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長夏是養脾健脾的重要時期
1. 為何長夏時宜健脾?
夏天中的長夏(陰曆6月、陽曆7 ~ 8月)時期應脾,就是說,此時與人體脾的關係最大。
中醫認為長夏屬土,人體五臟中的脾也屬土;長夏的氣候特點是偏濕,「濕」與人體的脾關係最大,所謂「濕氣通於脾」,所以,脾應於長夏。因而,長夏是健脾、養脾、治脾的重要時期。
長夏主化,包括熟化、消化,是人體脾胃消化、吸收營養的大好時期,所以長夏時期應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尤其是青少年是長肌肉、長個子、健壯身體的大好時候,那就更要多吃點肉類食品。此外,還可吃一些白朮、山藥、白扁豆以健運脾氣。
2 . 長夏吃豆,益處多多
夏天,尤其是三伏天多吃豆,有健脾利濕的作用。適宜夏天吃的豆包括:
——綠豆:清熱除濕、健脾
——白扁豆、四季豆:健脾
——赤小豆:健脾、養血、養心
——紅飯豆:健脾養血
——薏苡仁:健脾利濕
——荷蘭豆:健脾益氣
——豌豆:滋養肝脾
——青豆:滋養肝脾
——黑豆:養脾益腎
以上這些豆可與大米一起熬粥,或燉肉吃均可。
(二)長夏屬濕,勿忘健脾還要燥濕
長夏天氣多陰雨綿綿,潮濕,濕氣通於脾,易出現脾虛。此時,脾氣不足的人可以趁勢補脾。
1. 什麼是脾氣虛?有什麼特點?
脾氣虛是指脾功能不足,致運化失和的病證,特點是食少,飲食不香,食後腹脹,人懶乏力,四肢沒勁,脈弱,發展下去就會出現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腹冷浮腫,面色 白的脾陽虛病證。所以脾氣虛的人要及時調補,防止向更嚴重的陰陽失調發展。
健脾燥濕可用白朮、山藥、薏苡仁熬湯或山藥、薏苡仁、白扁豆燉肉服。
2 . 為何長夏會出現肛門重墜、子宮下垂,頭昏乏力?
這是中氣下陷的緣故。脾虛日久失於調補,可致中虛下陷引起內臟下垂。治療應補益脾胃,升舉中氣,可服黨參10克或人參3~5克燉肉,酌加升麻助升舉。
(三)長夏多濕濁,要注意醒脾
長夏屬三伏天,氣候悶熱而潮濕,多夾濕濁,要注意醒脾。
1. 長夏易困脾
在講座時有聽眾問,為什麼三伏天老易出現噁心,不想吃飯?這是因為長夏陰霾天多,濕氣重濁,困阻於脾(脾被濕 困),因而出現納呆(不想吃飯)、嘔惡。應該多吃薄荷、荷葉包飯,或生薑,目的在於用芳香之氣來醒脾,健脾化濕。也可自制香包辟穢(將薄荷、藿香、佩蘭等 芳香之品裝入布袋之中)。
2 . 醒脾的妙招
——可喝芳香之飲
用薄荷、藿香、佩蘭泡水飲或自製香包佩帶身上。
——可吃清暑利濕之品
如綠豆湯、綠茶、荷葉粥、蘆根、竹葉、西瓜等。
—— 保證睡眠充足
——在太陽穴搽清涼油
——易噁心者可服藿香正氣水、生薑湯或做菜多用生薑
3 . 如何度過「苦夏天」(疰夏)?
在南方,疰夏多見於夏至前後,比北方往往出現得早(農曆6月,陽曆7 ~ 8月)。
夏天濕熱交蒸、淫雨霉濕的時候,人體的脾胃氣機受到阻遏,會出現人懶體倦,頭悶肢重,噁心出汗,大便稀溏、尿黃、苔白膩、脈濡緩,甚至有低熱、消瘦的情況,這被稱為「疰夏」。可先服一些薄荷、佩蘭、荷葉、竹葉、藿香,若不行可服藿香正氣丸、香砂養胃丸。
菜食可用薏苡仁、白扁豆、荷葉煮粥吃。多食薄荷、生薑、荷葉、陳皮等醒脾之品。
自製辟穢香包:用薄荷、藿香、佩蘭縫於一個小布包內佩帶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