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楊力四季養生談:中國養生文化的精髓之談  作者:楊力

楊力四季養生談:中國養生文化的精髓之談  作者:楊力

第二部分:春 春天,怎樣養「生」?

[日期:2016-06-07] 來源:  作者:楊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養好生,一年四季身體好。

  萬物復甦,養生要趁早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百花吐蕊,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我們就應該借助春天的生機,長養自己的生氣。五臟有了生氣,生命才能旺盛,人,才有活力。

  一年四季中,「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所以春天尤其要會養生。

  (一)什麼叫養「生」?

  養「生」,就是養生機,也就是長養人體生命的活力。春天正是長養人體生命活力的最佳時機。

  (二)春天,怎樣養「生」?

  1. 多到戶外,長養生機

  —— 踏青去

  春暖花開,陽光燦爛,大地一片生機。經過了一個嚴冬的蟄藏,人們就應該多到公園,多到郊外,到高山、海邊、河畔、曠野……去踏青、去春遊、去放風箏、去呼吸新鮮空氣。

  —— 我們一起做運動

  可以選擇騎車、快走、跑步、爬山、打球……這樣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心情。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春天大自然的生機,長養人體的生氣,激發人體生命活力,幫助人們走出嚴冬,融入到春天生機勃勃的狀態中去。

  2 . 擺脫春困,充滿生氣

  人體由冬寒進入春溫,由「冬藏」轉入「春生」,這樣氣血運行偏於外,可能導致心腦相對缺血,所以使人發困。

  —— 多平臥,免春困

  因為平臥時,血就會充分流到肝內(「臥則血歸於肝」),肝的氣血充足、氣血條達,心腦供血充足,春困便可解決。中醫認為肝管理人體氣血的分配,所以養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勞,春天就不會發困。

  —— 春茶提神

  春茶是讓人有生氣的好飲料。

  此外,人參燉雞或黃芪燉肉,可以益氣養肝,幫助我們走出春困低谷。

  3 . 心情愉快,朝氣蓬勃

  —— 拒絕抑鬱,遠離沉悶

  冬天天氣嚴寒、氣候陰冷,人的心情容易沉悶、壓抑;到了春天,天空晴朗,陽光明媚,就應該拒絕抑鬱,遠離沉悶,使心情愉快起來。

  —— 朝氣蓬勃

  多和人說笑,多去賞花以悅目,心情就會愉快,才會有朝氣,有朝氣才有生氣,五臟才有活力。

  春天重在養陽

  切莫錯過春天養陽這一大好時機。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分:總則 陰陽平衡——生命之本 第2頁:第一部分:總則 陰陽平衡——生命之本(1)
第3頁:第一部分:總則 中度陰陽失衡——疾病 第4頁:第一部分:總則 重度陰陽失衡
第5頁:第一部分:總則 生命儲備是維持陰陽平衡的基礎 第6頁:第一部分:總則 抗癌食品與致癌食品
第7頁:第一部分:總則 眠養生是對生命的充電 第8頁:第一部分:總則 四季養生的核心是順應四季陰陽變化
第9頁:第一部分:總則 四季養生的三大關鍵 第10頁:第一部分:總則 四季中如何根據節氣的變化養生?
第11頁:第二部分:春 春天,怎樣養「生」? 第12頁:第二部分:春 生命的火種——陽氣
第13頁:第二部分:春 春天重在養肝 第14頁:第二部分:春 春天怎樣養顏面?
第15頁:第二部分:春 春天怎樣養筋? 第16頁:第二部分:春 春天易患哪些病?
第17頁:第二部分:春 春天易得各種傳染病 第18頁:第二部分:春 春天的衣、住、行、食
第19頁:第三部分:夏 夏天要養陽 第20頁:第三部分:夏 夏天怎樣養心?
第21頁:第三部分:夏 夏天怎樣養脾? 第22頁:第三部分:夏 夏天易患哪些病?
第23頁:第三部分:夏 談談「冬病夏治」與「夏病冬治」 第24頁:第三部分:夏 夏天的衣、住、行、食
第25頁:第四部分:秋 秋天如何養陰? 第26頁:第四部分:秋 秋天如何養肺?
第27頁:第四部分:秋 秋天養肺貴在潤肺 第28頁:第四部分:秋 秋天怎樣養皮膚?
第29頁:第四部分:秋 秋天怎樣養大腸? 第30頁:第四部分:秋 十法自我保健防便秘
第31頁:第四部分:秋 秋天易患的病 第32頁:第四部分:秋 秋天的衣、住、行、食
第33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怎樣養陰? 第34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怎樣養陽?(1)
第35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貴在養腎 第36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怎樣養骨養髓?
第37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怎樣養膀胱? 第38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易患的病
第39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易患的病(1) 第40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的衣、住、行、食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