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與東正教、新教並列為耶穌教三大派別之一。它的前身是猶太教,因此繼承了猶太教的一神觀念和舊約《聖經》。
天主教是由巴勒斯坦境內拿撒勒人耶穌所創,最初僅在猶太人中宣講天國的福音,後來由他的門徒把福音推廣到希臘、羅馬各地。初期為羅馬帝國所不容,屢遭迫害。西元三一三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米蘭詔書,規定天主教為合法宗教。至四世紀末,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是為政教合一之始。
政教合一使天主教的信仰和價值觀,隨著帝國的發展而廣布。西方的正義、博愛、和平、人權等倫理價值,皆源於天主教的信仰,影響西方的思想甚大。但政教合一也有缺點,它使宗教的超然事務,受到俗世政治的干預,導致東正教於十一世紀脫離羅馬教會而獨立。
中古時代因教會掌管教育,因此教會的神職人員同時是信仰及知識的領導者,造成中古西方文化的統一性和單元性。
十六世紀時,馬丁路德受文藝復興的影響,反對傳統和權威,強調個人的良知和自由,認為個人可直接從聖經獲得啟示,不必透過教會的解釋。此舉引發宗教改革運動,遂產生新教,是為天主教會第二次分裂。後世以新教通稱所有脫離羅馬天主教的西方教會。至十九、二十世紀時,則有各教派的統一運動,致力於聯合世界所有教會,促進彼此合作。
天主教本身是一個啟示的宗教,故強調對於天主之啟示的信仰,特別是基督所傳輸的信仰。其基本信仰和教義是根據新、舊約《聖經》及教會一脈相傳的教訓而形成,最主要的信條包括在「使徒信經」內:相信天主是三位一體的,第一位是全能的聖父,創造了宇宙萬物;第二位是聖子耶穌,因聖神降孕於童貞女瑪利亞而生,他在傳教救人時被人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又復活,並升了天,將來還要降生,審判世人;第三位是聖神,為聖父聖子所共發者,他照顧信徒,並引領教會。相信教會、贖罪、肉身復活及永生。
天主教認為人的靈魂原是天主的肖像,但因原罪的污染而失去清白;墮落的人類必須透過聖子耶穌的救贖,始能重獲新生。透過洗禮,成為基督徒,分享天主的生命,才能獲得永生。
教徒必須遵守「十誡」:1.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2.毋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3.守安息聖日;4.孝敬父母;5.毋殺人;6.毋行邪淫;7.毋偷盜;8.毋妄證;9.毋佔他人妻;10.毋貪他人財物。前三誡叫人愛天主,後七誡要人愛眾人,兩者歸納為一「愛」字。
天主教的儀禮主要包括彌撒祭禮及七件聖事:洗禮、堅振、聖體、告解、聖秩、婚姻及敷油。信友平日有早晚祈禱及餐前的謝飯禱告。
天主教的組織,依其職務分為教宗、樞機、主教、神父及教友。就地域的劃分,以羅馬的梵諦岡為教會的核心,各地有「主教區」,由地方性的「本堂區」為基礎。另有各種修會組織,是超區域性的,其性質與工作依其宗旨而分。
天主教堂以古羅馬式建築為發展基礎,為長方形的大型集會空間,兩行圓柱將整個大廳分成中間的大廳及兩邊的側廊。強調圓頂及拱頂,並以十字作為象徵。有些教堂周圍設有墓園。中古世紀的拜占庭藝術,使教堂增加了許多以五彩石頭及金銀塊作素材的鑲嵌裝飾,極其華麗精緻。其建築風格由長方形改為向心形,在教堂內部,圓頂可以一目了然,內部空間的平衡使人產生靜謐感。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則以有尖角的拱門、脅形拱頂、飛拱、尖塔及窗花格為其特徵,充分發揮其垂直線的視覺效果。
除此之外,天主教的音樂更是主導了西方音樂的演進。人們藉著優美、肅穆的宗教樂曲,在心靈上求得了平靜和安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