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3)

[日期:2016-05-20] 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王彤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中暑在中醫上也稱“傷暑”,有陰、陽之分,“陽暑”是由酷熱所造成。由於暑熱傷人,耗氣傷陰,暑又多夾濕,所以陽暑的 主要症狀有發燒、渾身困重、出虛汗、腹瀉頭昏甚至昏厥、抽搐等。大家可能還記得老捨的《駱駝祥子》吧?拉了一天車的駱駝祥子靠在路邊大瓢大瓢地喝水,突然 一頭栽倒在地,這怎麼啦?這是中暑了,而且中的是陽暑。
  
  而“陰暑”,祖國醫學是這樣論述的:“靜而得之”,“避暑乘涼得之”。意 思就是“陰暑”是過於避熱貪涼引起的。因為暑熱濕盛的時候,人們的毛孔是開張的,腠理是疏松的,此時如果突然受涼,風寒濕邪等便會長驅直入,從而引發中暑 症狀。這種中暑的主要症狀有腹痛腹瀉、全身酸痛、惡心、發高燒等。通常在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或者是過於避熱趨涼而得病,比如夜間露宿室外,或運動勞作 後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而引發。其中,最典型的案例當數《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中暑事件了。按 《紅樓夢》所述,林黛玉的“中暑”不過是她到了清虛觀中之後,因天氣炎熱,尋那陰涼所在多待了一會兒,因身子骨虛弱,便受了寒,得了病。
  
  而立秋後陰暑頻發的原因,是因為立秋之後白天氣溫很高,而夜間氣溫明顯下降,晝夜溫差加大,皮膚腠理開合頻繁,此時如果貪圖寒涼,一熱一涼之間讓虛邪賊風有機可乘,更加大了“傷陰暑”的可能。所以,立秋之後,同樣需要預防陰暑。
  
  那麼,立秋之後該如何預防陰暑呢?
  
   首先不要貪圖寒涼。由於立秋後是一個由熱到冷的交替季節,早晚溫差加大,冷熱交互出現,冷空氣活動使得氣候多變,失常。前半夜暑去爽來,很是宜人,後半 夜則寒邪下注,室內暑濕上蒸。二者相交在一起,寒濕之邪便常常同時侵襲人體,對人體健康干擾甚大。因此要對付這種寒濕之邪氣,特別需要注意穿衣、蓋被。中 國古代有些醫家講:“病在什麼之間?病在一穿一脫之間。”在家裡和客人聊天,客人走了,走了您要送出門外,要加件衣服,客人走的急,來不及加衣服,就這麼 出去了,到了門外以後,一哆嗦回來到晚上發燒了,風寒已經進來了。《三國演義》中“渾身都是膽”的常勝將軍、五虎將之一的趙子龍,就是因為“解甲風”突亡 的!所謂“解甲風”,顧名思義,解開盔甲中了風所致。蓋被也是一樣的道理。中醫認為,人睡著時,腠理是打開著的,這時候風邪、寒邪非常輕易乘虛而入,侵擾 身體的健康。所以睡覺時蓋被也是防治陰暑的方法之一。
  
  當然,寒涼的食物也是不能吃的。很多人為什麼會中暑呢?就是曬著太陽吃海鮮、曬著太陽喝冷飲得上的。所以,飲食也是預防陰暑的重要法寶。除了少吃寒涼外,常喝稀飯、淡茶、菜湯、豆漿、果汁及多吃養陰的食物,如蘿卜、茅根、荸薺、番茄等外都是預防陰暑的有效方法。
  
   對於陰暑的治療,首推香薷飲與藿香正氣水。這兩個方子均來源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歷經1000多年的臨床驗證,久用不衰,堪稱我國醫學寶庫中不可多 得的千古良方。但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講,藿香正氣的用藥藥性偏於溫熱,因此僅適用於陰暑症狀。如果用藿香正氣來治療“陽暑”,不啻於火上澆油。陽暑患者可選 擇用十滴水來進行治療,故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除此之外,刮痧也是中暑的克星之一。民間的刮痧最主要就是針對“陰暑”的,小時候, 我們遇到中陰暑的情況,奶奶、外婆或者母親首先想到的是“捏痧”,即用食中兩指屈曲後沾水,在人的前額印堂處,項後風池下,及頸部依次捏來,聲音“叭叭” 地響,然後一道道的紅紫從捏處沁出,大人都說,這“痧”被捏出來了,然後躺下休息後就舒服了。其實,無論是陰暑還是陽暑,都可以通過刮痧來進行治療。有多 汗身熱、心煩口渴、氣粗、四肢疲乏、小便赤澀等“陽暑”症狀的患者,可以在背後膀胱經以及肘窩、膕窩處刮痧。而有發熱惡寒、腹瀉腹痛、惡心嘔吐、身重疼 痛、神疲倦怠等症狀的陰暑患者,除了在後背膀胱經刮痧外,還應按摩腹部的神闕、關元等穴位。刮痧手法要輕,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鍾,最長不超20分 鍾。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
  
  需要注意的是,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全身浮腫者和孕婦等不能刮痧。刮痧時,空調風扇不能直接吹刮痧部位,刮痧出痧後30分鍾以內忌洗涼水澡,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再次刮痧,刮痧出痧後最好飲一杯溫開水。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
第3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1) 第4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
第5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1) 第6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
第7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1) 第8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2)
第9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 第10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1)
第11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2) 第12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
第13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1) 第14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2)
第15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 第16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1)
第17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2) 第18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
第19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1) 第20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2)
第21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3) 第22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
第23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1) 第24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2)
第25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 第26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1)
第27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2) 第28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
第29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1) 第30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2)
第31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 第32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1)
第33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2) 第34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
第35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1) 第36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2)
第37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 第38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1)
第39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2) 第40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
第41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1) 第42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2)
第43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3) 第44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
第45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1) 第46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2)
第47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3) 第48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
第49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1) 第50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2)
第51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 第52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1)
第53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2) 第54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
第55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1) 第56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2)
第57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 第58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1)
第59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2) 第60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
第61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1) 第62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2)
第63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 第64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1)
第65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2) 第66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
第67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1) 第68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
第69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1) 第70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
第71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1) 第72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2)
第73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 第74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1)
第75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2) 第76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
第77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1) 第78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