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星雲來台北的法師就說:「那也只好去住善導寺了,善導寺有大醒法師。」
「我一聽,立刻說好,因為大醒法師是個文人,經常在佛教刊物發表文章,很有思想,也很有見地。一行人就從南昌街走向忠孝東路,路上大雨傾盆,積水淹過了膝蓋,走到林森路的時候,突然掉進一條水溝,因為水太大了,水溝完全看不見,我拚命游泳上岸,等上了岸才發現布包不見了。我一直說:『我的布包呢?我的布包呢?』同行的人說:『命保住比較重要,布包就讓它去吧!』他們哪裡知道,布包裡有師父給我的十個銀圓,那可是保命的錢呀!怎麼能掉了就算了呢?」
星雲立刻返身跳入溝裡,去追那個被大水流走的布包,一方面是布包裡有十個銀圓,流得比較慢;一方面是星雲的水性從小就很好,竟然把布包追到了。
「我小時候住在揚州,住家附近是條運河,水勢很急,但是我經常從這一邊游到對岸。從小水性就很好,追到了布包當然是很欣慰,但是早就全身濕透、筋疲力盡、飢寒交迫,說是多狼狽,就有多狼狽!」
從星雲跳入水溝追回自己的布包,可能看到他對人生、對某些事物的堅持,布包裡的銀圓不只是錢而已,它代表了師父囑咐與祝福,在這一點上是意義重大的。我們從星雲後來的歷程看到,凡是意義重大的事,不論多麼艱難辛苦,他總是堅持到底、全力以赴,從不輕輕估量,也從不輕易放過。
到了善導寺,依然被拒絕了,但天色已黑,只好全身濕淋的蜷曲善導寺的大鐘下度過一個寒冷的夜晚。
第二天,在台北火車站搭火車,想轉到八堵月眉山靈泉寺,去投靠善會法師。臨行前,覺得自己打赤腳不好看,就買了一雙木屐著穿,非常艱難的搭上火車,沒有想到下車的時候竟然赤腳下車,忘了那雙木屐,想起的時候,火車已經開遠了,這一回沒有布包那麼幸運,新買的木屐丟失了。
對於那火車頭上遺失的木屐,星雲惦記到現在。由此我們也可能看到大師愛物惜物的風範,這是他在佛學院裡養成的習慣。這麼多年來,大家都知道,大師的衣服、鞋襪,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丟棄,有的徒弟看到大師的衣履壞了,勸他換新,他總是說:「這是出家人的本分!」
好不容易赤腳走到靈泉寺,已經是下午一點多,寺裡的法師出來問:「中飯吃了沒?」
「那時候聽到這句話,感觸很深,中飯當然還沒吃,早飯也沒吃,昨天的晚飯也沒吃,昨天中午和早上都沒吃,已經餓了一天一夜又半天,但從台中一路上來,沒有人問過,現在聽到有人問中飯吃了沒?內心的感動是難以形容的。」
法師雖然這樣問,卻不表示有得吃,他說:「我進去問問,可不可以給你們吃?」
「他轉進去以後,我們就聽到裡面有人說:『我們自己都沒得吃了,還給他們吃!』不給吃,同學們就大家湊點錢拜託去買點米,煮給我們吃。等到買到米回來,飯煮好,已經是兩點快三點了。吃到第一口飯,那種感覺是無法形容的,想想看,一輩子要每餐都有一碗飯吃,真不容易!」
由於那一次的經驗,星雲就發願,將來自己如果有寺廟,一定要不管多少人來、不管什麼時間來、不論什麼身份地位、不論有錢沒錢,都要提供他們飯菜,不只是飯菜,還要營養、可口,這後來也成為佛光山派下寺院的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