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現在,星雲大師還是寫作不輟。「人間福報」的頭版有大師的專欄「迷悟之間」,一直廣受歡迎。師父有一次從海外回來,對我說:「這一次我在澳洲閉關十天,寫了一百多篇『迷悟之間』,你的寫作要多加油呀!」
我對師父開玩笑說:「我如果能十天寫一百多篇文章,我現在就是清玄大師了,我沒有師父的功力呀!」
確實,師父是以動作快而聞名的,他出版的著作不是「等身」,早就「逾身」,甚至是身長的好幾倍了。從前,佛教徒把修行很好、圓寂後肉身不壞的修行人稱為「等身佛」,星雲大師不重視形式,更重視精神的弘揚,以大師弘揚佛法的深廣長遠,早就創造了無數的等身佛了。
星雲大師說:「文化事業是最本小利厚的,也就是放小魚釣大魚的事業。我們寫了一篇文章、出版一本書,讓人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再來奉獻佛教,就會帶來無限的循環。所以佛教文化事業是『行銷佛法,賺進人心』,給人帶來生命的價值,帶來生生世世的信心,文化的普及非常重要的。」
「我們佛教徒常說廣結善緣,所以要去化緣。化緣化錢是最笨的,因為化錢的時會勉強別 人,常給別人苦惱,有時自己沒有那大的功德,也承受不起。化緣要化心才好!化感動、化歡喜,這種化緣是無價的。文化就是在化心,感化你的心,使你有覺醒, 有覺醒的人自然與佛同在,這才是文化真正的價值。
我問師父:」還有什麼寫作計劃嗎?「
師父微笑的看著我:「還要寫,一直寫下去!」
我在師父的笑意裡,彷彿看到茶還在開著,心裡響著無聲息的歌唱。想到師父近年來的作品《有情有義》、《往事百語》、《迷悟之間》……那不只是宗教家的悲智世界,也是文學家的感動情懷;那不只是一步一腳印的弘法之旅,也是一花一世界的文學之路。
捧讀師父的近作,我還依稀感覺到青年時代讀《釋迦牟尼佛傳》、《十大弟子傳》、《玉琳 國師》時,內心的溫暖還在心頭流淌。在許許多多的深夜裡,我曾那樣貼近大師的文心,這使我不論處在高山,或心在海底,都有著美的嚮往;也使我不論在掌聲響 處,或孤寂之時,都嚮往著大師的典型。
典型在夙昔,但典型也在今朝!
古道照顏色,那美好生命的顏色不正在眼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