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還記得自己年輕的時候,有一些社會上有成就的居士到寺寺廟裡,見到法師,只肯合掌,不肯禮拜,有一些才出家不久的出家人背後就批評說:「見到法師也不肯禮拜!」
他當時就大感迷惑:「論才學、論道德、論成就,那居士都勝過這法師,為什麼一出家就變大、不出家就變小?是該這位法師向那位居士頂禮才對呀!縱使是沒有什麼才學、道德、事功的居士,他或是施主、或是檀越,供養三寶,出家人如果感恩,也應該向他們頂禮呀!」
還有時候,他看到在家人到寺廟裡,本來是發增上心,想來學法,求得安頓,一進了寺廟,出家人就說:「你應該放棄妻子、舍下財富、發出離心。」然後用一套出家人吃素、受戒、出家的標準來要求在家的信眾。
星雲大師也感到困惑:「在家人應該有在家的佛法,對在家人講出家法,不但不能相應,還會使佛法衰微:一旦相應了,在家人過著出家人的生活,會帶來家庭社會的災難:反過來說,出家人過著在家人的生活,則會帶來佛法的災難。」
這種將「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分別看待,使得佛教的四眾弟子都能得到真正的安頓。
從佛光山住持退位之後,星雲大師將心力投注在「國際佛光會」,這是一個真正不分僧俗、不分男女、不分年齡一律平等的佛教團體。他進而創立「檀教師」、「檀講師」的制度,授與才德兼備的居士有講經弘法的資格。這不只是創見,也是佛教史上的創舉。
星雲大師經常開玩笑說:「我是外省人,但是本省人比外省人對我好:我是出家人,但是在家人比出家人對我好:我是男眾,但是女眾比男眾對我好!對我而言,本省外省、在家出家、男眾女眾,根本就是沒有分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