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福源天湖石屋清珙禪師,湖州道場及庵信禪師之法嗣,俗姓溫,蘇州常熟人,南宋度宗鹹淳八年(1272)出生。清珙禪師幼時即斷酒肉,為人素樸清瞿。長大後,投本州興教崇福寺惟永禪師出家,二十歲落發,二十三歲受具足戒。
一日,有一位行腳僧,持杖戴笠,從寺前經過。清珙禪師問他欲住何方。行腳僧道:“吾今登天目見高峰和尚,汝可偕行否?”于是,清珙禪師便欣然同意隨同前往天目,禮謁高峰原妙禪師。
初禮天目,原妙禪師便問清珙禪師:“汝為何來?”
清珙禪師道:“欲求大法。”
原妙禪師道:“大法豈易求哉!須然指香可也。”
清珙禪師道:“某今日親見和尚,大法豈有隱乎?”
原妙禪師一聽,知道他根性大利,默而器之,遂教他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話頭。
這樣,清珙禪師便留在原妙禪師座下,服勤三年,一心參究該公案。可是最終卻無所契入。
于是,清珙禪師便想辭別高峰,前往他方參學。
原妙禪師知道他的悟道因緣不在此處,便指點道:“溫有瞎驢,淮有及庵,宜往見之。”
湖州道場寺及庵信禪師,是高峰原妙禪師之法嗣,初住建陽之西峰。清珙禪師遂前往禮謁。
初見及庵信禪師,清珙禪師便行大展拜。信禪師袒襟危坐,默而受之。
信禪師問:“何來?”
清珙禪師道:“天目。”
信禪師道:“有何指示?”
清珙禪師道:“萬法歸一。”
信禪師道:“汝作麼生會?”
清珙禪師默然無語。
信禪師便道:“此是死句,什麼害熱病的,教汝與麼(這樣做)?”
清珙禪師于是禮拜,請求指示奧旨。
信禪師道:“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意旨如何?”
清珙禪師雖然作了回答,但是未能契旨。
信禪師道:“者個亦是死句。”
清珙禪師聽了,不覺通身汗下。
過了一段時間,清珙禪師又入室請益。
信禪師依舊舉“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之話頭,詰問他。
清珙禪師道:“上馬見路。”
信禪師一聽,便呵斥道:“在此六載,猶作者(這)個見解!”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修行,仍然無個入處,清珙禪師感到非常憤懣和絕望,于是便離開西峰,前往他方。
在途中,清珙禪師不經意間,抬頭看見了風亭,忽然有省。
于是他又匆匆重新回到西峰,告訴信禪師道:“有佛處不得住,也是死句,無佛處急走過,也是死句。某今日得活句了!”
信禪師便問:“汝作麼生會?”
清珙禪師道:“清明時節雨初晴,黃鶯枝上分明語。”
信禪師一聽,遂予印可。
清珙禪師此後又在信禪師座下住了很久,才離開。臨走前,信禪師送他至山門口,說道:“已(以)後與汝同龕。”
不久,信禪師移住湖州道場寺。清珙禪師又來到他的座下,掌管藏經閣。
信禪師曾當著大眾的面,贊嘆清珙禪師道:“此子乃法海中透網金鱗也!”
從此以後,清珙禪師道名遠播,經常出入于吳越之間,激揚禪風,廣結般若之緣。
後偶遊霞霧山,清珙禪師喜其山勢峻秀,于是卓庵而居,名曰“天湖”。禪坐之餘,清珙禪師經常吟詩自娛。其山居詩多膾炙人口,充滿煙霞之氣。現舉五首——
1.“競利奔名何足誇,清閒獨步野僧家。
心田不長無明草,覺苑長開智慧花。
黃土坡邊多蕨筍,青苔地上少塵沙。
我年三十餘來此,幾度晴窗映落霞。”
2.“四十餘年獨隱居,不知塵世幾榮枯。
夜爐助暖燒鬆葉,午缽充飢摘野蔬。
坐石看雲閒意思,朝陽補衲靜工夫。
有人問我西來意,盡把家私說向渠。”
3.“柴門雖設未嘗關,閒看幽禽自往還。
尺璧易求千丈石,黃金難買一生閒。
雪消曉嶂聞寒瀑,葉落秋林見遠山。
古柏煙消清晝永,是非不到白雲間。”
4.“岳頂禪房枕石台,白雲飛去又飛來。
門前瀑布懸空落,屋後山巒起浪堆。
素壁淡描三世佛,瓦瓶香浸一枝梅。
下方田地雖平坦,難及山家無點埃。”
5.“優遊靜坐野僧家,飲啄隨緣度歲華。
翠竹黃花閒意思,白雲流水淡生涯。
石頭莫認山中虎,弓影休疑杯裡蛇。
林下不知塵世事,夕陽長見送歸鴉。”
清珙禪師本想隱居天湖,終其一生。當時,嘉禾當湖福源禪寺剛剛創建,缺少住持。大家于是前往天湖,懇請清珙禪師出山,清珙禪師卻堅臥不起。後來他的同參平山處林禪師責備他說:“夫沙門者,當以弘法為重任,閒居獨善何足言哉!”清珙禪師一聽,帝幡然前往福源,盛開爐鞴,鍛鍊學人。一時龍象來歸,雲湧濤奔,或恐落後。
清珙禪師在福源寺住持了七年,綱宗大振。既而以老歸隱,復歸天湖。大元順宗至正年間,朝廷聞清珙禪師之道名,特賜金襕袈裟,眾人皆以為榮,而清珙禪師卻淡然處之。至正十二年(1352),清珙禪師臨終示疾,與眾人訣別。其徒眾問:“和尚後事如何?”
清珙禪師遂索筆書偈雲:
“青山不著臭屍骸,死了何須掘土埋。
顧我也無三昧火,光前絕後一堆柴。”
寫完便投筆而化。春秋八十一歲。
清珙禪師厭棄世事,淡于名利,故一生持戒特別精嚴。他經常用《楞嚴經》中的“四種清淨明誨”告誡大眾。清珙禪師有位弟子,名太古愚,高麗人。他曾經執侍清珙禪師而得契旨。清珙禪師圓寂後,太古愚禪師請得師之舍利,歸國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