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山靜居寺行思禪師,六祖慧能大師之法嗣,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俗姓劉。行思禪師自幼出家,淵默(深沉不言)樂道,同修們每次群居論道,行思禪師皆默然自照。後聞曹溪法盛,遂前往參禮。
初禮六祖,行思禪師便問:“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六祖道:“汝曾作甚麼來?”
行思禪師道:“聖諦亦不為。”
六祖道:“落何階級?”
行思禪師道:“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階級就是建立在分別知見的基礎上而形成的高低不同的階位。從分別知見的角度來看,聖諦要比俗諦(或世諦)的位次要高;但是,從空性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高低、優劣的分別全是妄想,非究竟真實。只有證得了般若空性,泯滅了有無、凡聖、真俗、生死涅槃、煩惱菩提等二邊分別,才能契入實相,獲得大解脫。顯然,行思所說“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指的就是這種遠離二邊的中道實相。
因此,六祖對行思禪師很器重,知道他已契入佛心,堪當一方化主。當時,六祖座下眾徒很多,龍象之才亦不少見,而行思禪師卻獨居徒眾之首位,其修證境界,就好比當年二祖不言,少林便謂他“他髓”一樣,足見他已得六祖之髓。
果不其然,六宜不久即將法傳給行思禪師。六祖咐囑道:“從上衣法雙行,師資遞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來,遭此多難。況乎後代,爭競必多。衣即留鎮山門,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行思禪師得法之後,即回到青原山,開法化眾。其門庭之興盛,法脈之流遠,足與南岳媲美。行思禪師座下徒眾雖多,但其法脈後來主要是由石頭希遷禪師一系承傳。關于石頭得法的因緣,參見“石頭希遷禪師悟道因緣”章。
行思禪師在青原山弘化期間,曾與荷澤神會禪師有過機鋒往來。二人為同門師兄,都是六祖的入室弟子。《五燈會元》記載:
荷澤神會來參,師(青原行思)問:“甚處來?”
神會道:“曹溪。”
師問:“曹溪意旨如何?”
神會振身而立。
師曰:“猶帶瓦礫在。”
神會問:“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麼?”
師曰:“設有,汝向甚麼處著?”
青原禪師的禪風,一向以撲索迷離著稱,于此可見一斑。
又如,有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廬陵米作麼價?”
廬陵大米與佛法有什麼關系?若在這個問題上去百般計較糾纏,永無出頭之日。這種思維與計度,與離開當下一念之心性去拼命問人家“什麼是佛法大意”又有什麼區別呢?“廬陵米作麼價”,這個問題是活語,不是死語,它既是一柄劍,又是一個大鐵牛,專用來對付那些喜歡東叮西咬的靈利漢。
行思禪師順世于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十二月十三日。謚弘濟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