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萬壽幻休常潤禪師,北京宗鏡小山宗書禪師之法嗣,俗姓黃(亦作王),別字大千,南昌進賢人。常
潤禪師幼時父母雙亡,隨叔父出遊,後入伏牛山,禮坦然平禪師落發,並在其座下修學了三年。在用功過程中,常潤禪師深知,用壓制念頭的方法來攝心,猶如水上按葫蘆,隨按隨起,起滅相乘,無有了期。關于如何正確用功,他心中猶疑未決,感到很茫然。于是他辭別坦然平禪師,前往徑山,參禮萬鬆林禪師。
初禮徑山,常潤禪師首先便向萬鬆林禪師通報了自己的疑處。萬鬆林禪師反問道:“疑是何人?措者何物?”常潤禪師不明其旨,只好退出,又前往九華。
一天晚上,常潤禪師坐禪的時候,忽然覺得身同虛空。因不明其理,心中更加疑惑。
後入都,聽鬆、秀二法師講《楞嚴經》,至“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這一句時,忽然有省,頓覺眼前境象,廓然如鏡中象,不落空有。常潤禪師由是領悟到,前境虛空,只塵勞一息耳。
于是,常潤禪師便離開九華,往參大方蓮禪師。
常潤禪師問:“現鏡中像時如何?”
蓮禪師道:“直須打破。”
常潤禪師又問:“打破後如何?”
蓮禪師道:“亦未離心鏡。”
常潤禪師雖經蓮禪師開示,然而心中疑團猶在。不得已,他只好又前往少林,禮謁宗鏡小山宗書禪師。
剛到小山,常潤禪師便把自己參禮大方蓮禪師的經過告訴了宗書禪師,並向宗書禪師提出相同的問題:“現鏡中像時如何?”
宗書禪師回答道:“何必打破!”
常潤禪師道:“其奈鏡像何!”
宗書禪師道:“鏡像安在?”
常潤禪師一聽,恍然有省。
過了幾天,宗書禪師問常潤禪師:“疇昔之疑決否?”
常潤禪師便舉起手掌。
宗書禪師道:“將毋以罔象問景耶?”
常潤禪師道:“此外更無何有。”
﹝“罔象問景”,出自《莊子》一書。﹞
宗書禪師道:“試披衣撿之。”
于是,常潤禪師便謹遵師教,奮志參究了兩年。
一日,宗書禪師舉洞山禪師悟道偈中的“我今不是渠”一語,詰問常潤禪師:“既不是渠,畢竟是何人?”
﹝“洞山悟道偈”見本書“洞山良價禪師悟道因緣”章。﹞
常潤禪師聞言,當下豁然有省,遂作偈答曰:
“若要識此人,有個真消息。
無相滿虛空,有形沒蹤蹟。
曾為佛祖師,嘗作乾坤則。
龜毛拂子清風生,兔角杖頭明月出。”
宗書禪師聞偈,便道:“子無(不要)勦(chao)說(抄襲別人的言論),更須自入悟門。”
常潤禪師道:“尚不借緣,從何門入?”
宗書禪師道:“既不借緣,何為至此?”
常潤禪師道:“因不借緣,所以至此。”
宗書禪師道:“就不借緣一語,于意雲何?”
常潤禪師道:“彩鳳翻飛身自在,鐵牛奔吼意常閒。”
宗書禪師一聽,便大加贊賞:“善哉!”
常潤禪師得到印可後第二天,便前往丈室,向宗書禪師辭行。
宗書禪師以偈咐囑雲:“定作人天主,當思少室秋。”
常潤禪師道:“常潤是甚麼人,安敢當此!”
宗書禪師道:“吾道不振久矣,豈宜袖手耶?”
常潤禪師于是連連稱是。
宗書禪師圓寂後,大眾商議請常潤禪師繼其法席。常潤禪師先是執意謙讓,一再推辭。大眾不得已,便拿出宗書禪師生前所寫付法偈示之。常潤禪師一見,潸然淚下,便不再推辭,住持少室,殫精竭力,重振宗風。其座下入室弟子有二百七十人。
常潤禪師圓寂于大明萬歷乙酉年(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