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制度互相輝映的是人才。我們打開「徒眾人事」的一覽表,有許多驚人的發現。佛光山的徒眾有一千三百多人,大專及佛學院畢業的有一千多人,博士、碩士兩百人,人數最龐大的是二十五歲的青狀之年,正是弘法最有力的年紀。
徒眾的專長方面,有一些專長幾乎是人人都會,像梵唄唱誦、法器敲打、典座烹飪、名相輔導、演講、外語、電腦,會的人都在八成以上,甚至電器維修、國樂、醫籍、亞、美、歐、非、澳五大洲,遍及全世界。
再看看開土、修士的名單:
慈莊、慈惠、慈容、慈嘉
心定、慈怡、依嚴
慧能、依敏、心舫、依如、依融、紹覺、依勤、依恆、依空、依淳
依修、依航、依諦、依恩、慧開、慧禮、依品、依清……
個個都是獨當一面的法門龍象,人品、道德、能力都是考驗再考驗、淬煉再淬煉。我每次與這些法師相處,都覺得如沐春風、如逢甘霖,想起宋朝大儒參訪禪林之後,忍不住大歡:「三代禮樂,盡在僧家!」
從佛光山法師的行事言談間,就會看見星雲大師的影子,想起只園精舍、曹溪風樂、百丈叢林、臨濟宗旨,想起千千萬萬以全身心投入而光大佛教的前輩,使我深信,「佛光宗」、「佛光人」、「國際佛光會」從二十世紀走入二十一世紀,還會弘揚許多許多世紀!
星雲大師在六十歲的時候,曾寫過兩偈,一偈講佛光精神,一偈講個人心境:
「慈悲喜捨遍法界,
惜福結緣利人天;
禪淨感恩大願心,
慚愧感恩大願心。」
「問彼何人也,佛光山上人;
開宗廿七載,說法四十秋。
課徒千餘眾,分燈五大洲;
化身無盡藏,普為淨世儔。」
思維再三,想起在師最早到佛光山的景況,他赤手空拳,從野谷蜜林建起了靈山勝境,從茅 莰土階築成了華藏玄門,從粗衣疏食創造了佛光莊嚴。經過三十幾年,有如寒夜天星,有群星共明;又有如藍天白雲,有眾雲追隨;大師之後必有大師,從禪宗史觀 之,師師相連,未曾間斷,薪火相傳,光華並續。
如此思維,如不系之舟的大師,也常常露出欣慰的微笑。
要到大陸西北巡迴演講之前,我去向星雲大師告假,當時,大師正為「玄奘大師」的電視連續劇在斟酌。
他向我們說:「我從少年時期就非常崇拜玄奘,很想能更進一步宣揚他的精神、人格與教理,來改變一般人從《西遊記》裡建立起來的對玄奘的誤解,可惜這 個心願一直未能完成。特別是這幾年,我覺得最少要幫玄奘拍一部電影,或者拍一出連續劇,讓一般人也能認識真正的玄奘。像玄奘大師這麼偉大、這麼有影響力的 人,竟然沒有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實在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