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體溫決定生老病死:石原結實博士養生力作  作者:石原結實

體溫決定生老病死:石原結實博士養生力作  作者:石原結實

第一部份:改變飲食體溫上升1℃(2)

[日期:2016-05-26] 來源:  作者:石原結實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不想吃時不要勉強
  
  早餐是一天活力的源泉,所以一定要吃飽。
  
  你肯定聽很多人說過這句話吧?實際上,這是迷信。
  
  在日本最需要體力的職業就是相撲運動員,但相撲運動員早晨什麼也不吃,而且每天要進行4~5小時的訓練。
  
  早餐的英文是breakfast,是「break」(停止)和「fast」(禁食)的合成詞,即停止從前一天夜裡開始的禁食之意。人吃過晚飯後,睡覺的時間裡什麼也不吃,也就是斷食。
  
  想想起床後的狀態。雖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基本都會有口臭、生眼眵、鼻涕干結、小便變濃等現象吧?這就是睡覺過程中胃腸休息,排泄機能全面運轉的證明。眼眵、鼻涕、小便等都是體內營養物燃燒後形成的燃燒殘渣。
  
  現在我在日本伊豆經營名為希波克拉底療養院的斷食機構,多數人在斷食過程中,會出現口臭加重、長舌苔、生眼眵、流鼻涕、尿液變濃、大便呈黑褐色、吐濃痰、生疹等強烈的排毒現象。由此可見,偶爾不吃東西可以使身體努力恢復到健康狀態。
  
  斷食結束後,恢復普通飲食要花3~4天時間,先喝米湯再喝粥,然後恢復到吃普通的米飯。否則身體會不適應,出現胃痛、腹痛,嚴重時還可能引發腸梗阻,沒有專家指導的自行斷食是很危險的。
  
  大家平時吃早餐也一樣。假設前一天晚上7點吃晚飯,第二天早上7點起床,中間間隔12小時。起床後馬上飽餐一頓,會給身體造成很大負擔。肚子餓得咕咕叫另當別論,如果不太餓,就不要勉強吃。
  
  與其吃多餘的東西,不如喝胡蘿蔔汁或生薑紅茶(製作方法詳見110和117頁)。
  
  不吃東西可以使存積在身體中的營養成分充分燃燒,頭腦和身體也會變得很清爽。
  
  感覺不想吃的時候,是腸胃不運動的時候。這時勉強吃的話,只能進行粗略的消化。這樣就形成了消化不足的中間代謝物,污染血液,常年積累下去必然誘發疾病。
  
  18世紀的哲學家康德說過,「沒有食慾的時候不要勉強吃,否則無法進行理性工作。」據說他早上只喝紅茶,而中午吃得比較多。堅持早晚少,中午飽的康德活了80歲。
  
  有發明大王之稱的愛迪生在工作中也是基本不吃東西的。因為他知道吃食物會使血液聚集在胃腸,大腦的活動會因此變得遲鈍;不吃東西,腦部的血液流量增加,頭腦的運轉速度快。
  
  愛迪生60多年中有上千項發明,並獲得了專利,去世時84歲,他就是不吃早飯長壽的例子。
  
  飲食生活歐美化,疾病也在歐美化
  
  文明病流行的原因除了飲食過量,還有飲食生活的歐美化。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人的飲食生活有了很大改變,87頁的圖表對1950年到2000年的情況進行了比較。米、薯類的攝取量減少了一半,而牛奶、乳製品的攝取量增長了約19倍,肉類攝取量增長了約9倍,蛋的攝取量增長了約6倍。
  
  其結果是腦溢血和胃癌、宮頸癌等日本式的癌症等都在減少,相反,肺癌、大腸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宮癌、前列腺癌、胰腺癌、食道癌、白血病等歐美式癌症的數量卻在激增。
  
  此外,二戰前很少見的心肌梗死、糖尿病、痛風、脂肪肝等生活方式病以及過敏症和膠原性疾病等免疫力異常引發的疾病也在增加。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介紹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第一部份:體溫升1℃疾病無影蹤(1) 第4頁:第一部份:體溫升1℃疾病無影蹤(2)
第5頁:第一部份:體溫升1℃疾病無影蹤(3) 第6頁:第一部份:體溫升1℃疾病無影蹤(4)
第7頁:第一部份:體溫升1℃疾病無影蹤(5) 第8頁:第一部份:體溫升1℃疾病無影蹤(6)
第9頁:第一部份:體溫升1℃疾病無影蹤(7) 第10頁:第一部份:改變飲食體溫上升1℃(1)
第11頁:第一部份:改變飲食體溫上升1℃(2) 第12頁:第一部份:改變飲食體溫上升1℃(3)
第13頁:第一部份:改變飲食體溫上升1℃(4) 第14頁:第一部份:改變飲食體溫上升1℃(5)
第15頁:第一部份:改變飲食體溫上升1℃(6) 第16頁:第一部份:體溫升高消除病痛(1)
第17頁:第一部份:體溫升高消除病痛(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