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徐自民老師主講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徐自民老師主講

第十四講表(吾人應有之警覺)

[日期:2010-07-18] 來源:轉載  作者:徐自民老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四講表(吾人應有之警覺)

 

 

 

最後這一張講表「吾人應有之警覺」,前面十三表把佛家的佛性、一般的教理、大乘的、小乘的、各宗的普通法門修的方法、淨土宗的教理與方法,都介紹過了;最後等於是佛經的流通分,要勸大家,我們沒有接觸佛法則已,既然接觸了佛法,而且是接觸淨土宗的特別法門,我們應該要有個警惕、警覺,所以這張表題目就是「吾人應有之警覺」,分四段來講。

甲、世法之相

第一段是「世法之相」,要明瞭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個世間法現象。一個講「器世間」,就是前面講的宇宙,這個器世間是「不住的成住壞空」,這是講四劫。這個世間好不容易能夠成,成了到一個時候叫做住,這個住也不能維持太久,然後就是壞,壞到最後就是空,這就是四個劫的名稱,有成劫、有住劫、有壞劫、有空劫,這四劫。器世間就是這樣不住地,不住就是不停止,照「成住壞空」這一個循環不斷地在那裡演變。

再說到「不停止的滄海桑田」,講成住壞空那個時間那麼遙遠,一般人就不大容易了解,可是就我們這個地球人類有始以來,現在人類歷史短得很,才有幾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文字記載的那些神話說有滄海桑田。根據中國神仙傳記載,麻姑修神仙修成功了,是個仙女,他說我們這個世間在東海這邊,三次變為桑田,同樣的桑田也變更好幾次為滄海,這是在神仙傳裡面講的。另外在其他的記載裡面,比如說幼學故事瓊林、佩文韻符(這是工具書)裡面都有記載,過去在海上有三個老人,這三位老人相遇,說我回憶我年輕的時候,我想滄海變成桑田,滄海變桑田變一次,我就投下籌碼,下了一籌,現在這個籌已經投滿了一屋子,想想看,這個滄海桑田變了多少次數。所以到後來有一句話題祝壽的詞「海屋添籌」,所謂海屋添籌就是海上老人他看滄海變成桑田,變了一次就投下一個籌碼,然後他這屋子裡邊籌碼都已經充滿了,表示祝賀一個人的壽命那麼長。另外有一個老人他說,我的老師吃了蟠桃,蟠桃的核子丟下來,只吃蟠桃,核子不吃,核子丟在世間堆成一座山,那個山就是現在那個崑崙山,那個山是很高的。想想看吃得那個核子已經是變得那麼高了。這三位老人講滄海桑田的故事。這故事說起來雖然是神話,實際上說起來我們這個世間就是滄海桑田。

我是在民國四十二、三年這幾年之間在台北讀書,完了之後我又到外島幾年,然後五十幾年又在台北住過幾年,然後又到了中部,現在已經民國八十五年了。我到台北的時候這路找不到了,在台北那幾年,台北大街小巷我都熟得很,那一條路我非常熟悉,經過若干年離開那個地方,找不到了,房屋也找不到,路也不記得了,也不認識了,這不是滄海桑田嗎?再講時間遠的話,我是民國三十八年從大陸到台灣來的,三十八年初到台灣來之前,我故鄉是小地方安徽,我是民國三十六年就離開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前年我又回去那個地方,路也不對了,我自己小時候爬的、自己住的後面那個山,我印象當中自己描畫都描畫得出來,前年又回去,那個房屋都造到山上去了,山上先人的墓地找都找不到,必得要請人帶路。原來先人的墳墓距離房屋很遠的一段距離,現在這個房屋造起來,跟那個墓地差不多是比鄰而居了,改變得太多了,這都是滄海桑田。所以人世間都是這樣的,「萬法無常」,器世間是這樣。

「有情世間」是什麼呢?講人生,「不斷的生住異滅」,生住異滅是講四相。就時間長的來講,我們這一個人生,我們生下來叫生。生下來逐漸成長,長到成年了,心理也好、身體也好,到了飽和點了,這叫住。各位現在就是住,還沒到飽和點,到三十就是壯年,一到壯年維持不到好久,很快要往下坡路走,那就慢慢變壞了,三十歲以後你想再繼續長嗎?不可能了,就住了。到四十五歲以後身體機能就慢慢退化,慢慢壞了。到最後那不就一死,不就空了嗎?人生整個生命來講生住異滅。再就短時間來講,一念之中就有生住異滅,我們講生滅,念念生滅,一個念頭就有一個生滅,這個生滅是簡單地講,講的完全就是生住異滅,念念當中都有生住異滅,這是「不住(不斷)的生住異滅」,就是四相。這個四相是有為法的四相,包括我們生命的現象,包括每一念頭都有短暫的在那裡變化的現象。我們不修道的人,這個四相能不能夠把握住?生命的四相沒有辦法把握,自己意念念念生住異滅也沒辦法把握,不修道、不了解教理,知道都不知道,怎麼能夠控制?所以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了解生住異滅才能夠致知,生住異滅這個生滅現象不知道、不了解,他怎麼用功?因此,不住地生住異滅,「所以有六道輪迴」,「生死事大」。

乙、人身

第二段講到「人身」的切身問題,我們人身是最可貴的,雖然講教理的時候,身見是不能有的,不要執著身見,但是要瞭解,就修道這方面來講,我們還憑我們人身才能夠修道,所以「最貴」。為什麼呢?六道眾生唯有人道能夠接近道,人道才容易覺悟,人道才容易解脫。其他,你想在天道眾生一切是那樣享受,他發不起道心,也不容易那麼覺悟,覺悟必得要在世間,像我們人間來著,有很多很多的痛苦,有愛別離,有怨憎恚,種種的痛苦,才能夠覺悟,才容易接近道,這樣才容易解脫。

還有其它三途裡邊,地獄眾生痛苦,苦得一點都沒有間斷地,他怎麼能夠近道?怎麼覺悟?怎麼能解脫?惡鬼道、畜生道智慧下劣,他怎麼能夠覺悟?怎麼能夠接近道?只有我們人道。再講阿修羅道瞋恨心那麼重,他怎麼能夠修道?所以餘道裡面,天道是耽樂忽視解脫,阿修羅道多瞋背道,三途裡面是昏昧多苦,沒有機會來修道。

講到我們人的本身,多苦容易起覺悟,雖是苦,我們還有小安,小小的安樂能夠獲得修道。比如說雖然大家從小念書受到升學的壓力,這個不能說是不苦,現在考上大學是苦盡甘來,有些小安,才能夠學佛,沒有這種小安學不到佛的,所以能夠修道。再講最貴,只有人身最貴。

「難得」呢,說幾個比喻。「機緣喻」,得人身就同「高山垂線穿鍼」,從阿里山上牽一根垂下來,這根針在阿里山山腳下,叫這根線把那個針穿起來,辦得到辦不到啊?還有「盲龜浮木伸頭」,太平洋大海裡面,有一塊浮在海面上的木頭,這木頭有個孔,要讓這個盲龜先把浮木找到,找到之後,頭再從木頭的孔伸出來,這樣難不難呢?我們要得一個人身,就像從高山垂線穿針,我們就是個盲龜。我們在六道裡的盲龜,在其他各道裡邊要得人身,就像從浮木裡頭伸頭一樣的,機緣就是這麼難。還有「量數喻」,量數的比喻,從大地上抓一把土,爪上這一點點土,跟大地上土的數量,究竟那個多那個少?那毫無疑問的。得人身就像手爪上那一點點土,數量那麼難得,大地上的土就像其餘各道那麼多,那就是說,我們一失了人身,就像歸於大地;得人身的數量少,就像手爪上土那麼少。

再就時間的比喻—「時間喻」,天道、鬼道、地獄道世壽長。畜生道,就拿一個螞蟻來講,釋迦牟尼佛講經的道場,就是祗樹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的名字叫作須達長者,須達長者在建造經舍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大弟子舍利弗就跟須達長者講:你這位長者過去多少尊佛來弘法的時候,你都是給他建造這樣的精舍,建立道場,現在釋迦牟尼佛來說法,你也給他建立道場。說給須達長者聽。另外舍利弗又告訴須達長者,你看地下有螞蟻嗎?馬上就遇到螞蟻,給舍利弗看到了,他告訴須達長者,你看這個螞蟻,你知道不知道牠的來歷?須達長者當然沒有舍利弗這樣的閱歷,他說我不知道。他就告訴須達長者,這個螞蟻牠墮落畜生道,變成螞蟻的時候,多少尊佛以來你跟他建立道場,這個螞蟻也在這個地方,當初他就在這個地方度了螞蟻的生命,已經有七尊佛修成佛,然後七尊佛出世,這個螞蟻的生命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生世世不能脫離螞蟻,到現在釋迦牟尼佛也出世了,七尊佛出世,牠還是沒有脫離畜生道,還是螞蟻,所以「七佛世仍蟻身」。一墮落畜生道,墮落三途,想出來的時候多麼不容易、多麼難。生到天上,天上享福,然後再到人間來再造業又墮落三途,那也是那麼難。因此我們得了人身,真的是大幸,難得的大幸。

丙、佛法

第三段講「佛法」,人身難得,我們得了。再呢,一般高僧大德告訴我們佛法「難聞」,為什麼?因為佛是佛寶、法是法寶,聞到佛法,得了法寶,是太難了,太寶貴了,所以佛法是「為寶」。為什麼為寶呢?佛法是教我們眾生「破迷啟悟」的,我們在這個世間,那一個眾生不是迷惑顛倒的?沒有佛法,我們怎麼能夠開悟?佛法能夠教我們破除迷惑,啟發我們覺悟。這還不算,悟了之後我們能夠按照佛法來修持,讓我們「離苦得樂」。能夠離開苦、得到樂,可是這個佛法難聞,不是人人一生下來就聞到佛法,現在世界上宗教那麼多,信佛法的究竟只是一部分的。所以得了人身,不遇佛法的還是很多;遇到佛法不真也很多。現在外道已經變得合法的宗教了,這個宗教沒有變成合法之前,都是在地下活動的。我們老師剛剛一到台灣來的時候,他老人家很謙虛,絕不會因為自己懂得佛法很多,他要先到各地方聽一聽,外道也講金剛經、也講這個經、也講那個經,老師去聽,首先聽他解釋金剛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他怎麼講?般若波羅蜜就是那個鳳梨,那個波羅長了多少啊?那個吃起來味道多甜?我們老師一聽,阿彌陀佛,回來了。這一部金剛經是佛說、是真的,但是被外道一解釋就完了,絕對把他曲解了,聞到這個佛法就絕對不是真法,「不遇不真」。還有「不解」,就算講到真法,那金剛經好不容易,如果容易懂的時候,何必等到六祖惠能大師真正悟得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證明是大徹大悟,然後五祖才跟他講金剛經?證明金剛經不容易了解的。我們現在一聽到,自己看,或者聽人家一講,我們就明瞭了?沒有那回事情,不容易了解的。就算小部頭的經,八大人覺經也不那麼容易明瞭,阿彌陀經是更不容易的,阿彌陀經說起來比金剛經更難,不容易的。「不信」,還有就是佛法講了,又瞭解了,有一天你就發現佛理完全了解了,對於特別法門難信,不容易相信。現在各位好不容易也遇到真法,也了解,也信了,這是大幸,「聞為大幸」。所以古人講「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趕快要覺悟,這個法門一定要學。

丁、四馬警喻

最後這一段「四馬警喻」,四馬是雜阿含經裡面講的。阿含經有四阿含經,其中有雜阿含經。說比喻有四等馬,第一等馬呢,騎在馬身上的這個人,拉馬鞭子,一揚鞭子,馬一看這是叫我跑快一點,趕快就馳了,馳就是趕快就跑了,見到鞭影子就跑了。二等馬呢?鞭子揚起來,牠不看,牠不知道怎麼回事情,必得鞭子輕輕地接觸馬尾巴,牠才知道這是叫我跑的。為什麼馬尾巴呢?馬平常慢慢走的時候尾巴垂下來,馬一起跑的時候尾巴翹起來,(看畫馬圖就知道),牠就跑了。第三等馬,這個也不算,騎在馬上,馬以為拿這個鞭子跟我開開玩笑,牠不了解,前面是馬鞭子,後邊抓著杖,必得用那個杖打牠幾下,小侵,打牠幾下,牠感覺有點痛的感受,這個時候牠才跑,感覺正在打牠了,牠才跑。第四等馬,牠害怕或者是力量不夠,打牠也不行,必得用鐵椎子。古時候騎馬,這種馬是衝鋒陷陣作戰用的,騎馬穿著馬靴,馬靴兩邊釘著鐵釘子,騎馬的人兩腿一夾,馬肚子上被鐵釘子一椎的時候,痛得不得了,如果用力過猛,椎的出血的時候,牠刺傷了才著路,這樣牠才敢跑路。這種修行人,智慧程度最下等,最下等的人也就不錯呀,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他還是在等之內的。還有不列等的,不列等的馬是怎麼樣的馬?

第一等馬,自己想,世間、器世間、滄海桑田不住地成住壞空,人有生住異滅、六道輪迴,一講他就明瞭了,第一等馬。第二等馬這個不算,必得要自己對於那世間痛苦要有所體驗的。第三等的時候,小小的體驗不算,必得要受到很深的挫折,給他刺激,讓他很深的感受。第四等的,就算是不小的挫折還不算,過了一段他又忘記了,第四等必得要他遭受到家破人亡,自己得了重大的疾病,到了死亡邊緣的時候,這種人讓人家告訴他佛法,他才能夠覺、能夠修,能夠這樣也就不錯啊。就有那些人,隨時家破人亡,隨著自己到死的時候,快死了他還是不修,這種還是有的。

我們現在自己看一看,自己看看是那一等馬?學佛的人,慶幸自己,多少是自己有點善根,沒有些善根的時候,人身得不到,佛法聞不到。聞到佛法後,自己跟那四匹馬比一比,我們一聞就相信了,就肯這樣修,絕對是第一等馬,成就一定沒有問題。難信法門,能夠相信,照著這樣信、照著發願、能夠修持、不斷地修持。看到人世間一切天災人禍的苦難,當一個鏡子,反過來自己看,隨時讓我們了解苦集滅道,苦集這個道理天天擺在我們眼前。我們得了人身,聞到特別法,不學那是可惜啦,所以大家這樣一想,我們得人身,大家都有善根,好不容易的。

十四講表跟大家講完了,恭祝大家,接觸佛法的時候,一直是精進不退,在這個世間是不退,到極樂世界一定是能夠不退,一生就能成功,前途無量,光壽無量。各位回到學社,跟新的學員研究,十四講表是個基礎,一方面自己研究,一方面就拿十四講表跟他好好研究,當學術活動。跟他們研究的時候,時間不受限制,可以慢慢地多舉些例子,按照同學們所了解的,一層一層地跟他們研究,這樣各位自己就是在行菩薩道。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講(先明佛義) 第2頁:第二講(研究佛學須先略知別相)
第3頁:第三講(消除幾種誤會) 第4頁:第四講(人生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
第5頁:第五講(人生三際之抉秘─十二因緣) 第6頁:第六講(宇宙有情概況)
第7頁:第七講(宇宙器界概說) 第8頁:第八講(內容設施梗概)
第9頁:第九講(方便五乘解脫) 第10頁:第十講(五戒十善)
第11頁:第十一講(四諦十二因緣) 第12頁:第十二講(六度萬行)
第13頁:第十三講(行門中一特別捷徑) 第14頁:第十四講表(吾人應有之警覺)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