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法在人間 惟賢法師講演

佛法在人間 惟賢法師講演

太虛大師思想及僧制建設研究

[日期:2012-12-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惟賢法師講演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太虛大師思想及僧制建設研究

  ——2005年6月16日講於人民大學——

  一、太虛大師生平簡介

  二、革新佛教思想的要點

  三、有關佛教革新思想的論述

  (一)八宗平等

  (二)對佛法的判攝

  (三)關於人生佛教

  四、有關僧制建設的論述

  (一)整理僧伽制度論

  (二)僧制經論

  (三)建僧大綱

  (四)菩薩學處

  一、太虛大師生平簡介

  太虛大師是佛教的思想家、理論家,又是革新佛教的創造者,他的一生是在艱難的歲月裡度過,但他所做出的成績卻是很大的。他提倡的人生佛教,就是以後趙樸初老居士,在1982年中國佛協第二次全體代表大會上提出的人間佛教。現在中國佛教協會的章程,就是以人間佛教的思想為指導,佛教的各項工作,各個寺院、各個佛學院都是根據這個思想在開展工作。

  太虛大師的著作已經整理出版,風行海內外,他寫的三寶歌,現在已經成為海內外佛學院的校歌,影響很大。

  我親近太虛大師將近十年,從16歲到21歲在漢藏教理學院讀書,21歲以後,一直到26歲左右,與大師通信沒有間斷,受太虛大師的教育很深。他在漢院給我們講真現實論、人生佛教、今菩薩行、菩薩學處,還教我們寫詩,他善於詩歌,書法很好。

  大師是浙江崇德人,1889年農曆12月18日生,於1947年1月17日圓寂在上海玉佛寺,享年59歲,將近一個甲子。

  他誕生以後,二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改嫁,幼時全是靠外祖母撫養、教育。外祖母是信佛的居士,經常帶著他朝山,拜佛,從小種下佛根,對於寺廟印象很深,對於佛菩薩很崇拜。接著,在家裡受他舅父的教育,他舅父設有私塾,他在私塾裡面讀《四書》、《五經》,學文學,奠定了儒學、文學的基礎。16歲出家於蘇州木瀆滸墅鄉某小廟,平望小九華寺的監院士達給他披剃,取法名唯心,師祖奘嚴給他取法號太虛,「太虛」之號就是這樣來的。從此以後,一直用太虛之號。

  後來,他在天童寺,聽道階法師講演佛學,從歧昌法師受《法華經》、《楞嚴經》、《指月錄》、《起信論》,奠立了佛學基礎。接著不久,楊仁山在南京辦祇洹精舍,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個佛學院,現代式的佛學院,同他在一起學習的都是中國後來的一些知名人士,這是他在研究佛學方面的一個重要過程。其中最重要的還有兩次靜修,第一次是讀《大般若經》,讀了以後有啟發,豁然開悟,後又閱讀《華嚴經》,那種開悟境界又繼續出現;第二次在普陀閉關,閉關期間,除了靜坐、修禪、禮拜、念佛以外,還廣讀經論,期間寫的著作較多,關於《楞嚴經》、《起信論》的解釋等,這一系列都是形成他佛教理論的基礎。

  1908年在廣州,他首先與一個叫華山的僧人認識,華山當時的思想比較開明,不滿意當時佛教的現狀。大師與華山認識後,談得很投機,華山就請他觀看其所攜帶的新書,是清初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所著的,以開發他的思想。大師之佛學救世之宏願,由此勃發而不能自遏。

  接著又認識一個當時隨孫中山搞民主革命的僧人叫棲雲,他和棲雲很談得來,棲雲就介紹當時的進步書籍給他看,其中有中國、歐洲的各種主義以及政治經濟方面的理論,這些對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啟發,大受革命思想之掀動。

  1909年至1910年,由於華山之策發,棲雲之慫恿,他就學於南京祇洹精舍。

  1911年,與跟隨孫中山革命的一批人相識,革命黨廣州起義失敗,黃花崗72烈士犧牲,太虛大師還作了詩來追悼,當時政府就懷疑他,要查辦他,他就到處跑,東躲西藏。

  1912年,他與仁山等,在江蘇金山,提出組織中國佛教促進會,成立金山寺會所,謀新中國新佛教之建設,要把金山寺辦成佛教大學,來培養僧才,培養佛教新一代的接班人。他提出這個思想,並在開會時大眾通過以後,有一部分僧人不服,組織了幾十個人衝進會所,仁山挨了打,他也挨了打,還被打傷了,這活動受了挫折。

  當時佛教的形勢很不好:一方面佛教本身從宋元以後,教義不昌。佛教最昌盛是在隋唐時期,建立各宗派,宣講教義,宋元以後,教義不昌,當時寺廟的傳統是禪宗、淨土宗,實際上一是落於隱遁;二是落於往往求死後解脫,對於人生,對於生前應該做些什麼,佛教徒就往往提不起來;三是僧制腐敗,僧人的制度受歷史的影響形成家族制、法派制,違反僧團的十方公有制。對於這個現狀他不滿意,再加上當時北洋軍閥政府提倡廟產興學,僧人惶惶不安,廟產被提,生活就無來源,無法過日子。由於以上內部外部的原因,就促使了太虛大師革新思想的產生。

  1913年他的戒師八指頭陀圓寂。八指頭陀因為廟產興學,向北洋軍閥政府請願,沒有達到目的,而且受了當時主管機關頭頭語言上的侮辱,回來以後非常憤慨,然後就圓寂了。太虛大師在追悼他的戒師父寄禪和尚(八指頭陀)的追悼會上就開始明確提出佛教三種革命:(1)教理革命;(2)教制革命;(3)教產革命。

  他這個革命實際上是革新,不是把佛教變正過來。

  教理革命就要提倡人生佛教,不提倡空談的、隱遁的或者死後的佛教。教制方面,改革原有的制度,要把家族制、私有制、法派制改過來,成為佛教集體公有,十方叢林十方僧,不能子孫相傳。教產革命就是化私產為佛教的集體公產。

  他提出這三種革命,就從那時開始。

  從他提倡整頓僧制、改革僧制以後,在各個地方都遇到當時保守派的反對,後來他把重心轉移到:一方面講演佛法,傳播佛教文化;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辦僧伽教育,從培植僧才著手。從此以後,他創辦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柏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在他圓寂以前還準備在西安辦巴利三藏院,包含藏文系、漢文系、巴利文系、英文系的綜合佛學院。他要求佛教在各個系統都有人學,以便把佛教弘揚於世界。他辦教育的思想是宏偉的,在這方面,比較有成績。中國佛教能夠延續到今天,就是他當時辦教育的成績。

  太虛法師的一生,是在不平靜的、艱難的歲月裡度過的。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成立,北洋軍閥統治,一片混亂,加上廟產興學,內外交逼。北伐以後,軍閥又互相鬥爭,形成軍閥割據,情況還是照舊,後來儘管有短時間的統一,接著抗日戰爭又爆發,當時的國民政府由南京遷都到重慶,重慶就成為陪都。太虛大師也隨著到了重慶,在顛沛流離中過生活。

  他的一生,總的說來,一是首倡佛教三種革命。二是革新僧制,創辦佛學院。三是曾經赴歐美弘法。四對於國家民族很熱愛,當日本侵略中國東三省的時候,他就向日本佛教徒呼籲,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在國內提倡組織佛教青年護國團,抗戰發生以後,他又提倡佛教徒受防護訓練、救護訓練,從上海到武漢,到重慶,相繼的組織僧侶救護隊,在日機轟炸之下,救護死傷軍民,不久,他又組織國際佛教訪問團,訪問緬甸、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對宣傳中國抗戰,呼籲支持中國抗戰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一生是愛國愛教的。

  他圓寂以後,上海舉行盛大的追悼會,經過火化,燒出三百多顆舍利子,有五彩舍利子,最奇妙的是心臟不壞,心臟上面也點綴了很多舍利子。這是他真實修持忠於三寶的證明。

  以上內容,就是有關太虛大師生平以及革新思想形成的簡單敘述。

  二、革新佛教思想的要點

  從以下八個方面來闡述。

  (一)主張佛教的行持,在行之前,首先要具足信仰。這種信仰是理智的信仰,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從信仰佛教以後,啟發人的心靈。人的心靈是仁愛的、理智的,這種心靈就與佛陀證的果相應。因位的信與果位的佛陀的覺的境界相應,就成為大乘菩薩的因,所以重在首先要有信。《華嚴經》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二)考察佛法的真偽必須要以佛家的基本教理為準。佛經都是由佛親口宣說,而佛經的內容都是佛陀的自證境界,這種自證境界不是世俗人一般的知識、一般的理智可以推測,可以理解的。因為世俗人的理智或者知識,是憑五官感覺而進入理性認識,是一種意識境界、有分別的境界,而佛陀的境界,是超乎時空,超乎語言,不可思議的。提出這個論點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當時發生了一些論戰:說什麼大乘非佛說呀,《楞嚴經》非佛說呀,《起信論》非馬鳴菩薩所造呀等。假若以世俗的觀點,以世間的進化論的觀點,或者通過訓詁說解釋經論,認為某個經論是真的,某個經論是假的,以這種觀點來對待佛法,就根本與佛陀的自證境界不相合。考察佛法的真偽必須要以佛家的教理「四聖諦、三法印」來衡量,是不是合乎四聖諦法?是不是合乎三法印?是不是合乎因果、緣起性空的論理?要以這個來衡量,不能以那個進化論的眼光、訓詁學的考據方法來對待佛法。

  (三)根據契理契機的原則,上契諸佛理,下應眾生機。佛法一方面不能違反佛經的原則,要發揚,另一方面要結合時代、眾生的根機,就是要適應社會、適應群眾,要與時俱進,從這些方面提出新佛教的理論和僧制的改建。

  (四)提出人生佛教。認為人生完成道德,提高人格,自利利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與大乘菩薩行相應,就可以建立人生佛教,有利於現代社會,有利於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使眾生在生活中獲得美滿幸福。所以做人,必須要完成人格,進一步發菩薩心,修菩薩行,才能完成佛果,這個不是空洞的,而是很實際的。

  (五)提倡佛教應世與救世。應世與救世,是什麼意思呢?提出建立新佛教,一方面改革佛教的制度,保護佛教寺廟,救寺救僧;另一方面把佛教真理弘揚出去,淨化人生,使世界、使人們得到挽救,這就成立現代佛教的思想。

  (六)僧團與信眾的關係。在佛教集體中,首先應該注意僧團的建設,僧團是主體,應該以僧人來領導,而信眾是圍繞僧團做為護法。

  (七)尊重中國佛教的傳統,特別是中國大乘宗派。當時內學院歐陽漸提出來一個觀點,認為佛教應該繼承和學習印度,像龍樹、無著、世親的學派,中國佛法沒有什麼建樹,不值一學。太虛大師就持相反的態度,他認為中國佛教是我們的祖師根據佛說的原理,就自己的研究和心得加以發揮創立,在教理及結果方面都不違反佛法,這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他尊重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優良傳統,以此傳統,結合新時代的思想,根據上契諸佛理,下應眾生機的原則,來建立人生佛教。

  (八)愛國思想,愛國愛教。如抗日戰爭中組織僧侶救護隊、佛教國際訪問團,來擁護抗戰、宣傳抗戰等事跡。

  三、有關佛教革新思想的論述

  有關佛教革新思想的論述是:八宗平等、對佛法的判攝、關於人生佛教。

  (一)八宗平等

  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國以後,到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通過翻譯、講學,從萌芽到成熟的階段,當時的派別就有十一種,到了唐代以後,才正式形成宗派,計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將小乘的俱捨歸入法相宗,成實歸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

  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賢首宗),多偏於教理的發揮、解說,當然也講教理行果,但著重是教理;禪宗、密宗、淨土宗、律宗,偏於行持,重在講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的廣繁。八宗中在歷史上又將禪宗稱為宗下,也叫宗通,將經教又叫說通,教下。

  為什麼他提出八宗平等?因為在歷史上,宗派之間互相比較,互相爭辯,在判教方面有很多差別,不統一,太虛大師就認為各個宗派都是平等的。為什麼?

  1、各宗雖然是有差別,但在大乘境界上與所覺的菩提果方面都是平等的。在行持方面雖各有各的行持,有參禪、念佛、講經、守戒、修密等,但在境界上,在佛的果報上,如見道、證佛果,都是一致的,從境與果來說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差別。

  2、各宗祖師都是根據佛經所說的教理,在各自的行持、各自的心得方面發揮出來,並不是違反佛陀的教義,都是與教理相合,同屬於大乘教,條條江河歸大海,條條道路通長安。從這些方面來說沒有什麼差別,平等無二。

  3、中國佛教的特點就是大乘佛教。從歷史以來,學佛的人不管出家在家,都離不開八宗,學一宗同時涉及其它宗派,都要瞭解,互相圓融,最後達到圓融無礙的境界,這是中國佛教的特點,應該保持,應該發揚,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平等無二的。

  他提倡八宗平等的這個思想,在武昌佛學院有一次集體對《大乘起信論》的解釋,他寫的序上有闡述,後來他寫了一部書,叫《大乘宗地圖》,進一步把這個思想發揮出來,提倡八宗平等。

  (二)對佛法的判攝

  他根據中國佛教的情況,提出新的改革,建立人生佛教。建立人生佛教,有利於社會、國家、世界;對全體佛法的融貫,做出新的判攝。這是個重要的判攝,有三要點: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實際,三級三宗;行之當機,三依三趣。

  1、教之佛本,三期三系

  佛教的傳播是本於佛說,不是離開佛說以外的,本於佛說就分為三期三系。

  第一個時期,小行大隱時期。佛滅度後第一個五百年,小乘教盛行,教典有《阿含經》等,大乘經隱沒不彰。

  第二個時期,大主小從時期。佛滅度後第二個五百年,大乘佛教盛行,包括般若、法相唯識,從馬鳴菩薩寫《起信論》,到龍樹菩薩弘揚般若,再到無著、世親菩薩弘揚法相唯識。

  第三個時期,密主顯從時期。佛滅度後第三個五百年,密宗盛行。密宗佛教是一種特殊的形式,講三密相應,灌頂、修供、唸咒。形式上是結合當時的印度教,內容包括大乘中觀宗的思想。密又有東密、西密,西密就是指西藏,東密就是指日本,但日本的密教還是中國唐朝時傳過去的。

  三系,就是根據三個時期建立三個語言系統。一為巴利語系;二為漢語系,包括大乘各個宗派;三為藏語系,以藏文佛學為主;合起來就叫三期三系。

  2、理之實際,三級三宗

  什麼叫理之實際呢?就是佛教的教理是符合佛陀的本懷,也與客觀真理相合,所以就叫實際。

  什麼叫三級呢?佛教分為五乘:人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佛乘。其中,又分為三級:

  第一級,因緣生法是五乘共法。五乘共同的要相信因果道理、因果事實,以及因緣生法的原理。

  第二級,四諦、三法印是三乘共法。這是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都要講的,求生死解脫,修解脫行,必須要通過四諦、三法印,為小乘、大乘所共修,所以叫三乘共法。

  第三級,法相、法性、真如是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的因緣生法,三乘共法的四諦三法印,大乘不共法的唯識法相、緣起性空、真如法界,為三級,大師又將此三級匯成三宗,一為法性空慧宗,二為法相唯識宗,三為法界圓覺宗。這三宗就把中國大乘佛教的八個宗派都融匯起來了,八宗匯成三宗。法性空慧宗,講般若,為龍樹一系的中觀派;法相唯識宗,講唯識法相,是無著、世親一派;法界圓覺宗,根據《起信論》、《楞嚴經》、《圓覺經》,直講真心,回俗向真,轉妄成真,真指如來真心,叫法界圓覺宗。

  3、行之當機,三依三趣

  行就要隨機,必須要適應根機而弘法,這是從實踐方面來談。機是根據地點不同、人不同、時間不同來進行。

  (1)以聲聞乘行果,趨發大乘心。這是以小乘為主,先求解脫道,後來趨發大乘心,回小向大,屬正法時期。

  (2)以天乘行果,趨向大乘果。什麼叫天乘行果呢?就是密宗講的,必須修成天人身,以天乘這個形象作為本尊,作到三密相應,可以即身成佛。這個時期,包括淨土法門均屬像法時期。

  (3)以人乘行果,趨向佛乘。在以人為主的基礎上,發菩薩心,向上增進,就可以趨修大乘行,得到佛的果,這就是像法時期以後的末法時期,這個時期比較長。

  太虛法師認為,第一個時期,以小乘為主,現在不實際。為什麼?因為它是與世隔絕,山林水下修行,是隱遁的、保守的,容易受到譏嫌。第二個時期,以天乘行果,趨向佛乘,這個就難免帶神秘氣味,容易被譏謗為迷信、神秘,也不適合。只有必須以人乘行果趨向菩薩乘,而證佛果,比較實際,適合現代。所以他提倡人生佛教就基於這一個理論。

  以上就是太虛大師關於對佛法的判攝: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實際,三級三宗;行之當機,三依三趣。這是太虛大師根據印度的佛法和中國傳統的佛教,結合現代,把它判攝出來,建立人生佛教,至為精要。

  (三)關於人生佛教

  人生佛教,就是以人乘為主,兼修菩薩行。太虛大師講,要做一個人,首先要做一個完人,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後就要做超人,超人是什麼呢?就是比人要高一級,修解脫行,少欲淡泊,求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超人以後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薩,菩薩發大乘心,本著大智慧、大悲心、大願力、大無畏這種精神,救苦救難,度脫一切苦厄,這就是成佛的因。所以必須在完成人格的基礎上,要做一個完人,一個超人,一個超超人,成佛就是這麼一個過程。佛陀就是一個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康有為曾說:佛陀是世界上第一個完人!

  如何做人呢?就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要明因識果,保持人身。如何做超人呢,就要寧靜淡泊,淨化內心,求身心解脫。如何做超超人呢?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的精神,發菩提心,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修四攝: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修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既度自己又度他人,而首先要度脫他人,度脫他人才能度脫自己,自利利他。這就是修菩薩行的標準。

  所以提倡首先完成人格,這樣就避免世人將佛教當成消極保守的和神秘迷信的這種譏嫌,而是人格化,是做完人的這麼一個目的,現代社會就適應這種根機,所以必須要提倡人生佛教。他在晚年,就把關於人生佛教的理論,收集起來,編成《人生佛教》,在臨終之前三天,把趙樸老喊到上海,把《人生佛教》交給他,對他說:「你好好學習,這是我的志願。」(這件事,是趙樸老到四川時親自講給我聽的)。後來趙樸老根據他的《人生佛教》,提倡人間佛教,所以今天的人間佛教,其基礎就是人生佛教。當然人間佛教的內容根據當今時代,又有所發揮。

  太虛大師有兩首詩:

  第一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這是他基於人成即佛成的真現實論寫的。

  第二首:如果發願學佛,先須立志做人,三皈四維淑世,八德十善嚴身。

  把佛教的道德與儒家的道德融合在一起。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四維就是禮義廉恥,中國戰國時期的管子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是儒家講的內容,太虛大師講五戒的時候,把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來解釋,所以他對儒家很肯定,認為儒家在做人的道德方面的確是有道理的,很符合中國傳統。

  四、有關僧制建設的論述

  大師鑒於當時僧制由於中華舊社會的影響,僧制已經腐朽、變質了,完全是家族化、法派化,流於形式,所以就提倡改革僧制,有四種論述。

  第一,1915年,寫了《整理僧伽制度》,提出生平志願: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珈菩薩戒本。

  第二,1927年,作《僧制今論》,比《整理僧伽制度》有所改進。

  第三,1930年,作《建僧大綱》,比《僧制今論》又進一步。

  第四,1940年,寫了《建立菩薩學處》,這個菩薩學處實際上就是以僧人為主,容納在家居士,包括軍、政、學、商各界在裡面的一個現代僧團,叫菩薩學處,這是一種現代化的僧制。

  (一)整理僧伽制度論

  《整理僧伽制度論》,有四方面,一是僧依品,二是宗依品,三是整理制度品,四是關於建立法苑、蓮社的組織。

  1、僧依品

  僧依品設立住持部,以僧眾為主,嚴修律儀,重視僧人形象,這一點太虛大師從生前一直到圓寂前都是始終堅持的。

  我在漢藏教理院讀書的時候,他就提出約法三章。第一、服裝保持僧裝,不能穿其它的服裝;第二、生活上一律素食,禁止葷食;第三、男女有別,在佛教團體,特別是僧人的團體,女眾部另住一處,女賓來了就到女眾部住,與男眾部分開,這些方面要嚴肅。現在中國佛教協會提出「僧裝、素食、獨身」的僧人形象,實際上太虛大師早就提出來了。他本人終身素食,穿一身灰布僧衣,生活很簡單,不像現在有些大方丈的那個派頭。我跟他一起吃早飯和午飯,有過好幾次,飯菜簡單得很。他要嚴肅僧人的律儀,整頓僧綱,樹立僧人的形象,這是僧依品的內容。

  2、宗依品

  就是僧人修學佛法必須要以中國佛教大乘八宗為主,學習過程中也以佛法為主,不能偏於世俗知識。

  3、整理制度品

  包括個人的剃度、受戒、以及教團、教制、教產、教規,各種制度要建立,分別進行整頓,不能混亂,一切依制度辦事。

  4、建立法苑、蓮社

  這是一種方便法門,法苑就可以應付經懺,滿足世俗人的要求,攝受俗眾,使他們受到佛法的教化。但寺廟主要的功能不是在做法事,趕經懺不是主要的,只是附帶的。蓮社主要組織老弱的僧眾日日念佛,專修淨業。

  還有就是關於建立在家佛教徒的組織,在漢口,首先建立了佛教正信會,團結居士眾修學。

  當時太虛大師估計,全國約有80萬的僧眾,這個整頓是以80萬僧眾為對象。

  (二)僧制今論

  這時,太虛大師把80萬僧眾縮小為20萬,認為僧人在精不在多,在於質量的精,而不在數量的多,所以縮小到20萬,這裡面又有分別。第一、16萬或者18萬僧人可以從事生產事業,搞農工商等,自食其力;第二、選出2萬或者4萬的僧人修學佛法,弘揚佛法,作為住持僧人。第三、寺廟產業除了維持寺務以外,其餘投入生產,搞資生事業,僧人半勞動,半修行,參照唐代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農禪並重。這個《僧制今論》的提法比《整理僧伽制度論》提高了一步,而且人數少了,主張在精不在多。

  (三)建僧大綱

  此篇僧人又縮小了,太虛大師估計全國僧眾只有35000人,由20萬再縮減到35000,建立三級僧制,第一叫學僧制,第二叫職僧制,第三叫德僧制。

  第一學僧制。學僧制就是比丘僧制,受了比丘戒,大概1萬人,主要內容就是要學習,在律儀院、普通教理院、高等教理院裡學習。律儀院是學習二年;普通教理院學習四年;高等教理院學習三年;最後還有觀行參學處,即與實踐相結合,修禪觀,又是三年;前後總共十二年。作為一個學生必須要學習十二年,才能住持正法,弘揚正法。不像後來的佛學院,只學三年二年就行了,大師認為修學時間短,沒大成就,也不能管理寺廟。所以學僧制,他提出要十二年。

  第二職僧制。什麼叫職僧制呢?就是菩薩僧制,大概25000人,菩薩僧制的責任是什麼呢?就是辦慈善事業、教育文化事業,由僧人來做,叫菩薩僧。

  第三德僧制。這一種就是戒齡久,歲數比較大,是專門修持的。不管他們在本廟修持,或者在山林修持、在茅篷修持,寺廟就有責任把他養活下來,也叫長老僧制。

  另外除了這些僧眾以外,其餘有些僧人既不能做學僧,也不能做職僧,屬於老弱病殘的僧人,那就分一部分產業設立養老院、殘廢院。

  其餘還有一部分僧人就是根本沒有信仰的,在廟裡也不守規矩,對於這些人乾脆就淘汰,叫他還俗,也可以讓他參加佛教辦的農場工廠。

  這些內容即是僧制大綱,我們看一看,從《整理僧伽制度論》到《僧制今論》,再到《建僧大綱》,它是一步步的提高,一步步的升級,是結合時代,提出的精闢見解、宏大主張。我們今天的寺廟,實際上來講,都要朝這個方向走,不然是走不通的。所以太虛大師的思想在那個時候是很先進的,登高望遠,胸懷寬廣。

  (四)菩薩學處

  菩薩學處的提出是1940年,是在漢藏教理院的一期培訓班上,先講今菩薩行,接著就講菩薩學處,當時我在漢藏教理院學習,我親自聆聽他講,還做了筆記。他講今菩薩行,就是說要做個現代的菩薩,他稱自己為太虛菩薩。並寫有一首詩:

  我今學修菩薩行,我今應證菩薩名,願皆稱我以菩薩,比丘不是佛未成。

  大家喊我菩薩,我不是比丘,我也不是佛,我遵守的是菩薩戒,我沒有成佛。他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學做菩薩,大家都學菩薩,就能淨化人心,淨化世界,是好事情。所以他一是提出今菩薩行,二是建立菩薩學處。要求參加菩薩學處的要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要具備精深博大的佛學知識,也要懂科學,出家的要參加文化教育、醫務工作,在家的要參加工農商學兵,即軍界、政界、商界的各方面工作。

  菩薩學處有一個總綱,作為出家菩薩,要經過律儀院學習二年,教理學院四年,在這個基礎上,結合修行,修止觀,然後搞什麼工作呢?搞教育、文化、醫務,為出家菩薩。同時也可以容納在家居士作為在家菩薩,在家菩薩就分為結緣三皈、正信三皈,要求參加在家菩薩的培訓班,學習在家菩薩的戒,學習佛法的基本教理。然後,再去從事實際工作,搞醫務、教育,也可以進工廠或者農場工作。同時經過學習後,可以普遍的到各個崗位,如學界、教育界、政界、商界、軍界去工作。這樣,以菩薩精神服務人民,也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作為一個菩薩應該是這樣子的。

  他的這個思想自提出來以後,一直沒有間斷的在宣傳,到他圓寂前一年——在寧波延慶寺跟大眾講法的時候,他又提到菩薩學處,很可惜的是,從開始提倡到他圓寂一直沒有實現。菩薩學處實際上就是一個現代僧團、現代寺廟的典型。

  我在漢院的學業結束以後,隨雪松法師到開縣創辦大覺佛學院,當時佛教狀況還是不興旺,僧人散亂,因為新的僧制沒有建立,再加上地方上強拉僧人當壯丁,廟產興學的風氣仍在,我當時就帶著問題,寫信問他:「大師,現在形勢這麼不好,佛教的前途怎麼辦呢?」

  大師給我回信:「我從過去到現在,都在講菩薩學處,必須要建立菩薩學處,實現菩薩學處,組織出家菩薩和在家菩薩一起,成為一個現代的僧團,現在雖然辦佛學院,都是零星敷衍,沒有什麼大成效。」他又提到他的菩薩學處,他勉勵我:「你年青呀,要繼續深學,繼續修養,不忘深造於學,修養於德,等待機緣哪!」這是太虛大師給我寫的一封信,所以他隨時都沒有忘記他的菩薩學處。

  太虛大師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過生活,只活到59歲,他提出的這些,很多沒有實現。主要在辦教育弘法方面,比較有成效。

  今天講這個題目,對於我本人來說,鉤起若干回想。我現在85歲,始終如一的根據太虛大師,根據他的志向在努力,關於這個題目,內容比較多,我只是提綱的講,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正根整理)

【書籍目錄】
第1頁:太虛大師思想及僧制建設研究 第2頁:佛教哲學的現實意義
第3頁: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 第4頁: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第5頁: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第6頁:人生的真諦
第7頁:如何做人 第8頁:佛法的弘揚對建設和諧社會的利益
第9頁:宗教與封建迷信之區別 第10頁:現代社會提倡藥師佛法契機契理
第11頁:問答篇 第12頁:附錄:惟賢法師小傳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找小姐kk7417會員 发表于 2023-1-28 20:15:18

加籟eyny77超妹女神白皙皮膚,性感身材擺弄舞姿极致性惑~人間尤物!

加籟eyny77超妹女神白皙皮膚,性感身材擺弄舞姿极致性惑~人間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