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雖有階位及升級制度,但在僧團裡是平等的,有一些人人必須遵守的原則。這些也是參照佛陀設立僧團的精神,例如:
佛光人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
佛光人是大眾第一,自己第二
佛光人是事業第一,自己第二
佛光人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星雲大師說:「在佛陀的時代,僧團,本來就是和合眾的意思,也就是清淨和樂的大眾。如果不能養成無私無我的精神,僧團就不能完成普濟社會的願心,這是為什麼我提倡『老二哲學』。我們若不能把佛教的信仰建立在自己之上,就無法真正得到法益。」
接著,星雲大師認為佛光人,對內要「六和敬」、對外要「四攝」。六和敬是古代僧團的根本精神,它包括了:
一、六和敬的第一是「見和同解」,那就是思想的統一:
如果有人思想不能跟大家一致,走到岔路去,就有可能發生變故。在佛教裡面,大家講究對佛法要有共同的認識,以佛法為行事的最高標準,不可越離軌道。
二、六和敬的第二是「利和同均」,那就是經濟的均衡:
有錢的人要幫助窮困的人,有力的人要扶助弱小的人,讓大家都能夠安穩、舒適的生活。
三、六和敬的第三是「戒和同修」,那就是法制的平等:
在生活中,個人不可擁有有特權;在法制規章之前,應該人人平等。大家養成奉公守法的習慣、公平合理的生活。
四、六和敬的第四是「意和同悅」,那就是心意的開展: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養成心胸的開闊,和心意的和諧,不要比較人我得失,不要計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悅,那才是天堂淨土。
五、六和敬的第五是「口和無諍」,那就是語言的親切:
人與人相處,常常會有不悅、誤會等情事發生,大都是從言語上引起的,因此,說話懇摯,語氣委婉,大家就能夠和平相處。
六、六和敬的第六是「身和同住」,那就是相處的和樂:
大家有緣相聚一處,請求和諧快樂,你幫助我,我幫助你;你尊敬我,我尊敬你;平等的共居,平等的生活。
「四攝」則是菩薩對待眾生的重要態度,就是「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大師說:「先談到佈施,有人或許認為我沒有錢財,也不會說法,我如何佈施、如何與人結緣呢?其實,佈施法門是最容易的。譬如:走在路上,與人碰面 了,給人一個微笑,或是一個點頭,這就是佈施;開口問一句『好』、道一聲『早』,用嘴巴說一些關懷別人、慰問別人、給人歡喜的話,這些都是佈施,是一種不 花本錢、人人能做的佈施。
假如有人認為對人微笑,笑不出來;跟人點頭,不太習慣;關懷、慰問,說不上口,沒有關係,你總有一顆心吧!用你的心來佈施。當別人很有禮貌互道安好的時候,你心裡要歡喜;當別人佈施、做好事的時候,你也要歡喜,這就是心的歡喜佈施。
事實上,佈施的功德,在日常生活上是非常容易的,隨口的佈施,隨手的佈施,隨意的佈施,隨喜的佈施、隨心的佈施,不需要花很多本錢,隨時隨處可以做功德。
平時我很重視人生的佛教,很重視生活的佛教,我所提倡的佛法並不是精闢深奧的道理,而是生活上都能做得到的。譬如上述的佈施功德,只要在日常生活中 多用心果,切實去奉行,則相信一定能夠處處如意、人人有緣。「除此之外,還有愛語、同事、利行。所謂『愛語』,給人說幾句好話,用鼓勵代替責難,用愛語幫 助他人,何必一定說話像刀劍一樣,剌傷別人,讓別人難過呢?所謂『同事』,就是要能設身處地和他一樣。譬如說:他是個軍人,你和他談商業,他會不感興趣; 她是一個家庭主婦,你和他談政治,她也不喜歡。你必須能夠設身處地為人設想,他需要什麼?就針對他的需要講佛法。還有『利行』,就是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利 益他人的行為,凡事只要把握住『真心為人』的原則,以誠懇、歡喜的心,事事就能夠做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