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影塵回憶錄(倓虛大師傳) 倓虛大師自述/湛山倓虛大師說門人大光記述

影塵回憶錄(倓虛大師傳) 倓虛大師自述/湛山倓虛大師說門人大光記述

第十三章 奉天萬壽寺辦學時代

[日期:2010-08-10] 來源:轉載  作者:倓虛大師自述/湛山倓虛大師說門人大光記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三章 奉天萬壽寺辦學時代

(一)一點經驗

過去、隨波逐流的,在僧家混了三十多年。多仗諸位居士的提倡,和各位後進師傅的福報所感,在北方建立了幾處寺院,還經手辦了幾個僧人學校。寺院好壞不說,只要有吃的有住的,同參道友,住在一塊,能夠辦道修行;或有南北來往的,到那裏,休息休息,這總算借大家的光,與大家有好處。

學校辦的也有日子多的;也有日子少的,成績雖然不很好,多少不說,能夠說說講講的,還培養出來幾個人。如澍培就是我第一次辦學的學生。

我自己知道我很苦惱,四十多歲才出家,出家後在觀宗寺跟諦老學幾年教,回到北方就主持辦學。平素人家都以法師之名稱我,我也馬馬虎虎的就答應。實在跟人家那些有道德有學問,有名望的法師比起來,簡直太慚愧了。不過自己知道自己苦惱,還恐怕後來的諸位法師也像我一樣的苦惱,所以到一個地方就想辦學,預備多培養幾個人才,一來能滿自己的願,二則也能在社會上宏揚佛法。況且培養學生,比專門養一般趕經懺的好的多。因為專門趕經懺的人,知識水準太差;當學生的,只要他求幾年學,受過教育,有點知識,辦起事來,總比那些專門趕經懺的好的多,這是我實地經驗的話。

最初辦學是在奉天萬壽寺。那時青山和尚已退居,省緣和尚當方丈,好講外面子。一九二一年四月八日開學後,外間的人,都知道他這裏辦了一個佛學院,所以差不多一般有知識有聲望的人,都來訪問,找法師閒談話。日子多了,去訪問的人也很多。省緣和尚好講外面子,而且還想借此機會攀點緣法;他看去找我的人很多,我一個也沒給他介紹,心裏就對我不樂意!

最初禪定和尚介紹我去的時候,萬壽寺就預先有話:說法師很難請,待遇先說明,無論如何,不能半途而廢;只許廟上辭法師,不許法師辭廟上。原因、就是法師來了之後,脾氣大,萬一伺候不好,就發脾氣,再弄不好,兩下翻臉,法師把衣單一卷走了,弄的學校半途而廢,怪失體面的。當時我也說:

「我從南方參學回來,對經教研究的尚未十分徹底;而且一個人初出去當法師,對於名譽也很要緊!至於待遇如何,我絕不挑揀。凡事須兩相將就,中間辦的好壞不說,只要廟上不辭我,我絕不能發脾氣先辭廟上。」

他預先說這話的原因,也是因為經驗過,受過這樣的害。

過去有一位智峰法師,為北方有名的大德,修行很好,眼上有點毛病,臉上還有幾個麻子。一生到處講經,多數都是因為脾氣大,半途而廢,以後弄的誰也不敢請。

有一次他在北鎮廟講經,平素對於飲食方面,他讓怎樣做就得怎樣做,如果不聽話,馬上就發脾氣。有一天聽經的人很多,出家人在家人,比平常增添了不少。講經期間,人眾突然增加,飲食當然不會很好。智法師看大眾菜裏面,只是青菜而沒有豆腐,於是說話讓廟上得買豆腐。因為時間來不及,豆腐沒買得來,智法師發脾氣,扔下經本就走,誰也留不住。他的皈依弟子,買了幾斤白糖和餅乾送他上車,他從車上扔下來連頭也不回。

在智峰法師和北鎮廟當家的發脾氣時,那位當家師是個粗人,說話一點也不客氣,兩個人弄翻臉之後,當家師說:

「你在外面當法師,應人講經,也不替人想想,說要買什麼就必須買什麼,如果買不來,就發脾氣,這人簡直是吃羊奶不知羊死活的手!…………」

當法師的無論怎樣不對,當主人的要尊重些。無論如何,也不應當出此極不雅訓之語來污辱法師。等這些話傳出來之後,讓外人對兩方面都恥笑!

說到北鎮廟,笑話就大了。因為這地方是在一個邊區地方,雖然稱名為廟,而對出家人的規矩,根本就無所謂。平常一陣道心起來的時候,一個人就上殿,打鼓撞鐘,敲磬誦經,弄的手忙腳亂。如果不高興的時候,半月二十天也不上殿。有時候悶的荒還唱二簧,因為他是這樣的一個粗人,所以就說出這極不雅訓的言語來侮辱法師。

我在萬壽寺,一連住了三年,因為日子愈多,萬壽寺辦學的名譽,在外邊也愈大。因此、無形中去佛學院,找法師談話的人也就一天一天的多起來。可是就因為這樣,方丈和尚就對我有些不高興。原因是他嗔我不給他介紹,其實,凡是去的人,都是慕著佛學院的虛名,一方面到那裏去參觀,順便找法師領教一下,隨便談談話。我和人家不過是一面之交,又不知人家的身份,那能就很冒昧的介紹到方丈和尚那裏去?還說什麼攀緣法化緣,這豈不是太笑話!可是方丈和尚他看不到這裏,所以很多日子總像有些隔閡似的。到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自己的不對,從那時候起,我算長了一分經驗。現在告訴大家,將來以後,無論在什麼地方給人家當法師,當院長,當執事等:都要以「常住」為前提。處處要替「常住」著想,把個人的事情放在一邊。不然大家住常住,吃常住,喝常住,如果再不發心替常住出點力,常住的事情就不好往下維持了。所以今天告訴大家,這是我的一點經驗。

(二)四相解釋

佛法是很普遍的法門,無論是有知識的,無知識的;貧的富的,貴的賤的;都能攝受,都可以接引。但在接引之中,個人對於佛理的領略,卻有深淺不同,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例如普通一般人,只是對佛法有一種當然的信仰,對裏邊的理也不去深究。還有一種是由信仰而實行,對於念佛參禪,誦經,拜懺等;都很誠懇的。按學佛的真義來說,以這種人為最對。其次還有一種人,他對佛法的信仰力不很大,但他卻拿佛法作一種學術性質來研究,這種人以教育界的知識份子為最多。所以我在萬壽寺的時候,時常有些有知識的人去訪問。

有一天,去了兩個當地很有名的人;一個是於沖漢,是東北官銀號的經理;還有一位是姓關的,在海關當監督,是當地有名的才子。他兩個人和我並不認識,聽說萬壽寺辦學,請法師講經,所以特意來到這裏訪問一下。

關先生是旗人,大學畢業,專門研究哲學。普通大學裏面,在哲學部門裏,包括著很多的佛家思想,所以凡是專門研究哲學的人,大多對於普通佛經也都涉獵過,在閒談話的時候,隨便就說到「性」與「相」的問題上。他說:

「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按普通現量境界來說,是有相的,佛為什麼說無相呢?這個有什麼憑據?」

「是的!你問的很有理。」我說:「佛法並不比任何一種宗教哲學;或一種主義。因為他們都是各出己見,獨樹一幟,所立的理論,肯定的絕對就是肯定;否定的也絕對就是否定,肯定與否定絕不能互相容攝。既不能互相容攝,在中間必有一種界分,有界分就有差別;有差別就有名言;有名言就有相狀,人的思想也就整天的執著在這種名言相狀上。這在真理上來說,只是世法上的假立的名言,還談不到真諦,更談不到第一義諦!

「佛法與其他宗教哲學之不同點,就是能拋開一切門戶知見和立場,而按著眾生各種不同的根器,來破除一切假立名言。換句話說就是破除人們的執著性!在哲學上來說,肯定的絕不是否定的,否定的也絕不是肯定的。如果肯定的是否定的,否定的而又是肯定的,這等於說:某人既是甲而又是乙,某乙既是乙而又是甲。如果真的來這樣說,在論理學上是犯著矛盾律(Law of contradiction.)在因明學上也犯著相違過。

「佛法的真義,是重在顯發自性,破除在自性上所起的執情,而達於實相圓融。所謂圓融就是法性平等,無有高下,無有分別,無一切假立名言。

「例如『我、』『人、』『眾生、』『壽者、』這不過是在世俗上的一種假立的名言和符號,按中國的傳統思想來說,自稱為『我,』稱他為『人;』無數的『我;』和無數的『人,』聚集起來,就給他假立一個名字叫作「眾生。』『我』『人』『眾生』三者相續不斷,就稱名為『壽者。』究其實這都是在諸法差別相上假立的名言符號,以資識別的。例如我們兩個人,我以我為『我,』你以『我』為你。反過來說,你又以你為『我,』以『我』為你。凡是『我』以外的,都是『人;』『人』以外的都是『我,』如果不給他安立一個名言,就分不出那是『人,』那是『我』來了。在我人聚集起來,就給他起一個名子叫『眾生,』這是因人我而立的。眾生相續不斷,又給他一個名字叫『壽者;』這是對『斷滅』而立的。這四相的根本,都是以我為出發點。既是我,又是人,又是眾生,又是壽者,這樣一來,弄得沒有一個定相。

「佛所以對四相,說無相的原因,是為了這四相是假定的符號,沒有真實性,讓人不要執著在上面為它所纏縛!因為有執著就有分別;有分別就有好醜;有好醜就有憎愛;有憎愛就有煩惱。世間人的煩惱,就是為了他的『我執』和『法執』太深的緣故。有了煩惱就能遮障一切,如煩惱障,障人的般若德;業障,障人的解脫德;報障,障人的法身德。推源其始,都是因為在『我』『人』『眾生』『壽者』這四相上起執著。所以佛在說法的時候,都是隨說隨掃,就恐怕人在一些名句文上起執著。

「殊不知名句文都是假立的,沒有定相,也沒有真實的意義存在。所謂:『名無名物之功,物無應名之實。』拿普通人所執定的『我』來說,我以主宰為義,如果好事當前『我』歡喜,壞事當前『我』憤怒;生法當前『我』生,滅法當前『我』滅,這是自己一點也作不了主,失去『我』的真實意義。

「再進一步說,以中國的傳統思想和習慣,給自己起一個名字叫『我。』如果到了英國稱自己稱什麼呢?到了德國稱自己稱什麼?到了法國,稱自己又稱什麼?乃至到其他各國,恐怕對於自己,各國有各國不同的稱呼。同是一個『我,』而所稱呼各有不同。這就是因為一切法無定相,在無定相中,因性空緣起,還給它立一個假名假相。假相即非真相;非真相;即非實有相;非實有相,本性空寂,即無相。所以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緣起性空)一切法雖然有相,而是假相,假相即非實有相;明白非實有相,即不著於相;不著於相,即無煩惱,無煩惱才得解脫。佛法的真實意義,就是讓人破執迷,得解脫。」

我把這四相的意思給他略略說完了,他很贊成,他說:

「你說的很對!佛法和哲學相似,哲學亦講假定。例如說:人即非人,人是假立的代名詞,用以和非人作區別。」

幾個人在一塊談了半天,他們都很歡喜,末了我又領他們到流通處請幾部經,送他們走了。

(三)講經去來

在萬壽寺一連辦了三年學,當了三年法師,好壞不說,總算沒有半途而廢。最初一開學,先講佛遺教經,次講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第二年講金剛經,彌陀經,地藏經。第三年講楞嚴經,教觀綱宗,心經,始終心要等。因為萬壽寺每年還應酬經懺,耽誤時間很多。三年之中,共講了十種經,還抽暇寫成了一本,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義疏在天津出版。

平常除在學校講課外,每到寒暑假期間,還應人之邀到外埠去講經。

一九二一年暑假,到海城宣講堂講彌陀經,從海城又去虎獐屯講堂,講金剛經。在這裏收了不少皈依弟子,到了寒假,又第二次去海城講金剛經心經。

一九二二年正月初二日,由奉天赴哈爾濱,起建極樂寺講堂,在那裏講一部彌陀經,正月底回奉天開學。到了暑假,應瀋陽國際公司之請,講大乘起信論。接著又去長春應吉黑慈善聯合會之邀,講金剛經,為建修長春般若寺之緣起。七月底回奉天開學。到了寒假,又去營口宣講堂,講金剛經,並商議建修楞嚴寺大殿的事,臘月底回萬壽寺過年。

一九二三年正月開學、暑假,去哈爾濱,啟建盂蘭法會,講地藏經,彌陀經。回來時,經過張家灣(今改名德惠縣)在慈善會宣講彌陀經,為建築彌陀寺之起因。七月底,回奉天開學。至寒假,在萬壽寺佛學院講經三年圓滿,當時早已有約會,十一月即去哈爾濱,講楞嚴經;並受佛教會朱將軍(子橋)開會歡迎,主持修建極樂寺。在這三年之中,除為講經奔走,就是為修廟忙碌,最初發起修廟是營口楞嚴寺,其次是哈爾濱極樂寺,再其次是長春般若寺。這三個廟,都已發起動工。

【書籍目錄】
第1頁:天臺宗第四十四代倓虛大師傳略 第2頁:影塵回憶錄序
第3頁:私記緣起 第4頁:第一章 幼年時代的夢境
第5頁:第二章 求學時代的暗示 第6頁:第三章 死而復生的悲劇
第7頁:第四章 命運蹉跎遇坎坷 第8頁:第五章 中年以後的處境
第9頁:第六章 出家的前前後後 第10頁:第七章 觀宗寺佛學時代
第11頁:第八章 隨諦老到北京 第12頁:第九章 觀宗學社二年
第13頁:第十章 離開觀宗寺以後 第14頁:第十一章 井陘弘法第一聲
第15頁:第十二章 營口楞嚴寺創修經過 第16頁:第十三章 奉天萬壽寺辦學時代
第17頁:第十四章 哈爾濱極樂寺創修經過 第18頁:第十五章 長春般若寺創修經過
第19頁:第十六章 瀋陽般若寺復興經過 第20頁:第十七章 北京彌勒院辦學時代
第21頁:第十八章 西安大興善寺辦學經過 第22頁:第十九章 天津大悲院復興經過
第23頁:第二十章 青島湛山寺創修經過 第24頁:第二十一章 十年來的湛山回憶
第25頁:第二十二章 三十年來的弘法經過 第26頁:第二十三章 學佛真義重在行
第27頁: 第28頁:後記
第29頁:後敘 第30頁: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簡引
第31頁:倓虛大師傳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