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生死雙美(慧能、洞山)

生死雙美(慧能、洞山)

[日期:2012-04-27] 來源:網友上載  作者:無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西元七一三年,慧能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了,便召集門人,把這一消息告訴他們。在場的弟子都放聲大哭,唯獨神會面色依然如故,也不哭泣。六祖道:

「只有神會超越了善惡的觀念,達到了毀譽不動、哀樂不生的境界。其餘的人跟隨我這麼多年,求的是什麼道?今天哭泣究竟是為了誰?我很清楚自己要去哪裡,才能預先告訴你們。要知道,真如法性(現象的本質本體)是不會生滅去來的。你們哭泣是因
為不知道我死後往哪裡去,如果知道的話,便不會哭泣了。」

西元八七二年三月,洞山良价禪師知道自己遠行的日子已到,命人為他剃髮披衣,撞擊起寺院的大鐘,安然坐化。僧眾放聲號哭,一直哭了好一個時辰。洞山忽然睜開眼睛從座位上站起身來說:

「出家的人,心裡不要為虛幻的外物所牽制,這才是真正的修行。生時操勞,死為休息,為什麼要悲傷哭泣?」

於是洞山命令主事的和尚辦愚癡齋,以責罰大眾的不能忘情。洞山和他們一起齋戒,七天之後,叮嚀大眾說:

「這一次絕不要再哭死哭活像上次一樣了!」

次日浴後,洞山端端正正地坐著,再也沒有起來。

遇安禪師臨終說偈迄,用香水沐身,讓人把棺材擡到室內,自己走入棺裡。三天後,門人思念師父,啟開棺蓋,見他安然而眠,放聲悲號。遇安忽然睜開雙目,從棺內走出,升堂說法,責備門人說:「這次誰要是再把棺材打開,誰就不是我的弟子。」

說罷又走進棺內,永遠地躺在那裡。

智暉禪師臨終示偈說:

  我有一間舍,父母為修蓋。

  住來八十年,近來有損壞。

  早擬移住處,事涉有憎愛。

  待他摧毀時,彼此無相礙。

生與死相伴相成,循環不已,所以一個禪者,決不至於悅生惡死。寒山子的詩說:

  欲識生死譬,且將冰水比。

  水結即成冰,冰消返成水。

  已死必應生,出生還復死。

  冰水不相傷,生死還雙美。

生與死組成了一個生滅不已的動態過程,生命日夜匯流向死亡的海洋,死亡的海洋是孕育新的生命的搖籃。

僧問子儀:「我師死後歸於何處?」

子儀說:「子今欲識吾歸處,東西南北柳成絲。」

僧問全(付+心):「你死後去哪裡?」

全(付+心)說:「長江無間斷,聚沫任風飄。」

僧又問:「還受祭祀嗎?」

全(付+心)說:「當然可以。」

「那麼怎樣祭祀呢?」

「漁歌舉棹,穀裡聞聲。」

僧問崇慧:「請問你死後何處去?」

崇慧說:「潛岳峰高長積翠,舒江明月色光輝。」

法明上座臨終前大呼說:「我要走了,聽我一偈。」眾聞奔視,法明便說:「平生醉裡顛蹶,醉裡卻有分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死亡,意味著與天地宇宙的更高形式的合一。絲絲楊柳,娟娟明月,潺潺流水,習習清風,無不是死亡之法性的顯現。個體以死亡的形式實現了與天地同化的進程,新的不朽生命由此而產生。

死亡在終點站臺上迎接每一位旅人。一個禪者,只要他愛今生,也會一樣地愛死亡。

他總是能夠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當生命的燭光搖搖欲熄時,一種與萬物合一的快感就會暖遍我們的全身。於是——

遊子回到了家中,新郎擁住了新娘。

「讓我全部的生命,

啟程回它永久的家鄉。」

永嘉玄覺初攻天台哲學,後來讀《維摩經》時,發現自己的自性。在友人的勸說下,便到慧能處印證所學。初見慧能時,他繞著慧能走了三圈,振了振手中的錫杖,然後直直地立在慧能面前。
  
  慧能說:「和尚應該具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你是從哪裡來的,居然如此傲慢無禮?」
  
  玄覺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顧不得那麼多了。」
  
  慧能說:「你既然擔心生死無常,何不體認無生——不生不滅的大道,去除煩惱呢?」
  
  玄覺說:「大道本是無生無滅的,萬物也本是無遲速可言的。」
  
  慧能高興地說:「確實如此,確實如此。」
  
  永嘉玄覺就按照和尚應有的威儀向慧能禮拜,然後立即告辭。
  
  慧能便說:「為什麼這樣匆忙呢?」
  
  玄覺答道:「我根本就未曾動過,哪裡談得上匆忙呢?」
  
  慧能心想,這和尚夠伶俐的,就又說:「誰知道你未曾動過?」
  
  玄覺說:「這是你自己產生的分別觀念啊。」
  
  慧能便說:「你很能體會無生的意思了。」
  
  玄覺說:「既然是無生,哪裡還有意思可言呢?」
  
  慧能反問:「如果無意,誰還能分別它呢?」
  
  玄覺回答道:「分別本身也是沒有意思的。」
  
  於是慧能深加讚許道:「你說得太好了!」
  
  玄覺便留在寺中住了一宿,時人稱他為「一宿覺」。
  
  天台宗本是研習佛理、講究名相的。當玄覺研讀《維摩經》時,他頓悟見性了,開始反對學問和哲學推理活動。因為只要你把握住你的內心,就沒有任何慾念、外物來誘惑、污染你,心靈空明澄澈,這就是見性。要是能使心不住於內,不住於外,也不住於中間,你就能自由自在,透透無礙,抖落種種束縛,從而和六祖並駕齊驅,相視而笑。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