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我們這個時代的病:關於人性真相的心理解析 作者:孫未

我們這個時代的病:關於人性真相的心理解析 作者:孫未

第四部份:公眾文化現象析(1)

[日期:2016-05-25] 來源:  作者:孫未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雙性化的現代優質基因
  
  關鍵公眾文化現象名:
  
  中性美盛行
  
  心理學名詞:
  
  雙性化人格
  
   在傳統的性別模型裡,男性化和女性化被分別置於兩端,就像善和惡也一度被分在兩頭,越女性化的人,被認為越不男性化,反之亦然。這樣一來,即使大家公認 李俊基的女妝很美麗,也會讓他的男性化特徵減分,使之在贏得讚揚的同時,也遭無可避免的譴責。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桑德拉·貝姆就推翻 了這個模型,她認為男性特徵和女性特徵之間,並不存在非此即彼、此消彼長的對應關係。有人可以在男性化和女性化上得分都很高,這不是「不男不女」,而是 「很男很女」。
  
  一個真正的,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時代到來了。如果你能夠有幸生一個像李宇春、周筆暢那樣的中性美女孩,或者參照好男兒標準,生一個花樣美男,那將是未來的極品偶像。
  
  看看野蠻女友,再看看妖嬈勝於女子的李俊基。這些中性偶像之所以受到擁戴,並不是審美的偏差,而是坦誠地洩露了現代社會對性別的要求。
  
  我們始終相信,一個男性化的男人和一個女人化的女人是最受讚許的,也是最容易贏得愛慕的。實際上我們真正愛上的異性對像卻總是背離這個標準答案。
  
  在性別模型中,男性典型特徵是具有攻擊性的、獨立的、非情感化的,女性典型特徵是被動的、依賴的和富有愛心的。
  
   而現代生活中,大多數女人傾向於選擇一個願意花時間陪伴自己,在感情上容易溝通的男人,也就是具有部分女性特徵的男人。一個獨立得讓女人覺得自己不被需 要的男人,反而很難讓女人獲得安全感。一個在事業上攻城略地,卻把這種攻擊性也帶進兩性關係中且不懂得妥協的男人,更無法給女人提供愛情的樂趣。
  
  即使在夫為妻綱、大男人盛行的封建社會,也是文弱書生、落魄才子以及賈寶玉之類的男人比較受女人歡迎。現代人更願意實際地享用相處的快樂,怎麼能放過這些好獵物呢?
  
  同時,現代男人也期待找尋一個行動力強,獨立自信的女人,也就是喜歡具有部分男性特徵的女人。一個婉約得默不作聲,要人猜心的女人,還全心依靠在男人身上,恐怕既沒有魅力,也讓男人覺得不夠實用。
  
  古往今來,男人和女人相愛,多少恩怨情仇,甚至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經典戰爭,無非就是因為彼此無法認同。而甜蜜愛情的認同,來源其實就是男人的那點娘娘腔和女人的那點男兒氣,由此你能體會我,我也能體會你。
  
  太太團的經典讀物,美國作家約翰·格雷所著的《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大費周章地向男人解說女人,為女人詮釋男人,他實在是多此一舉了。現代人早就學聰明了,不會去莫名其妙愛上外星人,他們愛的早已是被招安的那一群。
  
   大家之所以不願意承認這種招安,是因為在傳統的性別模型裡,男性化和女性化被分別置於兩端,就像善和惡也一度被分在兩頭,越女性化的人,被認為越不男性 化,反之亦然。這樣一來,即使大家公認李俊基的女妝很美麗,也會讓他的男性化特徵減分,使之在贏得讚揚的同時,也遭無可避免的譴責。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桑德拉·貝姆就推翻了這個模型,她認為男性特徵和女性特徵之間,並不存在非此即彼、此消彼長的對應關係。有人可以在男性化和女性化上得分都很高,這不是「不男不女」,而是「很男很女」。
  
  而雙性化的人,在需要越來越複雜應對的現代社會中,是適應性最好的人群。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書稿簡介
第3頁:引言 第4頁:第一部份:中國娛樂界人物析(1)
第5頁:第一部份:中國娛樂界人物析(2) 第6頁:第一部份:現實假扮夢想(1)
第7頁:第一部份:現實假扮夢想(2) 第8頁:第一部份:謊言有毒(1)
第9頁:第一部份:謊言有毒(2) 第10頁:第一部份:越老越難成嫁娶(1)
第11頁:第一部份:越老越難成嫁娶(2) 第12頁:第一部份:謝謝你曾用心讀我(1)
第13頁:第一部份:謝謝你曾用心讀我(2) 第14頁:第一部份:越老越難成嫁娶(1)
第15頁:第一部份:越老越難成嫁娶(2) 第16頁:第一部份:謝謝你曾用心讀我(1)
第17頁:第一部份:謝謝你曾用心讀我(2) 第18頁:第二部份:愛是一種修煉
第19頁:第二部份:對「自戀障礙」的通俗理解 第20頁:第二部份:為什麼我總遇到這種事(1)
第21頁:第二部份:為什麼我總遇到這種事(2) 第22頁:第二部份:女兒,男人生命中的最愛(1)
第23頁:第二部份:女兒,男人生命中的最愛(2) 第24頁:第二部份:當心理學擁抱達爾文(1)
第25頁:第二部份:當心理學擁抱達爾文(2) 第26頁:第三部份:電影大片及熱書析(1)
第27頁:第三部份:電影大片及熱書析(2) 第28頁:第三部份:並非黑暗童話
第29頁:第三部份:孱弱的英雄(1) 第30頁:第三部份:孱弱的英雄(2)
第31頁:第三部份:人類共同的記憶謊言(1) 第32頁:第三部份:人類共同的記憶謊言(2)
第33頁:第三部份:不知死活是幸福的(1) 第34頁:第三部份:不知死活是幸福的(2)
第35頁:第四部份:公眾文化現象析(1) 第36頁:第四部份:公眾文化現象析(2)
第37頁:第四部份:濫性網絡寫作的悖論 第38頁:第四部份:看假人秀「真人秀」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