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浩瀚星雲 林清玄著

浩瀚星雲 林清玄著

中道在不苦不樂之間

[日期:2012-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清玄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在人間生活,如果能常常思維『你大我小,你多我少,你對我錯,你重要我不重要』,不但自己能安身立命,在大眾裡也能隨喜無礙了。

星雲大師對生活無非修行、世間不離佛法的信念,有廣大圓融的見解,他斬釘截鐵的說: 「小乘出家人的思想,並不適宜在家大眾的佛教,人問的、生活的佛教裡,兒女不但不是討債鬼,而是法侶道親;夫妻也不是冤家聚頭,而是同修因緣;黃金不是毒 蛇,而是利益眾生的資糧;富貴也不是罪惡,反而是佈施的功德、福報的聚集。所以,我們信仰佛教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快樂的生活、有希望有未來的生活。幸 福、快樂、希望、未來的最終極目標就是解脫之道,解脫則是來自中道,所以,佛教徒儘管心中快樂無限,生活還是要合乎中道,這才是佛的教化。修樂行的人,生 活熱烘烘:修苦行的人,生活冷冰冰的,熱烘烘的與冷冰冰都不合乎中道,中道是在不苦不樂之間,因為苦樂都會束縛我們的身心呀!」

「如何才能不被苦樂所執著和束縛呢?」我問師父。

大師說,數十年來,他把生活的佛法化繁為簡,大約可以分成五點:

一、以退為進

平常我們總以為前進顯耀的人生,才是光榮的,而不知道後退的人生,另外有一番風光。我們尋幽訪勝,遼闊無垠的曠野,有時候失之於平淡:峰迴路轉的溪壑,也別有洞天,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進的人生,是一半的人生,加上另外一半後退的人生,才圓滿無缺。

我們為了跋涉更 遙遠的路途,需要休息、養精蓄銳;我們為了完成更繁重的工作,需要含藏、養深積厚。飛機、船舶如果不藉著引擎排氣時所產生的反彈力量,則無法前進;農夫插秧、一排一排的退後,退到最後,終於把滿畦綠油油的秧苗插好。因此真正的進步是由能退之中養成的。

後退並不是畏縮不前,也不是消極厭世;後退充滿著謙遜忍讓、積極進取。我們駕駛汽車, 碰到紅燈,不知道停車,只有人車俱毀。人生道路上,橫衝莽撞,不知懸崖勒馬,只有損身斃命。有時候慢半拍忍讓一些,停一步再想一下,許多不必要的紛爭,就 化為烏有。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三分何等清閒」!

退步的人生更廣大、更自在,因此古德有詩說:「有求莫如無求好,進步哪有退步高!」退 步的人生寬廣灑脫,但是並不是任何事都後退不管。譬如看到正義被摧殘塗地,應當挺身而出,維護真理;看到佛教被破壞,不可退避三舍、袖手旁觀,即使肝腦塗 地,也要捨我其誰,護教衛法。所謂後退的人生,是對個人功名利祿的追求當退則退,而為教為道的維護則當進當退。退步的人生,並不是要我們懈怠不勤、退失道 心,而是在退讓之中,培養堅韌的耐力、精進勇猛的忍辱道行。所謂「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

二、以無為有

平常人的觀念總以為「擁有」才是富裕幸福,有錢財、有名位、有權勢、有妻兒,人生才美 滿無憾。事實上,擁有了田園美眷的同時,也擁有了牽掛、有限,沒有的世界更灑脫、無限。譬如無官一身輕,功名富貴、官運亨通雖然稱心如意,但是仕途上的波 譎雲詭、變幻莫測,有時也讓人身敗名裂、傷神勞心;沒有了官位;則可以享受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趣。

社會上的大眾,擁有了家庭,一天工作結束了,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庭安息,不可以投宿別 人的住居,而出家人割愛辭親,沒有眷屬,沒有自己的住屋,但是「出家無家處處家」,不管林下水邊、古剎新寺,都可以樓止,何等的自在逍遙!「一缽千家飯, 孤僧萬里游」,出家人沒有自己的親人,所有的眾生都是他的眷屬;出家人沒有自己的房舍,山河大地都是他的床蓋,因為「無」反而擁有更多。

道樹禪師和一位道士同住在山林裡,道士看到別人來了,就使出神通蠱惑,嚇唬他人,而道 樹禪師則以平常心來接待講法的人。禪師在巖洞裡修行,一住就是十年;道士最後終五黔驢技窮,落荒而逃。道士雖然有神通,而神通有變化,有變化則有窮盡,當 神通使用盡淨的時候,就無法懾服人。而禪師以「無」——不變來應萬變,不管什麼樣的情況,都能處變不驚,因此「有」是有限,「無」才是無限。

我們常常為了追求有形的東西,而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反被物役;為了錙銖小利,而汲汲 於道路上,疲於奔命,而不知道享受「無」的妙趣。太陽是無主的,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它的溫暖;月亮是無主的,任何人都能夠受到它的照拂。冷氣機雖然舒服,但 是只能裝設在特定的地方,並且要付出昂貴的電費,尤其能源缺乏的現在,更不是一般家庭所能使用。而清涼的和風,不需要付出一分一厘,隨時隨地讓我們享用不 盡。我們雖然沒有洋房汽車,白雲青山任我們遨遊;我們雖然沒有錦衣玉食,但是明月清風隨我們品茗,能夠超越有形有相,在「無」上細細咀嚼體味,人生將更擴 大、更多采多資!

唐朝的智藏禪師,有一天,來了一位居士向他請教佛法說:「請問禪師,有沒有天堂地獄?」禪師回答說:「有呀!」

「有沒有因果報應?」

「有呀!」

「有沒有佛法僧三寶?」

「有啊!」不管居士提出什麼問題,禪師總是肯定的回答:「有!」這位居士聽了之後,仍然百思不解的說:「可是我前日請教徑山禪師同樣的問題,他卻回答說:『無啊!』你們兩位,究竟誰的話才對呢?」禪師於是反問說:「你有老婆嗎?」

「有啊!」

「你有金銀財寶嗎?」

「有啊!」

「你有房舍田產嗎?」

「有呀!」

「徑山禪師有老婆嗎?」

「沒有呀!」

「他有金銀財寶嗎?」

「沒有呀!」

「他有房舍田產嗎?」

「沒有呀!」

禪師正色的說:「所以我對你說有,而徑山禪師對你說無呀!」

這一段公案裡,逕山說「無」,是指覺禪悟無限的世界;智藏說:「有」,是指吾人虛妄有限的世界,能夠泯除對待差別的假有現象界,真實不變的妙有世界才能呈現。不要而有,才是實至名歸的真有!

三、以空為樂

人生活著最大的目的是追求快樂,而快樂的來源有很多種,有人以感官的享受來娛樂自己; 有人以從事藝術、文字的創作為人生樂事;有人以追求人類性靈的顯露、真理的證悟為最大安樂。感官的享樂,來自外在,在窒礙性,容易產生副作用;藝術文字的 創作,是嘔心瀝血的感情的流露表現,但是多情反被情傷,不知太上之忘情;證悟的快樂是有情而不為情役、閒雲野鶴的禪悅,是物我兩忘般若空的快樂。

空的快樂是廣大無邊的,宇宙虛空都涵融在寸心之中,眼不必看而洞悉一切,耳不必聽而徹 知一切,這是內證真如的快樂。空的快樂是永恆的,世間上的事相,如夢幻泡影,瞬息即逝,而虛空不滅;人生上的恩怨情愛,會離我而去,而虛空不變,若能與虛 空契合,則快樂綿長不斷。世間的快樂有對侍、不究竟;而空的快樂是超越有無、多少、苦樂的究竟常樂,我們口渴了,喝一杯水,如飲甘露,繼續喝第二杯、第三 杯、不但不樂,反而痛苦。世間上的快樂是伴隨著痛苦的短暫快樂;空的快樂是隨緣不執著的快樂,是解脫不企求的快樂。

有了空的快樂,人情的冷暖淡薄,不能動其心;物質的遺乏貧困,不能挫其志:身體的疾痾衰朽,不能傷其情。空的快樂至大至剛、無限富有,擁有了空的證悟之樂,即獲得了全宇宙,生命的內涵必能無限的擴大、無限的深厚!

有時候我們替別人服務,假如我們心中存著希望對方報答的念頭,而對方沒有回報的時候, 一定會耿耿於懷、不能釋然。我們希望生活上享受羅綺玉食、亭台歌榭的歡樂,當環境不能盡如心意時,種種的煩惱必隨之而至。我們企盼得到某人的青睞,而沒有 辦法得到對方的感情,一定會陷入痛苦的淵藪。如果我能夠體認諸法的虛妄、體悟三輪體空的道理,就能從一切的煩惱、痛苦之中超撥出來。《心經》上說:「照見 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能空一切假相,因此能得到菩提的快樂。

世間的快樂是愛者、執迷、貪求的快樂,空的快樂是無著、無住、無求的快樂。以空為樂的 人,施恩於他,不求回報,因此別人不報答,也不會耿耿於心。以空為樂的人,以虛空為住,三衣一缽不少,巖穴澗旁不差,茅茨土階如瓊樓玉宇一樣的舒適安然。 以空為樂的人,不企盼他人的愛護、關懷,而只想蔣溫暖、慈悲佈施予人。心中本來無求,因此不曾失去什麼,縱有所得,也是多餘的幸福。

空的快樂,並不是要我們矯情排斥一切,如槁木死灰般的生活,而是依然看花賞月,不為花香所眩、月華所迷。所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以空為樂的生活是「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欣賞一切,染而不染的禪的瀟脫生活!

四、以眾為我

人是群眾的動物,不能夠離群索居,一旦離開了社會,我們的生活所需,馬上發生困難。經 上也常常告訴我們說:「佛法在眾生中求。」修道的人,要以眾生為我們修行的道場,從和大眾的接觸之中,培養忍辱行、增長慈悲心。如果和大眾能夠和睦共處、 水乳交融,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當下就是極樂淨土。因此過去有人問:「淨土在哪裡?」其實眾生就是淨土。

世間上的許多爭亂,最根本的原因是自我中心太強,每個人一味希望大眾為我,把自己重要 化,凡事只要我快樂,不惜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學佛的人,要重新以佛法來淨化世間,心中存著:你大我小、你樂我苦、你有我無、你好我壞的念頭,退 讓一步,自然能免去爭執,改善人生,凡事以大眾的利益為前提,自然能捉進社會和諧!

根據佛陀的教示,萬法眾緣和合。宇宙是一個整體,我們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小砂石而 已,每粒小砂石和諧的融合在一起,宇宙才艱成其大。我們要把自己投入大宇宙之中,不可以和宇宙分離開來,宇宙為宇宙,我為我。佛陀常常強調說:「我乃眾生 一員。」每一個人都是團體的一份子,離開了團體,就沒有個人。好比眾緣如果不聚集,諸法則散滅,因此我們和眾生不可分開,和世界不可分割。而愚癡的人,總 是我對待,和社會大眾對立,原因是不能瞭解「一多相容」的道理。

過去叢林裡,舉薦住持的時候,端看這個人對大眾有沒有供養心,而是否有出類拔萃的才華 還在其次。因為叢林道場是大眾修行辦道的地方,一個住持如果慳吝刻薄,不能護持大眾安心辦道,縱然有過人的才幹,也不是適當的住持人才。在禪堂裡,懸掛有 「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的警策板,這是警惕維那師父主持禪堂的儀禮要如法,不可驚動道者平靜的心,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 由此可見,佛教尊重大眾,以大眾為中心的思想。

五、以教為命

我有一位同學塵空法師,有一次對我說:「今日真的佛教青年,不要想佛教能給我什麼,而是要想,我能給佛教什麼?」我聽了非常感動,終身都奉行這句話。

數十年來,我都秉持「非佛不做」的原則,不論做什麼,都是以佛教為出發點,只做與佛教有關的事業,一切都要與佛法相應為原則。

有的人感到很驚奇,我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秘方,能創建這麼大的佛教事業,其實,我的秘 方就是「以教為命」。我常說:「有佛法,就是辦法」,我們不惜一切,要使佛法邁向現代化、國際化、人間化,做事全力以赴,結果隨緣無求,生活盡量簡單,心 志無限廣大,許多原來認為不可能的,也就變為可能了。

有一句話說「寧叫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做人情」,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由於童年的叢林生活,我對佛法很瞭解,知道佛法的界限在哪裡,在生活裡不會跨出那個界限,所以,我從來沒有離開過佛法一步,為了佛教的復興,我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呀!

唐朝的龍潭崇信禪師,跟隨天皇道悟禪師出家,數年之中,打柴生火、挑水做飯,不曾得到道悟禪師的一句法要。

有一天,他忍不住對師父說:

「師父!我跟隨您很多年了,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開示,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法要吧!」

道悟禪師說:「你跟隨我出家以來,我沒有一天不傳授你法要呀!」

崇信感到非常訝異的說:「弟子愚笨,不知道師父什麼時候傳授過我法要?」

「你端茶給我,我就喝:你捧飯給我,我就吃,你向我合十,我就回禮;我從來沒有一天懈怠,每天都在指示心要呀!」

崇信禪師聽了,當下頓然開悟。

只要一心不離法,搬柴運水、喝茶吃飯,都是在指示法要,一旦心裡離開了佛法,縱使念佛唸經打坐,也是與佛法無涉呀!

【書籍目錄】
第1頁:序 - 天星元不動,祥雲自去來 第2頁:渡海
第3頁:誰要到台灣?我帶你們去! 第4頁:渡海而來的法船
第5頁:你們怎麼也跑到台灣來? 第6頁:追回大水沖走的布包
第7頁:文章比我更早跨海來台 第8頁:渡化了看守的獄警
第9頁:改變了世界的藍圖 第10頁:星雲登臨斯土,是台灣之福
第11頁:越嶺 第12頁:安靜美好的心靈世界
第13頁:一個理想的佛教世界 第14頁:生趣盎然的宜蘭念佛會
第15頁:創見、活潑、細膩的人間情懷 第16頁: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宜蘭
第17頁:想學星雲,從宜蘭學起 第18頁:開山
第19頁:一念慈悲,買了佛光山的地 第20頁:除了師父自己,誰也不會來
第21頁:折了一段竹枝畫草圖 第22頁:拌著血汗蓋成的殿堂
第23頁:道心與承擔,凡人難及 第24頁:一個理想的佛教世界
第25頁:這不是夢,這是蓮花之國 第26頁:淬煉
第27頁:不該讓大師在路口等候 第28頁:不發一語,已經千言萬語
第29頁:有著非我不可的心 第30頁:棲霞山的早年生活
第31頁:有一天你會瞭解我的心意 第32頁:保持反思與創新的觀點
第33頁:實質上完成了什麼? 第34頁:佛法不能離開生活
第35頁:修行是明心見性的功夫 第36頁:此真吾師也
第37頁:困境 第38頁:這蠟像和我不相干
第39頁:業障現前與境界現前 第40頁:進趨真理的逆增上緣
第41頁:活在人間就要面對困難 第42頁:用智慧轉化困局
第43頁:越是打壓,越激發志氣 第44頁:凡是認同星雲的,就被排擠
第45頁:對無理事物據理力爭 第46頁:即使是蔣夫人,也要抗議
第47頁:別人害我,是在成就我 第48頁:自己的榮辱成敗,在所不計
第49頁:千錘百練,成功了一尊佛像 第50頁:死生
第51頁:重新思維死亡的涵義 第52頁:第一次與死亡為友
第53頁:師父送來的半碗鹹菜 第54頁:如果不死,總有一天會好吧!
第55頁:面對疾病要灑脫一點 第56頁:讓生病的人痛得心安理得
第57頁:人間曉語 第58頁:我不服其老
第59頁:槍斃的時間到了 第60頁:沒到死的時候,就死不了
第61頁:不講生死,而講死生 第62頁:生活
第63頁:天有天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 第64頁:先要處理人生三間
第65頁:深入那寶貴的時刻 第66頁:阿羅漢與菩薩的特質
第67頁:中道在不苦不樂之間 第68頁:人間佛教不離開生活
第69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第70頁:文心
第71頁:為佛法立心,為眾生立命 第72頁:以文字促使佛教復興
第73頁:革命家的熱情與文學家的願力 第74頁:不會為了幾包水泥去唸經
第75頁:有文心的宗教家 第76頁:行銷佛法,賺進人心
第77頁:人間 第78頁:佛法是以人為對像
第79頁:人間佛教是佛教的根本精神 第80頁:佛教應該利益人生
第81頁:人間佛教是平等、尊重、包容 第82頁:黑,世上最美麗的顏色
第83頁:天生有深切的慈悲 第84頁:如果佛法遍照人間
第85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第86頁:人間之外,沒有修行
第87頁:人間佛教的未竟志業 第88頁:禪淨
第89頁:禪、淨與華嚴 第90頁:華嚴大定的一直法界
第91頁:觀音菩薩,不曾離心 第92頁:把一句佛號念得熱起來
第93頁:禪與淨土,本質相通 第94頁:雙腿一盤,就身心不動
第95頁:開悟者的特質 第96頁:雲水
第97頁:剎那間睡去,當下間醒來 第98頁:不計較,時差就消失了
第99頁:佛法西傳的里程碑 第100頁:荷華寺的傳奇
第101頁:一間寺院一樁美談 第102頁:有是有限的,無是無限的
第103頁:等這一天,等了三十年 第104頁:因緣成熟,諸事就會成就
第105頁:在大師的舟帆過處 第106頁:說法
第107頁:心與心、境與境的相逢 第108頁:為大眾的思維而講經
第109頁:新的見解、新的感受 第110頁:大事著眼,小事著手,無事放手
第111頁:說法不是單向的事 第112頁:說法要創造懸疑
第113頁:為平常的故事開光點眼 第114頁:有一部經我講不出來
第115頁:弘法利生,僧家志業 第116頁:創見
第117頁:夫妻同住,天經地義 第118頁:獨特卓越的創見
第119頁:佛案與地面有何分別 第120頁:佛教是青年的宗教
第121頁:比丘尼與比丘,一視同仁 第122頁:居士也可講經說法
第123頁:佛教應重視此時、此地、此人 第124頁:獨行者必有獨醒
第125頁:要常有創意的設想 第126頁:創見是內涵的發展
第127頁:從國際化到本土化 第128頁:千幸萬幸,眾生之幸
第129頁:親恩 第130頁:佛光山的法師有夠贊
第131頁:一碗永遠的花生湯 第132頁:一道心牆,瓦解冰消
第133頁:他有一位非常偉大的母親 第134頁:大孝終身慕父母
第135頁:勤儉的典範 第136頁:威儀的行止
第137頁:勇敢的特性 第138頁:機智的談話
第139頁:慈悲的胸懷 第140頁:以天下眾生為父母、為子女
第141頁:薪傳 第142頁:大智慧者的生涯規劃
第143頁:人才與制度的薪傳 第144頁:嚴格開明的進階制度
第145頁:佛陀設立僧團的精神 第146頁:媲美唐代叢林的佛光僧團
第147頁:從百丈、臨濟到星雲 第148頁:壯大於國際,垂范於永久
第149頁:三代禮樂,盡在僧家 第150頁:寧可歸西而死,豈可東歸而生
第151頁:尋找佛門的法器龍象 第152頁:「教育」是玄奘最偉大的功業
第153頁:玄奘與星雲都是國際的、未來的 第154頁:與教育有甚深因緣
第155頁:理想的老師與理想的學生 第156頁:失去教育,佛法必走向衰微
第157頁:永恆的存心 第158頁:有遠見的天人師
第159頁:分分秒秒成為無限的生命 第160頁:與日月賽跑,與時間爭速
第161頁:有了法門龍象,佛法必定弘傳 第162頁:大師與大師之間,靈犀一點
第163頁:有情 第164頁:愛情的本質與人間的本質
第165頁:提升了人情,就是聖情 第166頁:佛光山是有情有義的世界
第167頁:無憾 第168頁:人的完成就是佛的完成
第169頁:希望過三百歲的人生 第170頁:不要錯失生命的良機
第171頁: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我們報恩 第172頁:不要把歉疚帶到棺材裡去
第173頁:使佛光成為世界的明月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曾勝二 发表于 2015-3-20 21:54:57
有地方可以購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