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百喻故事廣釋 海濤法師編著

百喻故事廣釋 海濤法師編著

源斷流枯

[日期:2010-08-0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聖法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38、源斷流枯

「人往上爬,水往下流」這是物各有其性。人不往上爬那是沒有志氣的人,水不往下流除非是有物把它堵起來,這是很淺顯的道理,有人不知道這個原理,不依法啟發人的志氣,而只希望他成功,水不堵起來,而欲它不向下流,豈不是愚蠢的行為嗎?

從前有一位愛好遊行的人,可以說一年到頭都在外邊遊行。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出外為增加見聞,增加知識使心胸開闊,可是這位遊行的人一點也不增加知識,而且固執反而被物所拘束。

有一天走路走了很累而且也很口渴,可是面前一片荒野,沒有河也沒有水池,那裏去找水喝呢?正在愁苦時發現荒野的東邊有一座山,他想有山必有水於是走近了山麓。果然山地種田的人將山邊架上一條長長的竹管,把水引下田邊,竹管向下的一頭便不斷的流下清清的水。旅行人見到清水很歡喜的歇下來,飲個痛快。

當他飲足了水,忽然有個奇怪的想法,就是希望竹管裏的水不要再向下流,他已經喝夠了,口渴也解除了就不要再喝了,為什麼水還要流下呢?於是他發火了,瘋狂的說:「我已經飲完了,你為什麼還要向下流呢?」正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山邊走來一位農夫問道:「先生你向誰發脾氣呢?」「你有所不知,我因口渴來這裏飲水,現在已經飲夠了水為什麼還不斷的向下流,實在氣死人了。」原來是一個愚蠢的莽夫。」農夫不理他的走了。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個根源,方才有其結果,眾生貪愛五欲之樂而造業不肯捨離,又怎樣能沒有受苦受難的果報呢?當他厭煩塵境不愛欲樂的時候,如果不斷除心裏的貪欲又怎能阻止欲樂的水不流呢?不斷除內心貪欲的根源,要不喜愛五欲那不是像旅行人要阻止流水,而不杜絕水源一樣的愚痴可笑嗎?

水有源,樹有根,古人說:「物有初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即近道矣」。人的富貴貧賤,智愚賢不肖,乃至個性的善惡忠奸正邪皆有過去的業因,感受現在的苦樂果報,不知追究其源,光從業果呵責或怨天尤人有何用。

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能覺悟的人(菩薩)即事事知何因將必得何果。所以子思曰:「吾日有三省吾身。」作事有誤乎?講話有得罪於人或講錯話乎,行為有對不起於人乎?如是省察即少造惡業而增近道業。凡夫不論講話做事都增近罪業而不自覺,故生死流轉業報無盡。

前生有造種種業,故今生有種種果報——災難痛苦之事不知懺悔修行,而一昧求神托佛,不是「緣木求魚」一樣嗎?佛經說如是因必如是之果,偏偏不信,卻信算命問卜來處理事情亦是緣木求魚,我人自無始積習貪瞋痴等惡習,故生死無盡,苦報無盡,不以此下工夫而怨天尤人,不是和故事中的愚人呵責流水一樣嗎?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愚人食鹽
第3頁:牛腹蓄乳 第4頁:梨打痢頭
第5頁:愚婦詐死 第6頁:水多不飲
第7頁:貪小便宜 第8頁:勢利世間
第9頁:偷來的享受 第10頁:過與不及
第11頁:空中樓閣 第12頁:搧風止沸
第13頁:聞過即怒 第14頁:殺子求名
第15頁:殺師祭神 第16頁:立即長大
第17頁:蔗汁灌蔗 第18頁:顧小失大
第19頁:樓上磨刀 第20頁:劃水作記
第21頁:割十補百 第22頁:殺子求子
第23頁:沉香燒炭 第24頁:綢包破氈
第25頁:焦芽敗種 第26頁:希望幻滅
第27頁:摹仿國王 第28頁:傚醫鞭傷
第29頁:為婦換鼻 第30頁:貧人燒衣
第31頁:貪小失大 第32頁:驢毀磁器
第33頁:賣棉偷金 第34頁:伐樹取果
第35頁:減程送水 第36頁:寶筐鏡影
第37頁:貪取天眼 第38頁:妄殺群牛
第39頁:源斷流枯 第40頁:枉費稻穀
第41頁:坦誠無欺 第42頁:漁翁得利
第43頁:估客駝屍 第44頁:費重利輕
第45頁:第七個餅 第46頁:囑奴守門
第47頁:隱密暴露 第48頁:當鳴不鳴
第49頁:能忍自安 第50頁:答非所問
第51頁:庸醫治僂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