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府(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寶峰克文雲庵真淨禪師,黃龍慧南禪師之法嗣,俗姓鄭,陝府閿(wen)鄉(今河南陝縣)人。克文禪師幼時生母即離世。雖然他事奉後母盡心至孝,但是後母不愛他,並且經常打罵、羞辱、刁難他。他的父親非常憐憫他,便讓他暫離家,四方遊學。一天,克文禪師來到復州(今湖北沔陽)北塔院,聽了思廣禪師的講法後,感動涕泣,于是便從思廣禪師出家。思廣禪師是五祖師戒禪師之法嗣,而五祖師戒又是雲門祖師的嫡孫。二十五歲的時候,克文禪師試經得度,並受具足戒。此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克文禪師專學經論,不久即能通曉其義,並升座為眾宣講。一時名聞京洛。
一日,克文禪遊龍門,看到殿廡間繪有吳道子畫的比丘入定圖,他們一個個瞑目端坐,寂默不動,克文禪師大受震動,幡然自失。他告訴同伴說:“我所負者如吳道子畫人物,雖妙盡一時,然終非活者。”于是他便放棄講經事業,向湖南方向行腳參學。克文禪師所至之處,與人論辯,必令滿座傾倒,故大家都把他視為飽參之士。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克文禪師來到大溈山,參加坐夏(夏季安居修行)。一天晚上,克文禪師聽到一位僧人舉雲門祖師接引學僧的一則公案,該公案是這樣的--
僧問雲門:“佛法如水中月,是否?”門曰:“清波無透路。”
克文禪師一聽,言下領解。
于是他便前往參見黃龍慧南禪師,欲求印證。當時慧南禪師住在黃檗山積翠庵。
初禮慧南禪師,因為未能契旨,沒有得到印證,克文禪師感到非常沮喪。臨行時,他抱怨道:“我有好處,這老漢不識我。”
于是他便往香城參見順和尚。
順和尚問:“甚處來?”
克文禪師道:“黃龍來。”
順和尚問:“黃龍近日有何言句?”
克文禪師道:“黃龍近日,州府委請黃檗長老。龍垂語雲:‘鐘樓上念贊,床腳下種菜。有人下得語契,便往住持。’勝上座雲:‘猛虎當路坐。’龍遂令去住黃檗。”
順和尚一聽,不覺說道:“勝首座只下得一轉語,便得黃檗住,佛法未夢見在。”
克文禪師當即言下大悟。此時他才恍然明白黃龍慧南禪師的用心處。
于是便急急忙忙的趕回黃龍,禮拜慧南禪師。
慧南禪師一見克文禪師,便問:“從什麼處來?”
克文禪師道:“特來禮拜和尚。”
慧南禪師道:“恰值老僧不在。”
克文禪師便問:“未審向什麼處去?”
慧南禪師道:“到台普請,南岳雲遊。”
克文禪師道:“若然者,學人亦得自在去也。”
慧南禪師便問:“腳下鞋甚處得來?”
克文禪師道:“廬山七百五十文唱來。”
慧南禪師道:“何曾自在?”
克文禪師便指著鞋,說道:“何曾不自在來耶?”
慧南禪師一聽,非常驚詫,知道他是一個可堪造就的好法器。
于是克文禪師便留在慧南禪師座下請益。當時慧南禪師座下另有一僧,名洪英,福建邵武人,機鋒峻烈,人莫敢觸。克文禪師當時與洪英禪師齊名,故人稱二大士為“英邵武,文關西”。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慧南禪師移居黃龍山,克文禪師亦隨而前往。
一日,克文禪師入室參請。
慧南禪師道:“適令侍者卷簾,問渠:‘卷起簾時如何?’曰:‘照見天下。’‘放下時如何?’曰:‘水洩不通。’‘不卷不放時如何?’侍者無語。汝作麼生?”
克文禪師道:“和尚替侍者下涅槃堂始得。”
慧南禪師便厲聲喝道:“關西人(指克文禪師)果無頭腦!”說完便看著在場的另一位僧人。
克文禪師于是指著那位僧人道:“只這僧也未夢也。”
慧南禪師一聽,便哈哈大笑。
從此以後,克文禪師便獨步門庭。
慧南禪師入寂後,克文禪師先後住持過仰山、聖壽、洞山等道場,有十多年的時間。後浪蹟三吳,隨緣行化。北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克文禪師行腳至金陵。王安石聽說克文禪師來了,便前往迎請,禮敬問法。
王安石問:“諸經皆首標時處,《圓覺經》獨不然,何也?”
克文禪師道:“頓乘所演,直示眾生,日用現前,不屬古今,只今老僧與相公同入大光明藏,遊戲三昧,互為賓主,非幹時處。”
王安石又問:“經曰:‘一切眾生皆證圓覺’,而圭峰以‘證’為‘具’,謂譯者之訛,如何?”
克文禪師道:“《圓覺》如可改,《維摩》亦可改也。《維摩》豈不曰‘亦不滅受而證取’。夫不滅受蘊而取證者,與‘皆證圓覺’之意同。蓋眾生現行無明即是如來根本大智,圭峰之言非是。”
王安石一聽大悅,于是便騰出自己的宅子,改作寺院,邀請克文禪師為第一世住持。這就是金陵的保寧禪寺。
克文禪師的法語既平實,又透徹,這個跟他有深厚的經教基礎有很大的關系。現舉他的上堂法語三則,從中,我們可以一窺其禪風--
1.上堂:“佛法兩字,直是難得。人有底不信自己佛事,唯憑少許古人影響,相似般若所知境界,定相法門,卻即背覺合塵,黏將去,脫不得。或學者來,如印印泥,遞相印授,不唯自誤,亦乃誤他。洞山門下,無佛法與人,只有一口劍。凡是來者,一一斬斷,使伊性命不存,見聞俱泯。卻向父母未生前與伊相見,見伊才向前便為斬斷。然則剛刀雖利,不斬無罪之人。莫有無罪底麼?也好與三十拄杖。”
2.上堂:“洞山門下,要行便行,要坐便坐。缽盂裡屙屎,淨瓶裡吐唾。執法修行,如牛拽磨。”
3.上堂:“洞山門下,有時和泥合水,有時壁立千仞。你諸方擬向和泥合水處見洞山,洞山且不在和泥合水處。擬向壁立千仞處見洞山,洞山且不在壁立千仞處。擬向一切處見洞山,洞山且不在一切處。你擬不要見洞山,鼻索又在洞山手裡。擬瞌睡也,把鼻索一掣,只見眼孔定動,又不相識也。不要你識洞山,但識得自己也得。”
北宋徽宗崇寧改元(1102),克文禪師示疾。大眾請他說法。克文禪師笑道:“今年七十八,四大相離別。火風既分散,臨行休更說。”然後為大眾遺誡宗門大略,說完便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