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法在人間 惟賢法師講演

佛法在人間 惟賢法師講演

問答篇

[日期:2012-12-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惟賢法師講演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問答篇

  ——2005年6月惟賢法師回答於北京——

  (備註:2005年6月,惟賢老法師應邀到京進行為期一周的佛學講座,其間有聽眾和居士們提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有關日常修行的疑惑,很有現實指導意義,我們將其歸納整理出56個問題,以餉讀者)

  1、「沒有般若的修行都是外道」這句到底對不對?禪定中出現景象應如何看待?到底是好還是壞?

  答:外道不外道,就看有沒有正見。有正見的修,也就是依照般若的修行作觀察,般若主要就是講「無我」,「我」是生死根本。注意這個問題,你不拔斷生死根本,不「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拔除由我執產生的貪瞋癡,走的道路是什麼道路?那就不是佛法的正道!

  「我要求證神通,求得身體長生不死」,這都是心外求法。什麼叫外道啊?心外求法執著於形象就叫做外道,所以必須要有智,要具有智慧和正見才行,解決生死的根本辦法就是拔除煩惱,所以必須要勤修戒定慧,才能熄滅貪瞋癡。

  靜中能夠看到一些境界,是好還是壞?這就得看是什麼相了,假如你是在靜中、無執著中自然地現出光明和佛菩薩相,那是好的境界。假如以執著貪愛心,也可以產生各種相:神相、鬼相、菩薩相、羅漢相等,都可以產生,那你就要注意,那不是好現象。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必須要無所執著,淡然冷靜,不要貪戀,不要去追求那個相,不然的話,就要中邪,神經顛倒就會走火入魔。

  2、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此心是何心?如何是不生不滅?

  答: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一種心就看是什麼心?若是如來的心,心起發生妙有,就有種種清靜的境界、清靜的國土。若是眾生妄心,發生的作用就是一種染污的境界、染污的國土、染污的萬象。眾生是妄心,如來是真心,妄心真心是一體,不過作用不同而已。妄心是無明造的,真心就去了無明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是講這個心。

  至於如何不生不滅?那必須達到真心境界,那就是清靜無為的境界,生滅是有為現象,不生不滅就是真如境界,唯識學上叫圓成實。

  3、日常生活中如何修止觀?

  在日常生活中,我覺得大家應該把這個心鍛煉一下,如何鍛煉呢?就要修止觀,如何修止觀?採用一定的方式,每天可以逐步來練習,從五分鐘到十分鐘,從十分鐘到一刻鐘,從一刻鐘到半個小時,從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逐步提高。那麼最重要的條件是要調飲食、調睡眠、調呼吸、調心,這幾種調相當重要,把這個資糧修好了,就可以靜得下來。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參考「修止觀次第」。

  4、儒家講「建功立業的內聖外王之道,佛教講修心,一個人怎樣用佛教的修心來做儒家的外王之道?

  答:「內聖外王」是儒家提出來的,內心是講德,講聖賢之德,「外王」就是搞政治,從總統到宰相以下的各階層。那麼「王道」是什麼道呢?我們中國古語的解釋,就是仁義之道,內心是聖賢境界,外表用政治手段,行仁義之道,就叫內聖外王,這是我們中國提出來的。

  在佛家來講,在家菩薩是可以搞這個「內聖外王」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印度的阿育王、中國的梁武帝、唐太宗、明太祖,還有一些當宰官的,如王安石、蘇東坡等等,他們所行的都是「內聖外王」。佛家的「內聖外王」,就是內備聲聞乘、外現菩薩乘,但是限定在家菩薩,出家菩薩是專門修行,弘揚教法的,他就不能現「內聖外王」身。但作為果位菩薩,他有神通可以現這些身,像觀音菩薩一樣現宰官身,那麼在我們凡夫來講,凡夫的出家菩薩就沒有那個能力,只有好好具備資糧,好好修行,這就有所不同。

  5、中觀與唯識的主要區別與聯繫,什麼樣的人適合學中觀?什麼樣的人適合學唯識?二者是否應該同時學,或是應該有先後次第?

  答:中觀講「真空」,唯識講「妙有」,就像一輛車的兩個車輪,兩個車輪要配合,宗喀巴大師講「等於一輛車的兩個輪子,兩個輪子不配合,車子就開不動」。

  中觀的中心講「真空」,唯識的中心講「妙有」,妙有就是講唯識法相,空的重點就是破執,破除一切我執、法執,遣執除相,重在破;而唯識的重點是顯正,怎樣叫空?怎樣才有?在教理方面解一切法相,這是兩者的大區別。但是雖然有區別,二者卻是不能分離的,建立空必須瞭解諸法一切是因緣生,諸法的法相離不開唯識。能夠瞭解空,也可以曉得一切現象,本身是因緣生法,沒有自性與實體,這叫做空。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如《心經》上所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叫做中道思想,一定要合得攏。

  6、中觀、唯識的主要經論各有哪些?

  答:中觀在經方面有《心經》、《金剛經》、《大般若經》。在論方面,有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密宗裡面還有六種論,著手學中觀最簡單的論就是《三論玄義》。

  學唯識就要從最基本的著手,在論方面有《五蘊論》、《百法論》、《八十頌》、《二十唯識論》、《三十唯識論》,依次學習,最後學《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經典裡面就是六經,最重要的就是《解深密經》、《楞伽經》。

  7、家庭中如何處理惡緣?思想觀念不同,可是生活在一起,非常痛苦?

  答:既然曉得有惡緣有善緣,善緣當然很順心,惡緣就有點不順心,作為學佛人就要善於對待,有個正確的觀點。要化冤為親,做到冤親平等。他是冤你又跟他結怨,你們想嘛,冤冤相報,冤冤不能化解,那是痛苦啊!長期的痛苦啊!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那麼如何對待惡緣呢?要做到冤親平等,這樣子才可以解冤,君子以德抱怨嘛。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四行裡第一個就是報怨行。儒家也講到,以理服人是不行的,要以德報怨,來感化他,把他同化過來。所以在遇到具體問題時,必須心胸寬大一點,學點忍辱波羅蜜就解決問題了。

  8、什麼叫明心見性?

  答:佛法的中心,特別是禪宗來講,就是說要把心地打掃乾淨,心才明,能夠明瞭心,就可以見性,即本性,禪宗叫本來面目,也叫做法性,也叫做如來性,這是眾生本有的佛性,叫明心見性。如何曉得是明心見性的人呢?就需要自證,人有時候很難自知,必須要進入見道位,不進入見道位,不能開悟,就不曉得明心見性。

  9、什麼是參禪打坐?

  答:參禪打坐,是佛教的止觀法門,一是必須要有善知識指導,要有正確的方法,二是要實際體驗。

  10、什麼叫「心不可得」?

  答: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是什麼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變異的,真心是沒有變異的,真心就是本來面目。

  11、地藏經的重點是什麼?

  答:地藏經的重點一是盡孝、報恩;二是發願,像地藏菩薩一樣;三是修行的軌則,供養、懸幡、供花、供水、修法等。

  12、密宗的咒與淨宗的佛號有何區別?

  答:可以顯密相融,淨密雙修,你不要把淨密絕對分開,念句阿彌陀佛,他就是密宗的咒,往生咒的頭一句就是密宗的咒,這是不能絕對分開的,密宗的大圓滿,淨宗的花開見佛,境界是一樣的,四字佛號與六字洪名,沒有什麼區別。

  13、在行持當中,遇到昏沉或者休克怎麼辦?

  答:在行持當中,假若是昏沉,就不妨起來,動一動,拜一下佛,要是休克狀態,家裡人就要把他扶起來,進行醫療,不能進入休克狀態。

  14、有病怎麼辦?

  答:病,一種從業生起,一種從生理上起,還有一種是從心理上起,要治病必須要佛法,佛陀就是大醫王,佛法是阿伽陀藥,阿伽陀藥治身又治心,這是很重要的。具體辦法呢,一是醫療,二是修心,兩種結合,其中還需要懺悔業障。

  15、三界唯心的「心」是哪個心?

  答:「三界唯心」,是代表心體,心體是說三界五趣這種現象的產生,離不開這個心體及心體發揮的作用。「萬法唯識」,就是說一切法,我們曉得它的存在,是要經過認識它、瞭解它的過程,你假如不經過這個過程,你也不曉得如今的存在。所以唯識學講一個心生起來,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就說明心生起的作用,由此而認識外境,能認識、所認識,「萬法唯識」就是這個識,是以分別為主的。

  16、佛法要在生活中得到受用,如何真正做到世間和出世間的圓融?

  答:佛法就是認識勝義諦的,認識出世的真如,就在世間法上,「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並不是說離開現實,另外去找個佛法,你能夠在現實中瞭解它是無常的、苦的、空的、無我的,你認識了這個道理,建立了正確的觀點,它就是出世法,就是勝義諦的真實法,這就圓融起來了,不是說離開世間另外還有個出世法在。一般人是辦不到這點,他只看到一面,不能看到兩面,他有執著嘛。他把苦當成樂,無常當成常,無我當成我,不乾淨認為是乾淨的,他只看到一邊,就見不到出世法,見不到勝義諦,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指講法,講的是出世法但要運用世間法,這也是圓融,世出世間法要圓融無礙。譬如在五明之中,你通內明,其他的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也通,你就可以利用世間法來解釋佛法,真正把佛法解釋清楚,這樣也可以做到圓融,這是一種圓融方便。

  17、對人世間的惡,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答:善惡是有一定分別的,善惡分明,不能混淆。在佛法裡解釋,善以利他為前提,惡以害他為前提。能夠利他就能夠自利,自他兩利,那麼對眼前和將來都有好處,這就是善。假如你以害他為前提,結果就把自己害了,自害害他,現在和將來都沒有好結果,這叫惡。佛法來講,必須要以善來轉惡,學佛要堅持善法,發揚善法,以善法來轉移惡,使他轉變過來,而在唯識學來講,儘管阿賴耶識裡是惡種子,你能夠多行善法,多親近善知識,多聞經教,就把惡種子轉過來了,就可以化得過來。

  18、當我們心裡沒有主意的時候該怎麼辦?該往左走還是往右走?

  答:那就是個正見問題了,應該把正見建立起來,就有主意了。沒有標準沒有正見,你就等於那個牆上的草,風吹兩面倒,自己拿不定主意,別人說什麼就跟著走。所以首先要有正見,正見是最要緊的。

  怎樣培養正見呢?需要先天、後天的結合。先天有善根,道根根基好,再加上後天的熏習,聽師長講,聽善知識講,多聽經教,就可以慢慢培養起來正見。

  19、禪修裡參禪功夫具體應該怎麼做?

  答:參禪就是修止觀,禪宗就是止觀,禪在印度叫禪那,翻譯成中文就是靜慮。靜中思慮,也就是先靜而後觀,先止後觀,達到止觀雙運。不過傳到中國以後,就有了各種方式,但基本功夫就是止觀。你不經過修止觀的階段,你入不了禪的功夫。也就是說不能由定生慧,不能開悟。

  20、止觀和參話頭有什麼關係?

  答:參話頭是止觀,念佛也是止觀,你參話頭,你念佛,你是哪一個?你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就得靜想嘛,弄懂了你就開悟了。以這樣來參話頭,定到一句話來想,念佛的是誰啊?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誰啊?我本來面目怎麼樣啊?就想到這些話,久而久之就可以開悟。這是種止觀的方式,其他止觀方式還很多。

  21、怎麼樣參話頭?

  答:你就要咬住、著意於一句話,比如說念佛是什麼人念?你本來面目怎麼樣?我的心在何處?都可以參嘛。參透了就瞭解了,但就這方面來講你得懂些教理,你不懂教理亂參也不行啊,通宗要通教,通教要通宗,宗就代表禪,教就代表教理講的內容。「通宗不通教,開口胡亂道」,說不出理由來,難免盲修瞎煉;「通教不通宗,好似獨眼龍」,只能看到一邊,不能看到全面,就是這個意思。

  22、如何理解「不思善,不思惡」的心?

  答:「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是《六祖壇經》上說的。

  不住善不住惡,是指真心,真心就沒得善惡,講善講惡是普通心,它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惡就有善,這是一般眾生心,真心它無所謂善,無所謂惡,無所謂佛,無所謂眾生,本來就是如是,有個什麼惡?有個什麼善?

  《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它有兩種功夫,一種功夫無所住,二是要生其心。什麼無所住?不住相,內不住我,外不住六塵。不要住相,住了相它就貪染,就有我執,就有法執。「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呢?內心清淨、無所住以後,真心的妙用,就是對眾生大悲,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一心度眾生,一心行方便,這樣子來生心。不是說,我貪圖這樣、貪圖那樣來生心,那是不行的,不是那個意思。「應無所住」的「心」是唯心的本體,真心的本體,不住於相。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講到:《金剛經》是以無念為宗,以無相為體,以無住為本。這三句話就說明真心要無相、無念、無住。但真心起妙有,啥子用呢?就是以大悲心廣度眾生,廣行方便,這樣子來生心,就是菩薩心了。

  23、太虛大師思想體系的形成是在比較動亂的年代,那麼在現代的社會應如何發揚?

  答:太虛大師在動亂的時期,能夠堅持信仰,一是堅持佛教優良傳統,二是能夠適應時代,提出佛教的革新,不管在學術方面、思想方面、僧制方面,這種思想從始到終,沒有變化。這種思想、這種精神,在今天更可以鼓勵我們,根據佛教的教理,根據現代的機遇修菩薩行,這個菩薩行就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來宣傳真理,淨化人心,維持社會穩定,也維持世界和平,這是我們今天從太虛大師思想體系中應該得到的啟發。不怕艱難,不怕困苦,不怕挫折,堅持志向,一切為了國家、人民,為了眾生,應該發揚這個精神。

  24、佛理與佛禮的關係?

  答:「佛理」是屬於理論方面的,「佛禮」是屬於行為方面的,這兩種可以互相配合,有其內必有其外,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第一願為「禮敬諸佛」,就要講「禮」,不講「禮」就不能表示佛法的真理,佛教中「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都屬於「禮」的範圍,儒家「禮義廉恥」之「禮」,也是一樣。

  25、怎麼把教理與行持結合起來?

  答:這是個人生觀和宇宙觀的問題,在認識論上,你認識到佛教教理可以解決人生的痛苦,可以淨化心靈,那麼你在行持上就要嚴守三皈,奉行五戒十善,這樣子來結合。這種結合必須要實際,必須要恆常不斷,必須要勇猛精進。這種人現在雖然不多,但以少數帶動多數,就可以淨化大家的心靈,這也是我們今天的責任。所以我們也不怕人少。

  26、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佛法?

  答:在座的大學生們,日常生活中能夠保持內心的正念,能夠以佛法思想為指導,在佛家來講,生活與行持就完全可以結合起來,平常心就是道,生活就是道,你合乎真理來過生活,不管是學習呀、上課呀、休息呀、行動呀,都可以修持佛法。

  27、太虛大師判教與大乘不共法、大乘共法的聯繫?

  答:大乘共法就是講因緣生法,分為三乘共法和五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一是講解脫行,二是講菩薩行。其實我們學佛的人啦,必須由五乘共法達到大乘不共法,這是一條成佛的道路,完成人格以後,發菩薩心,修菩薩行,既貫徹五乘共法,也貫徹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不完成人格,哪有道德呢?三乘共法講解脫行,講修心,你能淨化心靈,生活淡泊,少欲知足,就可以與這個道理相合,再進一步發大願,修悲心,能夠為社會服務,利益群眾,救苦救難,這就是大乘不共法。大乘不共法的基本是大悲大智,能夠瞭解「空」的道理就有大智慧,能夠瞭解因緣生法「妙有」的道理就是大悲心,以大智慧大悲心貫徹於生活上,就是行菩薩道,所以太虛大師的判教就是根據這個原則來判的,由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一直貫徹下去,也就是結合《今菩薩行》人生佛教的思想,來建立這個理論。

  28、什麼是唯一,什麼是無量,如何才能唯一?如何統一?

  答:什麼是唯一?什麼是無量?以佛教來講,什麼是一?一就是心能產生萬物,心生萬物,心就是一。無量就是一切諸法,包括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宇宙的森羅萬象,都叫住無量。佛家來講,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攝一切,一切即一。

  那麼如何看待唯一?又如何統一呢?如何才能達到唯一,那就是心的問題了,有信仰,有認識,有行動,共同的從做人到菩薩,這是唯一的。假如有我見,有法見,被煩惱障、所知障所障弊,那就不能唯一,也就不能統一。

  29、生了病很痛苦,如何在苦痛中修習佛法?怎樣才能治病?

  答:佛法是阿伽陀藥,佛就是大醫王。什麼叫阿伽陀藥?就是無上妙藥,無上妙藥既能治眾生身病,也能治眾生心病,心病還需心來醫。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即能治八萬四千煩惱,消滅八萬四千的痛苦。就看你要不要吃這個「藥」,你能夠吃,就準能夠由治理心病,達到生理上的平衡,解決生理上的痛苦,這就必須建立信仰,達到在苦痛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才辦得到。

  30、開悟、見性、涅槃的區別?

  答:佛法講修行,從資糧位到加行位,加行位以後是見道位,見道以後就是修行位,是有個過程的。一般講開悟就是見道位。如何開悟?必須要讀經、懺悔、修止觀,不讀經不懺悔,不修止觀,沒有經過這個功夫,你開悟不了。

  而開悟之後達到什麼境界呢?就是明心見性。什麼叫明心?我們的心都不明啊,被塵垢蒙蔽了,心的光輝不能發出來,那麼現在經過修行以後,就把心上的塵垢掃除,使心明,心明以後就可以見性。見什麼性?見佛性,眾生本具的佛性!見真如性!見法性!見空性!就是如來性!這就是明心見性。

  「說開悟了就成佛了,證了涅槃了」,這是不對的,悟後起修,最後才能圓成佛果,不管密宗顯教都是一樣的,都要經過這個修行階段。

  31、如何才能使家庭和睦?

  答:在眾生境界來講,對一般眾生來說,這是個難題,要得到和睦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是不容易的。什麼原因呢?對於家庭來說,清早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這個問題不解決啊,就要鬧矛盾,要吵嘴,這是必然的,還有興趣不相投等各種原因。那麼如何達到和睦的家庭?就要真正根據佛家的精神,不管是女方男方,都要慈悲仁愛,要容忍、謙和。有了這個精神,就可以使家庭能夠在困難之中,減少困難,在爭吵之中大家互相容忍。若一方是鋼,另外一方也是鋼,鋼對鋼必然起火。佛家講慈悲,儒家講仁愛,老子講柔和,這個道理很真切、很了不起,要做到這個才行。至於說經濟困難,只要做到勤勞刻苦,就可以克服,可以解決的,而精神上的問題是最重要的。

  32、如何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

  答:《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寫的,宗喀巴大師是黃教的祖師,他是西藏佛教的革新者,和我們的太虛大師是一樣的,整理制度,其中心就是嚴守戒律,所以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結合大乘經典寫出來的。那麼如何讀?首先把綱領要找到,道前基礎,就是要親近善知識,念死亡無常,建立無常觀。下士道主要是講五戒十善,明因識果;中士道就是講厭離心,有出離心,能夠持戒律,能夠甘淡泊;上士道就是要發菩提心,修大悲大智大願,要修止觀;這是三士道的精神,首先要把這個精神掌握好。最好先讀《菩提道次第略論》,把《略論》讀通,再進一步學習《廣論》,由淺入深,就可以領會。

  33、五戒中有「戒賭」嗎?

  答:五戒就是戒殺、戒盜、戒淫語、戒妄語、戒飲酒,「戒賭」就包括在盜戒裡邊。為什麼呢?進行賭博總是想贏錢,把別人衣包的錢,用一定的手段奪過來,這就是賭博啊。所以這個戒盜裡邊就包括了貪污、搶劫、欺詐、扒竊、賭博。

  34、墮胎是不是犯五逆重罪?

  答:五逆重罪是:殺父親、殺母親、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指佛在世時殺佛,佛不在世時打像,破壞偶像。「殺阿羅漢」,阿羅漢就是指證到羅漢果位的,阿羅漢在生時可以殺,圓寂後你是殺不到的,把塑的阿羅漢像打爛才叫殺。「破和合僧」,就是指破壞僧團,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壞寺廟,把僧人驅逐了,叫破和合僧。以上這些才叫做五逆。那麼造了五逆就要墜無間地獄,果報是很重的。至於墮胎這些只能說是一種殺業,佛法不提倡墮胎,因為是傷害生命嘛,這是屬於殺戒,大家要把殺戒和五逆罪給分開。

  35、為什麼人不能理解人?

  答:不能互相理解,一是不能平等對待,二是水平有差別。在這個情況之下,你就要理解別人,要容納別人,忍讓別人!別人不理解你,你也不理解別人,就會形成是非爭鬥,這就不大好。

  36、為什麼要學佛?達到佛的境界是個什麼境界?

  答:我們人學佛,就是要發揮人心靈的價值,人與禽獸有別,就在於心靈,假如不發揮心靈的價值,做人就是個愚癡的人、一個暴惡的人、一個煩惱的人、一個痛苦的人。為什麼要學佛啊?就是要淨化心靈,發揮心靈的價值,而這正是混亂的社會、混亂的人群正需要的。

  至於佛是以什麼表現呢?達到佛的境界是個什麼境界呢?我們經常講涅槃,涅槃是佛證得的,是一種圓滿解脫的境界,消滅了煩惱的境界,這種境界很清淨,很解脫,很自在。這種境界,不一定是你死了以後才有。梁啟超形容涅槃有四句話,說到了涅槃境界以後,心靈解脫,「絕對清涼無煩惱,絕對安定無破壞,絕對平等無差別,絕對自由無束縛」。梁啟超學佛比較認真、切實,解釋這個涅槃很中肯,你的心靈達到這個境界,就是涅槃境界,這也就是佛的境界。我們現在是庸人的境界,到了佛國的境界,那就是不可言說,假如可以言說,就不能代表佛法的精深博大,不能代表佛陀的崇高!

  37、什麼法門才能夠救世?

  答:在佛教來講,佛法所有法門都能救世,但是佛法有原則,有方便,具體來講,就是要契理契機。契理就是符合佛教的原則,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契機就是要適合時代,根據地方不同、人不同、環境不同、時代不同,而行方便法門,叫契理契機。過去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現在趙樸老提倡的人間佛教,都是以佛法精神做入世事業,達到二諦圓融,那麼這個人生佛教以及人間佛教的具體內容,希望大家多學習,這是當今最契理最契機的法門。

  38、看《宗鏡錄》對自己有幫助麼?

  答:《宗鏡錄》是宋朝永明延壽禪師所編著的,其主要內容就是:如何走正道?如何做人?如何過生活?如何在生活中有正確的觀點?明白這些,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悟道。

  39、關在八風之中如何修止觀?

  答:八風大家要曉得,不是外邊吹的那個大風,八風只是個形容,像大海一樣的,大海本來是很平靜的,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宇宙的森羅萬象,但假若大風一起,波浪掀天,不能行船,也不能照出一切現象,這時就在八風之中,你就必須要用鏡子、靜止的心情,保持高度的冷靜,鍛煉自己,就可以對付八風。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就是佛的境界。

  40、請問人為什麼總在一念之間徘徊?善惡是如何共存的?

  答:我們的「一念」在凡夫境界是很雜的,有善念有惡念,有染念有淨念,它是交織在一起的,那麼我們如何以修行方法,加強用功,薰習善的種子、淨的種子,使這個惡種、染污種子能夠逐步消滅,達到心靈的淨化,就在一念之間。雖然說是一念,你能夠唸唸相續,保持下去,正念相續,就有定力。有定力,八風把你是動不了的,沒有定力不說八風,五風甚至一絲風就把你動了。

  41、面對社會中的不公平,我們應該如何做?

  答:對待社會中的不公平,我們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別公私,分別善惡,分別邪正,分別是非,這個是必然的,要有分別心,有分別心就不會同流合污,就會保持純淨,那麼在力量所及、條件夠的地方我就可以加以改造,條件不夠我就自己保持,穩坐泰山,過去講:「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就是這個意思。

  42、學佛後對世間的很多事情看得淡,以致覺得很多事情沒意思,又沒有出家的緣份,該怎麼調節?

  答:對很多事情覺得沒有意思,想出家又沒有出家的緣份,該怎樣調節呢?那就應該瞭解出家不出家的真實意義。出家是什麼呢?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煩惱家(出生死家),出煩惱家才是真正的出家。只是出世俗家,穿一件出家的衣服,沒出煩惱家,沒出生死家,就不是真正的出家。在家是照樣可以修行的,你身在家而心出家就是一樣的修行。所以身在塵世,心在山林,內心保持清靜,等於出家一樣。這是可以調節的。

  43、淨土、密宗還是禪宗的哪種法門更好呢?

  答:其實禪、淨、密在八宗裡邊,都是講行的,看你對哪一方面有信仰,就可以修哪方面,但是在我來看呢,最適宜我們大眾的,比較方便可靠的是淨土宗。

  44、師父,我參加了灌頂儀式,但我還是不太瞭解灌頂的具體意義?

  答:灌頂是印度王朝的一種儀式,當太子沒有登基以前,舉行灌頂就表示他要登皇位了。後來密宗採取這種方式,就是說你能夠修法,能夠學密法,能夠修本尊,能夠即身成佛,首先必須舉行灌頂儀式,就是受攝加持,這個加持也等於灌頂一樣的,不是說把那個水往腦殼子上灌,是等於授記一樣的。佛授記,你將來要成佛,不久要做佛,給你預計一下、加持一下叫灌頂。

  45、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答:佛最高的境界,一般來講就是明心見性後,達到妙明真心的境界。這妙明真心在佛教中具體的名詞就是真如,就是圓成實,就是法界,就是法性;從智方面來講就是菩提,從消滅煩惱方面來講叫涅槃,都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由相對到絕對。世間事物是相對的,到了這個境界,自證境界,不是言語可以表達,不是思想可以思議,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絕對的境界,不能以我們的心思來想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們沒喝到那個水就不能知道是熱的還是冷的,是一樣的道理。

  46、大善中包含大惡嗎?善惡是共存的嗎?

  答:善惡是絕對不能共存的。善、惡在佛家分別有定義,善就是以利他為主,惡以害他為主。能夠以利他為主,達到利他必利己,自他都利。假若是以害他為主,結果就是自害害他,他也受害自己還要受害。這是兩種定義,決不能混在一起。

  47、究竟什麼是禪?平常生活中該怎樣悟禪呢?

  答:「禪」在印度語裡叫禪那,在中國語叫靜慮。「靜慮」的靜就是冷靜下來的靜,就像那個水一樣不動,波浪不起,這是靜的境界。「慮」是什麼呢?正確的觀察,正確的思維,叫住「慮」。所以禪又叫止觀,靜中觀察。能夠靜中觀察就有智慧發生,能夠有智慧發生就可以到一定的境界,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開悟,可以見道。你能夠正確的生活,對待事情能有正確的觀察,時常保持定力,在生活中就可以見道。所以現在提倡什麼安詳禪、生活禪,實際上就是定力,保持靜中觀察。假若你們每個人都能在每天保持五分鐘到十分鐘或者一刻鐘的靜,那個時候你的功夫就可能不同,慢慢的八風就吹動不了你。

  48、心性是什麼?是靈魂麼?

  答:這個問題就是說明心性和靈魂的差別。佛教它不講靈魂,執著有個靈魂就叫常見,認為這個靈魂生生世世在轉來轉去,像是有個東西一樣,佛法不講這個,佛法講中有身,分別人生的輪轉叫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稱之為四有。這四有仍在輪轉之中沒有脫離生死,是四個階段,中有身就是在死了以後沒有投胎前,這個階段叫中有,不存在有個什麼靈魂,這是變化的,相續不斷。至於心性絕對不是靈魂,心主要是我們的心體,從作用來說可以分別認識觀察一切事物,從體來說,心體是什麼?心體本來的體就是靈的體,就是佛性的體,這個「體」一切眾生都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嘛,這個佛性就是必須要把心明瞭,把心上的障礙、塵垢掃除了,才能見到佛性,所以叫明心見性。

  49、請開示火供的意思?

  答:火供就是密宗所講的一種供養法,燒護摩供天,就是供養諸法諸天。我們漢傳佛教不講究這個,漢傳佛教講五供養或者十供養: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印度或者西藏講究火供。

  50、怎樣增加定力?

  答:增加定力主要是保持正念,這個正念在佛法中包括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佈施、念第一義空,唸唸之中保持這個念叫正念相續,相續以後不斷,就會有定力。那麼你在意念中起了惡念邪念,八風就要動你了,你要起正念,它(指八風)能動你什麼呢?一點都不會動的,那就要看自己的功夫如何了。

  51、您為一個普通人想學習瞭解佛法,有什麼基本方法和學習的途徑?

  答:學習佛法要經過聞思修三個階段。一是多聞、多聽,由音聲而入佛法,要聲教;第二就是思惟,思惟就是正確的觀察,不要有邪思惟、惡思惟,正確的觀察佛理;第三,修就是實踐,如何實踐呢?要持戒、修定、修慧。聞思修是學佛的基本方法,這是一個正確的途徑。至於現在學習佛學的地方還是有的,各個佛學院、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刊物,大家都可以去學。

  52、如何看待菩提法門的大光明修持法?

  答:《華嚴經》上講:「種種眷屬莊嚴放大光網。種種清淨莊嚴佛剎隨受化者。示現自在菩提法門。見諸如來。於大眾中而師子吼。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這個大光明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講的般若,就是由般若智慧的光輝證得菩提。整個中觀,整個中國的三論宗都是講的這個內容,要修般若,而這個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讀經論,聽聞正法,語言就是文字嘛,你借語言多傳播正確的思想,這就是般若。那麼進一步就是觀照般若,觀照一切現象,一切道理,在觀照之中能夠分清因果,能夠觀察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就可以生起觀照般若,在止觀中生起智慧。經過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以後,就可以瞭解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證得絕對真理,這叫實相般若。要走入菩提必須要以般若因才證得菩提果。

  53、請問什麼是開光?

  答:開光是現在時興的這麼個儀式,是佛教裡面的一個講法,是用於佛菩薩身上,哪個像塑好了,不管是佛像啊、菩薩像啊、羅漢相啊,修好了要開個光。殊不知這個光作為佛、作為菩薩、作為羅漢,它本身就有,用不著你開!這只是一種形式,這種形式就是說這樣開了光,一般人認為菩薩就靈了。殊不知你不開光,你虔誠禮拜,一樣的靈!一樣的感應!其實我們開光啊,要開自己的光,你心存慈悲,在科學的試驗裡,你就有紅光就有白光,如果你心存善良,光輝也有所不同。假若你是邪惡的心,那就不是光,周圍是黑氣,就與一切邪鬼惡神相應!為什麼佛有光圈、有白光啊,就是這個道理,光就是由心裡發射出來的,這個道理很好解釋,現在的科學證明力可以發光,我們心力是很大的,靜中的力量更大,可以發光。要開光就開自己的光,佛菩薩的光本來就有,用不著你開,那是流於形式,是一種俗傳,一種習慣。

  54、怎樣理解往生到西方淨土?什麼東西往生了?是靈魂往生了麼?

  答:佛教講世界有五濁惡世,有西方淨土。這個西方淨土的存在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感得了這個淨土,所謂淨就是沒有染污,是莊嚴的、清淨的,不管正報和依報都莊嚴,就稱之為淨土。從實際來講,淨土是存在的,不能否定,從理論來講,如何生淨土就在你的心,你的心能夠經常念佛,能夠經常存善念做好事,培功德,與阿彌陀佛的願心相應,臨命終時,就可以即刻往生,這個生不是靈魂的生,是心靈的感應,這個不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但事實證明是有的。那個念佛往生的人,他真正能夠往生,一是他預知時至,一個月以前、半個月以前或者一個星期以前他就曉得;二是在往生的時候香氣滿室,異香滿室;三是他的身體很柔軟,發紅光,與眾不同,而且有些人雖然去了,但他身體還坐著不動。很多跡象證明往生是事實,不可疑惑。這個往生就不是什麼靈魂不靈魂的了,這是一種淨心,生命的力量。所以說從事、理兩方面都能證明往生是事實、是存在的。

  55、人應該如何對待故去的親人?

  答:思念過去的親人是自然的親情,思念父母恩啦,思念師長恩啦,思念朋友的友情,這是人之常情,但是要化思念為行動,在佛法來講,以種善、種功德來追念他,使他得到好處,這是正確的思念。

  56、為什麼不存好心的人,反而能馳吒商場數十載不倒?而好心人卻遭到了慘敗?

  答:那些不存好心的人,反而還得到好處,這是世間一般的現象。但是你們要注意這個問題,不管是農工商政軍界,應該以德來指導,以德為指導,就是正道、正業。儘管暫時的失敗將來必然成功,後面就有一種大福在等著你。那種狡猾的人,不以德來指導,儘管逍遙於一時,得意於一時,但當果報來臨的時候,傾家蕩產,就不好了,你要看全面,看遠一點。

  (錄音整理:正蕾;文字編輯:正根)

【書籍目錄】
第1頁:太虛大師思想及僧制建設研究 第2頁:佛教哲學的現實意義
第3頁: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 第4頁: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第5頁: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第6頁:人生的真諦
第7頁:如何做人 第8頁:佛法的弘揚對建設和諧社會的利益
第9頁:宗教與封建迷信之區別 第10頁:現代社會提倡藥師佛法契機契理
第11頁:問答篇 第12頁:附錄:惟賢法師小傳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找小姐kk7417會員 发表于 2023-1-28 20:15:18

加籟eyny77超妹女神白皙皮膚,性感身材擺弄舞姿极致性惑~人間尤物!

加籟eyny77超妹女神白皙皮膚,性感身材擺弄舞姿极致性惑~人間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