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星雲大師把他生平重要的觀點與理念錄成有聲書,書名是《有情有義》,這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出家人把自己的生平定位為「情義盎然的一生」,這也算是古往今來的第一人了!
大師說:「我原本只是揚州地方的一個小沙彌,從揚州到台灣,充其量是一個平凡的大陸和 尚,但是因緣匯聚,如今有數千名入室弟子分散世界各地、無數皈依的弟子在各行各業、在國內國外都辦了大學、有數百個分別院和機構都在全世界做著奉獻的工 作……這絕對不是星雲一人之力,而是遇到了無數有緣人,展現了『有情有義』的人生!」
確實,如果常在佛光山派下道場進出的人,就會發現不只是出家弟子,連在家居士都是跟隨師父數十年如一日。他們受了師父的情義感動,並以有情有義來回報,最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善的循環。所以,佛光山雖然是清修的叢林道場,也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世界。
有一次,聽星雲大師談起少年在叢林裡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動,,想到從林中的高僧也有情義豐盛的一面:
「我十五歲受戒時,母親跋山涉水來探望我,住在女眾的寮房,我趁著晚自習的時間,到女眾寮房與母親會面。一直談到開大靜的時間,母親仍然依依不捨、淚流滿面,我只好留下來安慰她。
第二天,糾察師向女眾戒壇的開堂和尚月基法師報告沒有回寮就寢,這在寺院裡非常嚴重的事,是可以被遷單開除的。我為了安慰傷心的母親,竟完全忘記了事情的嚴重性,我心想:這下慘了!
沒有想到,月基法師當眾回答說:『他昨晚在我的寮房裡呀!』」
糾察師聽了,無放可說,我也因此沒有受到處罰。當時我只是一名小沙彌,月基法師可以按規定開除我,但他知道母子的情義,因此為我機智解危,令我感戴莫名。我想『俗情不比僧情濃』,出家人的『有情有義』甚至勝過世俗有求有取的感情。」
為了這一次情義,一九五四年,星雲聽到月基法師在香港無人接濟,想盡辦法把他迎接來 台。這一年,正好高雄佛教堂落成,星雲推他擔任住持。後來,月基法師晚年多病,星雲幾次半夜送他就醫,付費照顧,直到終老。月基法師過世後,星雲親自將他 的骨灰送回樓霞山寺,還為他建塔安奉。
從這件少年時代的小事,就可以看到大師「有情有義」的風範,也可以看到他一生都實踐的「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思想。弟子們聽到他和月基法師的往事,鮮少不動容的,但師父總是雲淡風輕的說:
「我只不過是將當年那份報恩『情』的心思,銘記在方寸之間,不敢稍忘,並且付諸實踐行動,成為有始有終的道『義』罷了。」
感動、愛惜、有情有義,再往前一步,就是慈悲,因此,沒有感動、沒有愛惜、沒有情義的世界,也就不會有慈悲——這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非常重要的思想。慈悲,並不是捨棄了一切的情義而得到,而是深入了人間的情義,使其廣大提升而得的。
大師說:「佛門的寺院常可以看到一副對聯:『莫嫌佛門茶水淡,僧情不比俗情濃』,僧情 雖然不像俗情濃厚,卻是一種淨化的感情,是關心在沈默裡、關心在未來裡、關心在無染裡,是平等的施予歡喜、施予關懷,其實是最崇高、最真摯的感情。所以、 僧情的『無情』是無有情的執著,僧情裡的『有情』是平等的視一切眾生都是父母兄弟姊妹,人人都是菩提眷屬。」
在佛教的說法裡,有情世間是五濁世間、有缺憾的世間、不完美的世間、唯有透過情義的溫 暖可以洗清污濁,唯有愛情與感動可以彌補缺憾,唯有慈悲能補救不完美使人間趨向圓滿……情義、愛惜、感動不能只留給在家人,慈悲也不能只留給出家人,作為 人天導師的出家人,更應該識得這種人間的有情,才會識得終極的解脫。
對於有情人間,大師這樣註解:
「懂得珍惜,才懂得愛!」
「感動,是最美的世界。」
「與有緣人,共創有情有義的人生。」
「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
這些不只是大師的言教,也是他用生命活出來的源水活泉,作為星雲大師的第子,都是點滴在心頭,永遠難忘。
我想起星雲大師曾寫一段話,想到這人間的有情不只是對人,而是遍及一切的:
「只要我以慈悲待物,愛護珍惜,花草樹木會酬我以繁茂青翠,昆蟲飛鳥也會引我以悅耳嗚唱。」
「只要我以慈應世,不求回報,榮辱得失都是我的增上因緣,天下眾生也成為我的法侶道親。」
「如果我們能用慈悲的心靈體貼關懷、用慈悲的眼神看待萬物、用慈悲的口舌隨喜贊歡、用慈悲的雙手常做佛事,那麼我們無論走到哪裡,即使是一無所有,都足以安身立命。」
師父的文筆是那麼優美,從他優美的心靈流淌出來,深深的思維,使我深深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