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長度終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廣度、深度、熱度,卻可以無量無盡,能夠「人生三百歲」,自然大減少了許多不能完成的遺憾。
星雲大師說:「人生三百歲是『時』,與時間一樣,『機』也很重要,不要錯失良機,就可以減少人生的遺憾。
一九五三年,我常在宜蘭弘法,後來創設了一個幼稚園,那時有七、八位年輕小姐擔任老 師。我見她們很有學習的熱忱,便省吃儉用,湊出一筆經費,作為車資,經常送她們到台北、板橋接受幼教師資的講習。她們每每在即將出發之前,一再問我:『師 父!我們真的要去嗎?我們走了,誰來教幼稚園呢?』我回答她們:『我也會幫幼稚園,你們快去吧!不要錯失良機!』她們學成回來之後,繼續擔任教職,將幼稚 園辦得比以前更有聲有色,學生人數竟達五百餘人之多,在當時可說是全國之冠。後來她們陸續隨我出家,其中就有現在的慈嘉、慈惠、慈容。
十多年後,在佛光山草創初期,正是財務最拮据的時候,我又陸續送慈惠、慈嘉、慈怡、慈 莊、慈容等人去日本留學。她們甚至在臨上飛機時,頻頻問我:『師父!我們一個個走了,您一個人怎麼能料理開山那麼多事情呢?』我依然以平靜的口氣回答她 們:『我一個就可以了,你們不要猶豫遲疑,錯失了良機!』她們畢業歸國之後,幫我辦理各種文教事業,佛光山因此而奠基了厚實的基礎。
後來,我又送了一些徒眾繼續到世界各國去深造,但也有一些沒有條件留學的第子,自己前 來要求留學,我回答他們:『你們留在山上好好學習行政、法務,不要錯失良機!』一些弟子聽從我的勸告,繼續留在佛光山多方參與,現在都已是住持一方,『良 機』無限,他們都很感謝我當年的苦心。」
個人追求前程,固然不可錯失良機,甚至興建寺廟、弘法利生,也要能在關鍵時刻掌握良機。大師說:
「四十年前,我寫了一本《釋迦牟尼佛傳》,引起日本大正大學的注意,一九五七年寄給我 一紙博士班入學通知單,希望我前往就讀。當時我想:這個機會實在太好了,我要努力讀書,將來學成歸國,服務大眾,好為中國比丘爭一口氣。既而又想:『我千 辛萬苦,好不容易在台灣這片佛教沙漠之中開閉了些綠洲,如果我去了日本,有誰能繼續我的願心,將菩提種子遍撒台灣各個角落呢?』正在猶豫的時候,高雄萬隆 醬園的朱殿元居士得知這個消息,焦急的跑來問我:『你已經是我們的師父了,為什麼還要去日本當學生呢?』我突然醒悟:『此時此刻,我何必為了博士虛名爭一 口氣遠赴東瀛呢?我留在台灣好好耕耘這一片靜土,如果能護佛教擁有光明的前途,就足以證明此博士學位更為重要!』後來事實證明,我雖然失去了深造的機會, 但是我並『沒有錯失良機』。二十年後,美國東方大學頒我榮譽哲學博士學位。這麼多年來,我看盡世事起伏,往往發現:人,之所以會『錯失良機』,大多在於私 心自蔽,以致自他受傷。原來所謂『良機』,是要自他歡喜、彼此有益、公麼兩利才可。」
後來,星雲大師力排眾議,創建佛光山;在重重困難中,興建西來寺;鍥而不捨的在香港建起佛香精促進;把佛法推到全世界。大師說:「並不是佛光山的徒眾有過人之能,也不是我們的運氣特別好,只是從頭到尾,沒有錯失良機呀!」
「在中國有許多要我們把握良機的格言,很值得我們銘記在心。像『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 養而親不待』,是在教導為人子女者不要錯過行孝的『良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在警惕青少年們不要錯過青春的『良機』;『不以善小而不為,不 以噁心而為之』,是在勸告行為放逸的人水要錯過行善的『良機』。佛教的經典裡,鼓勵大家不要錯失良機的字句更是俯拾皆是,像《華嚴經》的『不忘初心』、 《八大人覺經》的『不念舊惡』、《維摩經》的『不請之友』、《大乘起信論》的『不變隨緣』,都是『把握良機』的最佳法門。總之,沒有機會的時候,廣結善 緣;機會來臨的時候,及時掌握,就不會有『錯失良機』的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