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城關鎮石塔東路29號。
很少有人在意這個地址。
這是柏林禪寺的確切地址。
地址是使人停下來的地方,這一點可以從“址”裏面藏有一個“止”字得到確認。的確,柏林禪寺是個讓人停下來的地方。人們的生活太匆忙了,匆忙地上班,匆忙地談判,匆忙地吃飯,匆忙地開會,匆忙地回家,匆忙地打開電視,匆忙地趕火車、趕飛機、……,一切都在匆忙中。
如果有緣,經過趙縣石塔東路29號時,世俗生活與宗教生活的巨大反差,再匆忙的人也會暫一駐足。然後,匆忙地離開它,趕往某個他要到達的地址。
這條路上有一座石塔,故名石塔路。
石塔,本名是陀羅尼經幢,因遠看像一座石塔,被誤讀了千年。
趙州陀羅尼經幢通體由石料建成,分為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主體幢身上,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經文、佛像等。此幢,共7級,高米,呈八棱錐形,因幢身刻有陀羅尼經文而得名。始建於北宋景佑5年(1088年),被譽為“華夏第一經幢”,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石刻經幢。新中國成立後,它榮登國家第一批公布的一級保護文物名錄。
古人發現,紙與絹用於書寫不易保存。因此,他們把大量的佛教經文、咒語等鐫刻在石頭上。相對於紙與絹,畢竟刻在石頭上的經咒保留的會更長久一些。今天,蔚為大觀的泰山經石峪、北京房山雲居石經,和趙縣的陀羅尼經幢一樣,都體現了古人的信仰之力。那些不知姓名的匠人,艱辛地揮動鑿錘,嘗試著讓佛教存在得更久遠。
石塔東路29號,柏林禪寺的確切地址,命名這個地址時,是以陀羅尼經幢為中心。在唐宋時,這座陀羅尼經幢,是開元寺寺內建築的一部分;今天的柏林禪寺,不過是開元寺中的一個以供奉觀音菩薩為主的院落。
舊時的開元寺,規模如何宏大!
匆忙的人走進柏林禪寺時,會對眼前的一切感到陌生與迷茫。不管他生活在都市、城鎮,還是鄉村。突如其來的清淨、殿堂、香味、佛像、僧侶、古柏、經誦,會一下子弄亂他的頭腦,讓他對身體後面的世俗生活產生懷疑。在這裏,他在匆忙中追趕的目標,已經模糊不清、不知所之。此刻,只有柏林禪寺是明確的,像水流中一座可以依靠的孤島。
柏林禪寺不會允許遊客長久逗留,盡管沒有法律對此作出規定,這已成為常識的一部分。除非僧人,或者准備在這裏體驗禪宗生活的在家信眾。
當然,有些匆忙的人也不願意在這裏耽擱時間。柏林禪寺是他們記憶裏的盲點、命運中的秘密。
柏林禪寺是一個人通往精神家園的公共接口,它連接著許多相互交織的路線、捉摸不定的事件和隨時變換的機遇。對此,“石塔東路29號”這幾個簡單的字,並沒有做出更多的交待。
1995年春天,對於柏林禪寺,我只記得“石塔東路29號”這個簡單的地址。那是我即將抵達和暫時安身的地方。湍急的人流中,它讓我踏實,仿佛一個寫好的結局,拒絕著塗抹。除了那個地址,我什么都不在意,包括趙州的樣貌,以及身邊交替出現的臉。
十年前,一個星光黯淡的清晨,我在悠揚的晨鍾中醒來,第一次參加柏林禪寺的早課。
每天早上五時,僧眾集中到大殿裏念經,稱為早課。
大殿裏,東西兩廂,站滿了僧人。他們噤聲,肅立。人都到齊。所有的喧嘩,外面的和內心的,都停息下來。晨曦透過門窗閃閃發亮。大磬響了。“南——無——”,維那師(早晚課時領誦經卷的僧人)舉腔。
這一聲如同天籟,破空而來,是期待已久的呼喚!
那樣沉著、清靜,沒有一絲塵俗的煙火氣息。
1995年底,當我離開的時候,在柏林禪寺生活的點點滴滴,已經深深印入我的記憶。“石塔東路29號”這個地址,反而被忽略。
走出山門,我向背後望了一眼。
高大的山門,青翠的柏樹,讀經寫作的日子,伴隨著夏日遠去。站在清潔無塵的寺門前的小廣場,和送行的朋友合什道別。
世俗的喧囂與嘈雜,沸聲盈耳,使我在一瞬間快速回顧了在柏林禪寺的日子。像在黑暗中看的一場電影,除了屏幕上閃現著的光影外,周圍都是黑暗。
離開柏林禪寺的我,開始重新面對山門外的生活。那些老謀深算的街道和喜怒無常的命運,經常把人搞得手足無措。
2005年五一期間,我和幾位朋友到柏林禪寺小住。偶然發現,柏林禪寺的門牌號已經調整為“石塔路23號”。
我問寺院裏的僧人,什么時候改的?他們都搖頭,表示不知道。
石塔東路29號也好,石塔路23號也好,指的是同一個地方。就像玫瑰即使不叫“玫瑰”,它也依然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