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光教科書第十冊 -- 宗教概說

佛光教科書第十冊 -- 宗教概說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日期:2010-07-29] 來源:轉載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耶穌教是信奉耶穌基督的宗教,起源於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為猶太的拿勒人耶穌所創立。全世界現有信徒十億以上,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主要教派,此外,還有散布於全世界各地的各種小教派。
  
  耶穌教(以下皆以此名代表新教)又稱抗羅宗,此一詞最早見於西元一五二九年神聖羅馬帝國議會的文件。其後凡不隸屬於天主教的羅馬教會,通稱抗羅宗。中世紀後期,天主教內部的若干改革派,都可視為耶穌教的先驅。至十六世紀初,馬丁路德對救恩問題有所徹悟,宣傳他的新教義,並因教會販售贖罪券的問題,掀起了背棄天主教的運動,各派所倡導的改革思想,遂在歐洲大陸中部發展。同時,耶穌教也興起於瑞士,並傳到西北歐和中歐,一個世紀後又傳到北美洲。
  
  耶穌教的教義與天主教大致上是相同的。主要包括:
  
  一、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救世主),他到世間是以犧牲奉獻來服務人群。要把彌賽亞王國建立在神權上,告訴人神或世人。
  
  二、三位神格的教義:耶穌教是一神宗教,以聖父、聖子、聖靈的思想表達出來。聖父是創造天地的主,聖子成為人,住在人世間,聖靈住在人的心靈,將恩典、拯救、贖罪帶給信仰他的人。
  
  三、十字架與贖罪:耶穌教重要教義之一,由於耶穌基督的死,人類得拯救和贖罪;由於他的復活,人類得生命和希望。
  
  最初的耶穌教領袖共同認為,他們與天主教的分歧在於:他們相信人是憑著信心蒙恩得以稱義。在天主教義影響下,人經常擔心自己是否已有足夠的善功,是否蒙上帝的代表教會接受,而新教的教義,則使人可以坦然無懼地站在上帝面前,一方面擺脫對罪、死亡與魔鬼的恐怖,另一方面也自信有足夠的善行而生天。
  
  根據中世紀教會的聖禮體系和教階體系,神職人員實際上操縱了上帝與人類之間的一切關係。耶穌教則推翻了這種模式特權,耶穌教的領導人宣稱,信徒人人都有權傳播上帝救恩之道,並分享上帝赦罪的恩德。強調「信徒都有教牧的職權」,信徒可以直接與上帝交通,而無須教會與神父作中介。
  
  耶穌教不承認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不接受羅馬教廷的統一領導,主張教會制度多樣化,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和聖禮,廢除禁止神職人員婚娶的規定,取消隱修制及聖像、聖物崇拜,不承認瑪利亞為天主之母及「煉獄」等。
  
  耶穌教的儀禮較天主教和東正教為少,只有洗禮和聖餐為聖事,有的教派甚至不承認有聖事,耶穌教徒也有請牧師證婚的,但不視為聖事。主要的宗教活動,一般包括祈禱、讀經、唱詩、講道等,多在教堂中舉行,由牧師主禮。
  
  因為耶穌基督是在星期天復活的,所以稱星期天為「主日」,並在這一天舉行禮拜。禮拜的主要特點在於突出講經的重要性。他們認為:講經是廣布上帝恩澤,是勸說人們悔改並因信仰耶穌而蒙上帝的救恩,同時也是指引社會的風尚,教導信徒了解人生意義和正確地處世為人。
  
  耶穌教各派都注重《聖經》的教導,於是興起將《聖經》譯成各國語言並廣泛發行的熱潮。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更促進了《聖經》的傳播。耶穌教內宗派繁多,主要有六大宗派:路德宗(信義宗)、長老宗(加爾文宗)、聖公宗(安立甘宗)、公理宗、浸禮宗、循道宗(衛斯理宗)。此外,還有一些小教派與教會,如教友派、五旬節派、奮興派、基督復臨派、救世軍等。
  
  十八世紀後期,耶穌教的思想開始普及到一般信徒,其後發展成廣泛的群眾性的福音運動。福音主義在神學問題上基本持保守態度,它強調耶穌基督的位格和行為,除生活教導外,特別是他為了救人而犧牲自己,福音主義內含虔敬思想,積極進行人道活動、慈善事業和宣教工作。在二十世紀,耶穌教內部發起了普世教會運動,後擴大範圍及於一切耶穌教會。普世教會運動的起因之一是耶穌教人士不滿於各教派的相互排擠。這一運動的產物是世界耶穌教協進會以及某些國家的全國耶穌教協進會。
  
  耶穌教重大的節日有聖誕節、受難節、復活節和聖靈降臨節。天主教和東正教的節日較多,天主教有四大瞻禮和八大節日,東正教則有十二大節日。
  
  耶穌教是歐洲西北部英格蘭和美洲、大洋洲英語地區的主要宗教,經過十九世紀的推展,已傳遍世界各地。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課 一神、多神與無神的探討
第3頁:第二課 印度外道種種 第4頁: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第5頁: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第6頁:第五課 民間宗教介紹
第7頁: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第8頁:第七課 道教概說
第9頁:第八課 天主教概說 第10頁: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第11頁:第十課 回教概說 第12頁:第十一課 猶太教概說
第13頁: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第14頁:第十三課 附佛神祇的因緣
第15頁:第十四課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第16頁: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第17頁: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第18頁:第十七課 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第19頁: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第20頁:第十九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第21頁:第二十課 宗教師的條件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