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三無漏學,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若能以戒律作為基礎,就不容易再造惡業,自然就容易增長定力。
大乘菩薩道需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也提到了持戒,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持戒要有善巧,不要把自己弄得精神緊張,動輒得咎。因為戒律的本質是陶冶並非是束縛,當我們透過戒律的陶冶時,就能慢慢的清淨身口意,也容易增長定境。
最簡單的持戒方法是:諸惡莫作。若犯了戒,懊悔只是浪費時間、精神,只要至誠懇切的懺悔,就能消重罪。
背景:
閱讀書籍 -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為什麼修習禪定之前,要有守戒的基礎呢
戒、定、慧三無漏學,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若能以戒律作為基礎,就不容易再造惡業,自然就容易增長定力。 大乘菩薩道需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也提到了持戒,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持戒要有善巧,不要把自己弄得精神緊張,動輒得咎。因為戒律的本質是陶冶並非是束縛,當我們透過戒律的陶冶時,就能慢慢的清淨身口意,也容易增長定境。 最簡單的持戒方法是:諸惡莫作。若犯了戒,懊悔只是浪費時間、精神,只要至誠懇切的懺悔,就能消重罪。
相關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