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接著說:「我少年時期讀了蘇曼殊的《斷鴻零雁記》,很受感動,他雖然出家了,還是 在世情中掙扎。其實出家人也是人,不是佛,有人間的情感是正常的,沒有愛就不是人了。對父母有感情、對家族有感情、男女之間有感情……這些都是人之常情, 只有提升了人情,才能化為聖情。我這一生中,不論男眾,或是女眾,我絕不和另外一個人獨處,總是在人群之中,那是為了避免那些俗情。俗情就是會嫉妒、會占 有,只有佛法才能加以轉化。」
「師父講的聖情,可不可以用一些簡單的例子來說呢?」我問。
大師說:「我以前寫《釋迦牟尼佛》,寫到佛陀證道的時候,回到皇宮,他的妻子耶輪羅非 常期盼,卻又不如如何是好,不知道她的丈夫完成了修行,還會不會來看她。不久之後,佛陀來看她,也看自己的兒子,佛陀對輪陀羅說:『對不起!我辜負了你, 但是請你為我歡喜,我完成了解脫之道。』後來,佛陀的妻子、兒子都隨他出家,修行成就。這是多麼美呀!又充滿了感情,又不著痕跡,這就是聖情。
還有,像佛陀的大弟子迦葉尊者,他的妻子叫妙賢。大迦葉本來的志向就是修道,但是他家 裡非常富有,父母親希望他能繼承家業,一直催促他成家。大迦葉為了不想成家,請金匠依照世間最美的標準雕塑了一個等身的金像,對父母親說:『除非找到比這 個金像更美的少女,我才要結婚!』當然,找了很久找不到,有一天到一個城鎮,找到妙賢女,傳說她一站到金像旁邊,金像都為之失色,最後,大迦葉和妙賢女成 親。
不久之後,大迦葉出家成道,妙賢一氣之下信了外道,繞了一大圈,才回到佛教的僧團。但 因為她長得實在太美,每次托缽,都會引起眾人圍觀,大迦葉就說:『以後我幫你出去托缽,帶回來給你吃!』大迦葉就每天出去托缽,把得到的食物分成兩半,一 半給妙賢,當時也引起了諷刺和謠言,說是『大迦葉是阿羅漢,並沒有真的斷除情慾』!大迦葉也不能為意。你們看,這種感情多麼美,阿羅漢也有感情,凡人看是 俗情,但那個境界卻是聖情。」
大師說,聖情也不是佛教的專利,只要有慈悲和智慧,以慈導情,以智化情,以眾生為中心,以宇宙為中心,以宇宙為中心,而不以自我為中心,就可以在人間創造聖潔的情感。他為我們說了一個茅山三道士的故事:
有三個兄弟,一起到茅山修道。
走到半路荒僻的山裡,有一戶人家,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三兄弟就借宿了一晚,才知道那戶人家只有一個小寡婦帶著四個孩子生活,日子非常艱困。
第二天,正要出發的時候,小弟對兩個哥哥說:「你們去茅山修道吧!我想留下來照顧這一家人!」大哥二哥雖然不以為然,想到「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就讓小弟留下來報恩。
過了三年,寡婦要求弟弟結婚:弟弟說:「你的丈夫才過失三年,我就娶你為妻,心有不安。」
又過了三年,寡婦又要求弟弟結婚,弟弟說:「於心雖安,仍然有愧,希望把孩子養大了,再談婚事。」
再過了三年,寡婦又要求弟弟結婚,弟弟說:「我為了報答你一的飯之恩,留下來照顧你和你的孩子,現在孩子已經成年,也該是我道別的時間。」
經過了九年,大哥二哥在茅山苦修道,尚未成道,小弟卻早就成道了。嗯,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茅道士」的故事。
大師這樣了下結論:「俗情是重視形式,聖情卻更重視精神意義;俗情寄托於佔有,聖情寄托悲願。絕情絕愛可以成道,有情有愛也可以成道!
聖情發展到很好的境界,可以說純粹的善意就是愛,沒有一絲染著;只要有一絲惡意,就是剎生!所以在佛光山的弟子都知道,我是嚴格禁止弟子對人有惡意的侵犯,一草一木都有無限生機,都不可侵犯,何況是待人呢?」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弟子最要的情感素質是「悲願」,但悲願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愛心慢慢培養出來的。愛心也要不斷的學習,練習不管遭逢什麼狀態,都要從正向去看,練習欣賞、共有、讚美、成就、奉獻,內心裡慈悲與美好的願望就會昇華。
師父說:「我這一生悲願能不斷的成長,是因為我和弟子徒眾的關係,都能三分師徒、七分道友,不只是我在教他們,大家也在教育我。我沒有受過正規的教 育,從小就是在僧團,所以我離開僧團之後,所有的教育都來自大眾。我對大眾有著深切的感恩,也由這種感恩生起悲願。我嚮往像《法華經》裡說的『情與無情, 同緣種智』的境界!」
幼年在叢林的鍛煉,師父說最受用的是,他常會記住一句話:「吾謹記受教!」在在人生理一切情感的學習如果能有「吾謹記受教」的精神,愛就能得到成長,就會「能愛、可愛、愛得適當」!
從這個觀點出發,星雲大師認為「愛,如果自私,就會成為一種佔有、一種污染、一種罪惡。愛中如果有了珍惜,就會變得偉大、恆長、無限。」
他說:「我們中國人很有智慧,將『愛』、『惜』兩個字合成一個詞,使愛有了落實的方向,愛就『惜情』;愛護才華洋溢的人,就要『惜才』;愛護彼此之 間的緣份,就要『惜緣』;愛護飛逝的時光,就要『惜時』;愛護尊重的言語,就要『惜言』;愛護寶貴的錢財,就要『惜財』;愛護與我們同體共生的萬物,就要 『惜物』。甚至我們要愛護得來不易的福報,因此必須『惜福』;愛護十方大眾成就的生命,因此必須『惜命』……能懂得珍惜,才懂得愛!」
「懂得珍惜,才懂得愛!」真是一句鏗鏘有力的話,從大師的口中說出更令人有石破天驚之感。
這句話美言可以相提並論的,是大師曾說:「感動,是最美的世界!」
我從師父言教著作中,體會最深的是師父心裡有一個光明美好的世界,這些美好的力量來自何處呢?
師父說:「由於我很容易被一個人、一件事所深深感動,因此呈現在我心裡的世界,永遠都充滿光明美好,從而鼓舞我不斷的向前邁進。」
星雲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他不只把那些感動放在內心,還放在言行教化上。當他記憶的匣了隨意打開,處處都是感動人的故事,隨時隨地可與人分享,並為之感動不已。
這些人間的感動,使大師洋溢著莊嚴、歡喜與光輝,與一般印象中貧乏枯燥的出家人,真有天壤之別呀!
大師說:「感動不僅是彼此心意的互相交流,更是佛心佛性的自然流露。披覽佛典,佛陀發願度眾生,曾經在因地修行時,為了半句真理而甘願墜亡,為了救 護餓虎而寧捨身命,就是因為『感動』。諸大弟子投身佛教,跟隨佛陀到處弘法,甚至諸佛菩薩之所以和我們感應道交,也是由於『感動』。
有了感動,我們就能心苦情願;有了感動,我們就能不怨不悔。所以,時時感動的人,永遠知足常樂、精進不懈;面不知感動的人,卻有如槁木死灰,非但不能與真理想應,也無法和大眾快樂相處。」
生來善於感動的大師,使「愛」以「珍惜」和「感動」的內容而變得豐富而深刻,他甚至說:「感動是人間修行的重要法門。」「如果能夠做到自他感動,佛國淨土即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