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王鴻謨自診祛病法:中醫四診法之首  作者:王鴻謨

王鴻謨自診祛病法:中醫四診法之首  作者:王鴻謨

第三部份:胃腸色部--健康從腸胃開始(1)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王鴻謨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小腸色部在眼睛下面,兩個瞳孔的正下方,兩顴骨內側,在胰膽色部與大腸色部之間,瞳孔正中垂線與兩顴骨最高點連線的交點上。
  
   小腸是人體消化的一個中樞站,向上通過幽門連接十二指腸,向下通過闌門連接大腸。我們吃下的飲食物由胃到達小腸,小腸將飲食物分化為清、濁兩部分,飲食 營養為清,由脾吸收;水谷糟粕為濁,由小腸下傳給大腸。當小腸發生病變,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失常,就會發生腹痛、腹瀉、嘔吐等病證。
  
  小腸色部的氣色以明亮潤澤含蓄的紅黃隱隱之色為正常。
  
  小腸色部氣色紅赤明亮,甚至出現粉紅點,這是小腸有實熱。常見症狀有腹部脹痛、舌紅舌瘡;或尿少、尿痛、大便干結等。
  
  小腸色部顏色青白是小腸氣痛,常見腹痛、腰痛等症狀。
  
  此外,中醫認為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山根處是太陽經脈的終止處,山根有青筋浮現的兒童,除容易得外感病以外,常會有小腸病、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
  
  小腸炎症、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腹瀉,以及心律失常、失眠等疾病也可見小腸色部的氣色失常。
  
  大腸色部
  
  大腸色部位於外眼角的正下方、兩顴骨下緣的地方,大致相當於腎色部中心和小腸色部中心連線和外眼角垂線的交點。
  
  大腸的意思是又粗又長。大腸是身體的傳導之官,它上接小腸闌門,下通肛門,一邊向下傳導糟粕,一邊吸收糟粕中的水分,使糟粕逐漸變化成形為大便,適時有度地排出體外。大腸與肺髒表裡相合。當大腸發生病變,主要的症狀是大便失常,比如腹痛、便秘等,或者腹瀉、便血等。
  
  大腸色部的氣色以明亮潤澤含蓄的紅黃隱隱之色為正常。
  
  大腸色部顏色粉紅或黃紅暗濁,這是大腸濕熱的征象,常見腹痛、腹瀉、肛門灼熱等症狀。
  
  大腸色部紅赤是大腸熱結,常見腹部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甚至出現下午15點至17點原有壯熱加重、神昏譫語、手足汗出、熱結旁流等症狀。
  
  大腸色部顏色干燥、晦暗無華,是大腸津液缺乏,這會導致長期嚴重的便秘。
  
  大腸色部顏色青白是大腸虛寒,常見有腸鳴腹痛、大便清稀等症狀,嚴重的會大便滑脫、瀉下不止、完谷不化。
  
  此外,腹痛、腹脹、腹瀉、便秘、消化不良以及闌尾炎、結腸炎、結腸腫瘤、直腸炎、痔瘡、肛裂等病證,大腸色部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氣色失常。
  
  另外,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有時在闕中肺髒色部也會出現病色,應該參看。
  
  健康從腸胃開始:消化道的保健
  
  四大穴位保“胃腸”
  
   《黃帝內經》裡面有這樣兩句話:“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膏粱之變,足生大丁”。這兩句話簡單而意義深刻。很多疾病的產生不正是因為飲食失調所致嗎? 飲食不節制、無規律,往往影響脾胃功能,聚濕、生痰、化熱,甚至導致腫瘤。許多食道癌病人平素都喜歡吃燙食或刺激性食品,平時吃飯的速度也很快,這些不良 的飲食習慣都成為他們發病的誘因。所以保養腸胃的第一步就是飲食有規律有節制,定時定量,不宜過飽過饑。無論男女,都應該養成細嚼慢咽的好習慣。這些是養 胃護胃的基本措施,可以有效預防胃病的發生
  
  下面的四個穴位能夠對胃起到養護治療作用:
  
  1.神闕穴
  
   神闕穴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肚臍,又叫臍中,這個穴位是人的長壽大穴,與人體生命活動密切相關。母體中的胎兒是靠胎盤呼吸的。嬰兒出生後,臍帶就被切斷,先 天胎息中止,後天肺呼吸開始。而臍帶、胎盤緊連臍中。鍛煉神闕可以重新啟動胎息,胎息一旦啟動,就像給人體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應站,的氣血就隨時得 以自動調節,也就健康無病,青春不老。
  
  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在肚臍上,順時針方向邊揉邊轉,每次按揉 360下。或者臨睡前用拇指肚按壓神闕穴,按壓輕重由自己掌握,以適中為度。經常揉按神闕穴,可使人精神飽滿、體力充沛、面色紅潤、耳聰目明,並且對腹痛 腸鳴、水腫膨脹、中風脫症這些病證都有獨特的療效。
  
  2.中脘穴
  
  中脘穴的位置在身體的前正中線上,肚臍上 4寸的地方,也就是肚臍和胸骨劍突尖連線的中點。這個穴位主治胃痛、腹脹、嘔逆、吞酸、洩瀉、黃疸等胃病。我們平時可以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並攏,沿順時 針方向輕輕按揉,按揉時會有疼痛的感覺,這是因為胃裡有食積和氣滯血瘀。這個穴位除了治療胃炎、胃潰瘍、胃下垂、食物中毒,還可以治療癲癇、精神病、神經 衰弱等疾病。
  
  3.胃痛穴
  
  胃痛穴在脊背正中督脈第7椎下的至陽穴和第8椎下的靈台穴附近,按壓它的時候有明顯的痛感。當發生急性胃痙攣、胃痛時,按壓胃痛穴有特效,一般可以在幾分鍾內止痛。如果配合內關穴,止痛效果更好。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第一部份:面色關系生老病死 第4頁:第一部份:面色關系生老病死(1)
第5頁:第一部份:病色--疾病的征兆和警示 第6頁:第一部份:病色--疾病的征兆和警示(1)
第7頁:第二部份:滿面白色--能“遮百丑”也能顯百病 第8頁:第二部份:滿面白色--能“遮百丑”也能顯百病(1)
第9頁:第二部份:滿面白色--能“遮百丑”也能顯百病(2) 第10頁:第二部份:滿面黃色--脾胃不和的征兆
第11頁:第二部份:滿面黃色--脾胃不和的征兆(1) 第12頁:第三部份:心髒色部--“君主之官”的臉色
第13頁:第三部份:心髒色部--“君主之官”的臉色(1) 第14頁:第三部份:看鼻頭,知脾髒
第15頁:第三部份:看鼻頭,知脾髒(1) 第16頁:第三部份:腎髒色部--“先天之本”,細診慢斷
第17頁:第三部份:腎髒色部--“先天之本”,細診慢斷(1) 第18頁:第三部份:腎髒色部--“先天之本”,細診慢斷(2)
第19頁:第三部份:子宮、膀胱、精室色部--生殖健康觀“人中” 第20頁:第三部份:子宮、膀胱、精室色部--生殖健康觀“人中”(1)
第21頁:第三部份:子宮、膀胱、精室色部--生殖健康觀“人中”(2) 第22頁:第三部份:子宮、膀胱、精室色部--生殖健康觀“人中”(3)
第23頁:第三部份:胃腸色部--健康從腸胃開始 第24頁:第三部份:胃腸色部--健康從腸胃開始(1)
第25頁:  4.足三裡穴      足三裡穴位於小腿前外側,正當犢鼻穴下三寸。針灸足三裡穴可以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這個穴位主治胃痛、嘔吐、腹脹、洩瀉、痢疾、便秘、水腫、腳氣,是一個很重要的保健穴位,也是臨床常用的保健強壯穴,有很強的健運脾胃的功能。經常灸這個穴位可以健脾益氣,增補後天氣血生化之源,使氣血源源不斷化生,全身得以滋養,從而起到延緩人體衰老的作用。近年來,這個穴位也廣泛應用於癌症的綜合治療,對於防治化療惡心、嘔吐有較好的效果。      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己按摩足三裡穴,要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每周至少3次,每次5~10分鍾,可以隨時隨地操作,非常方便。      如果是用灸療的話,以艾條懸灸最好。將艾條點燃後,放在足三裡穴的上方,要產生明顯熱感才行,以穴位處皮膚發紅為度,可以固定不移,可以一高一低,也可以沿著足三裡穴一上一下移動灸。每次5~10分鍾,每周至少1~2次。長久堅持,對一些胃腸疾病,比如胃痛、腹痛、嘔吐、腹瀉、便秘等,以及下肢疼痛、麻痺、癱瘓都有不錯的療效。      常揉小腸有利健康      小腸是我們人體內最細最長的器官,食物的消化過程大部分在小腸中進行,在每晚臨睡前按摩神闕穴以後,可以繼續向兩側稍稍移動手掌,按順時針方向揉按小腸,這樣按揉有利於小腸的傳導,可以有利於身體內的代謝廢物、毒物的消化和排除。      一旦發生了小腸病,可以選擇下巨虛穴、闌尾穴進行調理。      1.下巨虛穴      下巨虛穴是小腸的下合穴,在上巨虛穴下面3寸的地方,主治腹瀉、痢疾、小腹痛等小腸病證。直刺這個穴位1~1.5寸或按壓,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常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腸炎、下肢癱瘓等病。      2.闌尾穴      闌尾穴位於小腿上部外側,足三裡穴正下方2寸的地方。針灸直刺這個穴位1~2寸或者按壓,可以治急慢性闌尾炎、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病證。      定時排便暢通大腸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傳送糟粕、排出大便。如果大便在大腸中停留時間過長,大便中的毒素就逐漸會被大腸吸收。所以我們要每天一早一晚兩次定時排便,使人體新陳代謝的廢物以及人體內的毒素能夠盡快、較多排出,不要長時間在體內停留。一旦發生大腸病,除了陽氣、陰津的不足必須及時補充以外,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暢通大腸。      上巨虛穴是一個大腸保健的穴位,在足三裡穴下3寸的地方,主治腸鳴、腹痛、腹瀉、便秘等大腸疾病。針灸直刺1~2寸,或者是按壓這個穴位,能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單純性闌尾炎等。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非常頑固的疾病,現代醫學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療法。但是中醫治療這種病的效果很好,內服中藥,或者艾灸神闕、上下巨虛穴都可以獲得良好效果。 第26頁:第四部份:耳色--全身健康的縮影
第27頁:第四部份:保養耳朵,健康全身 第28頁:第四部份:眼色--觀察身體內部的窗戶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