隔毫端。」

之後,妙高禪師在那裏天天精進用工,敲木魚誦經。那時還在宋朝時候,他敲木魚念經的聲音,遠聞於幾千里之外的當今皇太后之耳,皇太后因天天聽見有一出家人敲木魚誦經,有時睡夢間還能見到此人,但亦不知聲音來自何處。在附近左右找,那裏也找不到。以後畫影圖像,遍下聖旨來找此人,末了在妙高臺找到,是妙高禪師。朝廷看他是有道有德的高僧,於是由皇上家出錢,在那裏給他修一所大廟,即是雪竇寺。大家請想:這不是在露天地裏感應出來的大廟嗎?不是也沒滿處跑著去找地方嗎?只要你有修行,有道德,地方會現現成成的給你建設起來的。

【書籍目錄】
第1頁:天臺宗第四十四代倓虛大師傳略 第2頁:影塵回憶錄序
第3頁:私記緣起 第4頁:第一章 幼年時代的夢境
第5頁:第二章 求學時代的暗示 第6頁:第三章 死而復生的悲劇
第7頁:第四章 命運蹉跎遇坎坷 第8頁:第五章 中年以後的處境
第9頁:第六章 出家的前前後後 第10頁:第七章 觀宗寺佛學時代
第11頁:第八章 隨諦老到北京 第12頁:第九章 觀宗學社二年
第13頁:第十章 離開觀宗寺以後 第14頁:第十一章 井陘弘法第一聲
第15頁:第十二章 營口楞嚴寺創修經過 第16頁:第十三章 奉天萬壽寺辦學時代
第17頁:第十四章 哈爾濱極樂寺創修經過 第18頁:第十五章 長春般若寺創修經過
第19頁:第十六章 瀋陽般若寺復興經過 第20頁:第十七章 北京彌勒院辦學時代
第21頁:第十八章 西安大興善寺辦學經過 第22頁:第十九章 天津大悲院復興經過
第23頁:第二十章 青島湛山寺創修經過 第24頁:第二十一章 十年來的湛山回憶
第25頁:第二十二章 三十年來的弘法經過 第26頁:第二十三章 學佛真義重在行
第27頁: 第28頁:後記
第29頁:後敘 第30頁: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簡引
第31頁:倓虛大師傳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