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普濟孤月淨澄禪師,金陵大岡月溪澄禪師之法嗣,俗姓張,西河人。淨澄禪師出生時,恰好有兩位僧人行化至其家門口,他的父親非常高興,便請兩位僧人給小孩起名字。其中一位僧人說道:“此兒非常,應名清正。”
淨澄禪師少時父母雙亡,生活無依無靠,遂決志出家,于是前往金河寺落發。起初,淨澄禪師的授業師令他學習經論,他不感興趣,于是又令他修習念佛法門,他亦感不甚契合己意。淨慈禪師出家不到一年,授業師便遷化。于是,淨澄禪師便改投五台善禪師座下。
經過善禪師的不斷鉗鎚和日夜拶逼,一日,淨澄禪師忽感疑滯頓消,如釋重負。後聽說月溪老人在廣恩開法接眾,淨澄禪師于是前往禮謁,請求印證。
初禮廣恩,月溪老人便連轉數語,令淨澄禪師酬對。淨澄禪師通身汗下,不能應答。于是月溪老人便令他參究趙州無字公案。參學既久,淨澄禪師恍然有所悟入。月溪老人遂予印可,並傳給他法衣和拂子。
淨澄禪師得法後,即南遊行腳。一天,淨澄禪師乘船渡黃河,中途船翻,行旅等均落入江中。淨澄禪師好不容易抓住一根浮木,才得以活命。這次翻船事件,給淨慈禪師的觸動很大,他檢討自己所得未徹,腳跟尚不踏實,于是發誓道:“此行若不大悟而還者,有如河(原文如此)!”
從此以後,淨澄禪師參究益切。不久他來到四川,隱居于飛雪山,孤身只影,靜修者三年。他的禪定工夫非常好。一天做飯的時候,淨澄禪師不知不覺進入定境。當他出定,揭開鍋蓋一看,鍋中的米飯已經長滿了白毛。他還曾經在定中,聽到百裡之外的人在說話。
由于淨澄禪師長時間坐在地上打坐,雙腿受了寒濕,不能站立行走。多虧有人發現,把他背到後山一處幹燥的地方。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息,他的腳癱終于治好了。
一天,淨澄禪師在樹上打坐,就在他剛進入湛寂狀態的時候,忽然聽到附近村莊爆竹的聲音,終于豁然心空。從此以後,他一切時中洞然明妙。
不久,淨澄禪師便前往參禮福雲谷禪師,請求印證。
雲谷禪師見淨澄禪師平日神情孤迥迥的,便問:“你卻似個死人,我且問你,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
淨澄禪師道“眉毛眼上橫,鼻孔大頭垂。”
雲谷禪師又問:“如何是無字意?”
淨澄禪師道:“風行草偃,水到渠成。”
雲谷禪師進一步問:“大地平沉,虛空粉碎,汝向甚麼處安身立命?”
淨澄禪師道:“雲消山岳露,日出海天青。”
雲谷禪師確知他已經徹旨,遂予印可。
大明天順改元(1457),淨澄禪師回到山西清涼山,不久道聲遠播。代藩(據守五台一帶的藩王)曾邀請淨澄禪師入內掖講法,感得光明燭照內外。藩王大喜,便命人在華嚴谷,特地創建寺院,名曰“普濟”,請淨澄禪師住持,開法接眾。一時法席興盛,衲子雲集。
淨慈禪師生前有《清涼語錄》和《山居詩》行世。
淨澄禪師的山居詩寫的很有特色,可與石屋清珙禪師相媲美。現錄數首如次——
“寰中獨許五台高,無位真人伴寂寥。
一任諸方風浩浩,常空兩眼視雲霄。”
“甘貧林下思悠悠,竹榻高眠石枕頭。
格外生涯隨分定,都緣胸次略無求。”
“自住丹崖綠水傍,了無榮辱與閒忙。
老僧不會還源旨,一任青山青又黃。”
“深隱岩阿不記年,名韁利鎖莫能牽。
七斤衫子重聊補,日炙風吹愈轉鮮。”
“颯颯春風和鳥哀,清音直到耳邊來。
爐燒柏子端然坐,對月殘經又展開。”
淨澄禪師後坐化于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