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陞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
|
.註釋 |
時: 同於佛經上的「一時」,指的是時間,但沒有明確的年月日。依法海舊序推定為唐高宗儀鳳二年齡(六七七)春天。 大師: 大師的稱謂,是源於佛的十種尊號中的「天人師」,通於凡聖,是指德學堪做眾生楷模的人。這裡是指六祖惠能。 寶林: 即寶林寺,位於廣東省韶州府曲江縣南六十里的南華山。梁天監元年智藥三藏創建,三年落成。 大梵寺: 位於廣東韶州府曲江縣的河西。 善知識: 能夠引導眾生離惡修善,入於佛道的人,都可稱為善知識。這裡指聽講者的代稱。 新州: 今廣東省新興縣。 東禪寺: 位於湖北黃梅縣西南,又稱蓮華寺。為禪宗五祖弘忍的道場,也就是五祖傳授衣缽給六祖惠能的地方。 忍大師: 即五祖弘忍,湖北省黃梅縣人,生於仁壽元年(六○一),示寂於成亨五年(六七四)。五祖於黃梅縣的東山營建東禪寺,大弘禪法,因此時人又稱弘忍為「黃梅」。 獦獠: 隋唐時指嶺南以打獵為生的少數未開化蠻族,這裡是指北方人鄙視南方人的稱呼。 和尚: 指德高望重的出家人。又作和上。是弟子對師父的尊稱。 福田: 田有生長的意思。謂供養三寶、父母、師長或貧病者,能使我人積聚福德,猶如在田中種植穀物,必有收穫,所以稱為福田。 行者: 泛指一般佛道的修行者,又稱行人、修行人。如:修念佛法門的人,稱「念佛行者」;密教中,誦持真言、修供養法等真言門的修行者,稱為真言行者;專持《法華 經》的行者,稱法華行者。禪林中,行者是指未出家而住於寺內幫忙雜務的人,其中,有剃髮出家,也有尚未剃髮而攜家帶眷的人。 堂前: 佛殿稱做佛堂,參禪的地方稱做禪堂,說法的地方稱為法堂。這裡的「堂前」,指的是五祖弘忍大師上堂普說的法堂前。 衣法: 衣指出家人披搭的袈裟,法指佛陀一脈相傳的正法。內傳正法以印證如來佛心,外傳衣以表徵師承的真實不妄。 神秀: 俗姓李,洛陽尉氏人,生於隋末,少時博覽經史,聰敏多聞。依五祖弘忍出家。五祖入滅後,師遷江陵當陽山傳法,僧俗靡然歸其德風,道譽大揚。久視元年(七 ○○)受武則天的詔見,敕封他為長安、洛陽兩京的法主,尊為武則天、中宗、睿宗三帝的親教師。神龍二年(七○六)示寂,諡號「大通禪師」。師闡揚禪旨,力 主漸悟之說,南宗惠能大師則主頓悟,所以禪史上有「南頓北漸」之稱。 上座: 又稱長老、首座、尚座、住位等。指法臘高居上位的僧尼。依《異門足論》載,上座有三等:生年上座,年既高,具戒又久;世俗上座,智富、族勝、財大等;法性上座,阿羅漢證法性理,為大眾所推舉。 供奉: 官名。唐朝時,凡擅長文學、美術或其他技藝的人,得延聘於宮廷內,給事左右,封為「供奉」。 變相: 將佛陀說法的地點、人物、經義等,以圖畫的形式繪製而成,稱為「變相」或「經變」。 五祖血脈圖: 血脈圖,指傳法的世系圖。這裡指將初祖達摩至五祖弘忍的嫡傳世系譜繪成圖像。 惡道: 隨順惡行而趣向惡途。依佛經所說有三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 上人: 智德兼備,可為大眾師範的高僧。依《釋氏要覽》卷上說,內有智德,外有勝行,在眾人之上者為上人。又一般對出家人也尊稱為「上人」。這裡的上人,是指那引領惠能大師到神秀偈前的童子。 別駕: 官名,又稱別駕從事史,為州刺史的佐史;刺史出巡時,另乘傳車隨行,故名別駕。 肉身菩薩: 以父母所生的身軀而能達到菩薩位者。《壇經》大師事略說,劉宋求那跋陀羅三藏懸記六祖為肉身菩。 懷: 即懷集,縣名。屬廣西蒼梧道。 會: 即四會,縣名。屬廣東粵海道。 袁: 即江西袁州。今屬江西宜春縣。 蒙: 即蒙山。位於江西境內。 四重禁: 指淫戒、殺戒、盜戒、大妄語戒。此四戒稱為四重禁,為極重罪。 五逆罪: 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五種逆惡之罪過,稱為五逆罪。 一闡提: 又作不信正法者。不信諸佛所說教戒,斷滅一切善根的人。 蘊之與界: 蘊指五蘊:色、受、想、行、識。界,指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和合而成。蘊之與界,即是指五蘊和十八界。 凡夫: 又作異生。迷惑事理,流轉生死、住不正道的人,稱為凡夫。 東山法門: 指五祖弘忍所傳授的禪法。因五祖所住的黃梅山位於湖北黃梅縣東,故稱東山。 聖人: 指證得無漏智者,如佛、菩薩、四果聖賢,或對高僧大德的尊稱。也就是智慧卓越、人格完善、能力最高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