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碧峰寶金禪師,世稱金碧峰,縉雲如海真禪師之法嗣,俗姓石,乾州永壽人。寶金禪師六歲時依雲寂溫禪師出家,落發受戒後,一度遊諸講肆,聽習經論,窮究性相之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寶金禪師發現自己在修行上卻並沒有多大的長進,遂感嘆道:“三藏之學,皆標月指耳!”于是便棄經教的學習,開始遊方參學,後入蜀,投縉雲山如海真禪師座下。
一日,寶金禪師入室請益。真禪師特地為他開示了入道之要。寶金禪師聽了,疑情大起。于是奮志參學,晝夜精勤,未曾稍懈。寶金禪師曾一度入峨嵋山隱修,日以鬆柏為食,脅不至席。其間,他經常入定,或數月不起。他曾經在一棵大樹下打坐,適逢大雨,溪水暴漲,將寶金禪師淹沒了。村民原以為寶金禪師肯定被淹死了,可是七天以後,前往觀看,卻發現寶金禪師仍在那裡,宴坐如平時,只是衣服浸濕罷了。
回到寺院後,一日,寶金禪師偶然提著竹筐,來到園中摘菜,不知不覺間,他又進入了定境,坐在地上凝然不動,三個時辰以後才醒來。大眾都非常驚詫。
真禪師問:“入定耶?”
寶金禪師道:“然。”
真禪師又問:“何所見?”
寶金禪師道:“有所悟。”
真禪師道:“悟處如何?”
寶金禪師便舉筐示之。
真禪師道:“不是。”
寶金禪師于是將筐放在地上,拱手而立。
真禪師又道:“不是!”
寶金禪師便大喝一聲。
真禪師于是一把揪住寶金禪師的胸口,厲聲道:“道!道!”
寶金禪師便握起拳頭,對著真禪師的脅下便築。
真禪師道:“未在!此塵勞暫息耳!必使心路絕,祖關透,然後大法可明。”
寶金禪師不得已,只好退下,繼續用功參究。
一天,寶金禪師正在山間經行,忽然聽到伐木的聲音,一時汗下如雨,頓然大悟。他感嘆道:“古人道,大悟一十八遍,小悟無數。豈欺我哉!未生前事,今日方知。”
于是寶金禪師喜踴躍,徑直來到丈室,請求真禪師印證。
真禪師聽了寶金禪師的通報,並沒有急于給他印可。
寶金禪師于是掀翻禪床,拂袖而出。
第二天,寶金禪師又入丈室,參禮真禪師。
真禪師沒有說話,卻在地上畫了一圓相。
寶金禪師一見,便用衣袖拂去。
真禪師于是又畫一圓相。
寶金禪師便在圓相中間畫了一橫,然後拂去。
真禪師接著又畫了一圓相。
寶金禪師便在圓相中間畫了一個十字,然後又拂去。
真禪師並不理睬,又畫了一個圓相。
寶金禪師于是便在圓相中畫了一個□字,接著又拂去。
就這樣,真禪師前後共畫了三十個圓相,寶金禪師皆一一以筆畫作答。
真禪師最後呵呵大笑道“參學悟道者,世豈無之?能明大機用,寧復幾人?”
說完,便為寶金禪師授記、印可,並令他前往北方,大弘道法。
在此之前,寶金禪師曾于定中,看見有一處高山,風景極為秀麗,山中重樓傑閣,金碧絢爛,有很多菩薩,行道其中。寶金禪師忽然聽到有人招呼他說:“此秘魔岩也。爾修道其中,何遽忘之?”
寶金禪師辭別真禪師後,遂北遊五台。
一日,寶金禪師在途中碰到一女子,蓬頭垢面,衣衫襤褸,赤足徐行,後面跟著一條大黑狗。
寶金禪師走上前問道:“何之(去哪兒)?”
女子道:“入山。”
寶金禪師又問:“入山何為?”
女子道:“一切不為。”
話音剛落,那女子便不見了。
寶金禪師于是詢問同行者,是否看到剛才那個女子,大家都說沒有。
這時,有人提醒道,那女子莫非就是文殊菩薩的化現?
于是寶金禪師便留在五台,依山卓庵而住,名曰“靈鷲庵”,以侍來者。
不久,寶金禪師便道聲大震,僧俗聞風,千裡歸湊,多時竟達上千人。
大元至正年間,寶金禪師曾奉詔入禁說法。那天晚上下大雪,宮中有人看見,有一條紅光,從寶金禪師的室中直透霄漢。皇上驚嘆不已,遂賜寶金禪師金襕袈裟。第二年,北方大旱,寶金禪師奉詔祈雨,有大應驗。皇上非常高興,又賜他“寂照圓明大禪師”之號,並詔住海印寺。
洪武初年,寶金禪師一度被詔至京師,住大天界寺,陪候皇上問法,深得皇上之敬信。
洪武五年壬子(1372),寶金禪師臨終示疾。弟子一再請他作辭世偈,寶金禪師道“三藏十二部,尚為故紙,吾言何為!”說完便端坐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