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不移一步到西方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何況一切眾生都在輪回當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自己做不了主。內心裏面的汙垢、髒思想、壞念頭多得不得了,好像台北晚上的垃圾車,播放著“少女的祈禱”美妙悅耳的音樂,裏面則裝一大堆贓東西。我們若未曾清淨過,沒有得到清淨境界,沒有達到佛的境界,怎么能夠懂得佛的道理呢?

  經典回放

  錄自《圓覺經》

  【原文】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蠢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

  【譯文】善男子啊!應當知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切變化,都是塵垢和假相。只要永斷這些塵渣,便見十方清淨世界。善男子啊!好像透明的摩尼寶珠,原本沒有顏色,五色光照射在上面,它就顯現出五色來。那些愚癡者卻以為摩尼珠上確實有五色。善男子啊,我們眾生的自性絕對純淨,因為映照各自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才顯示不同個性。愚蠢者以為各人的自性本來如此,就像以為摩尼寶珠確有五色一樣。

  大師釋疑

  垢幻:垢,即塵垢,指生理變化;幻,即幻相,指心理變化。

  十方:指所有空間。除我們通常所說的“八方”外,還包括天上、地下的立體空間。

  圓覺淨性:指眾生與生俱來的佛性。

  學佛一得:生命需要一場清潔心靈的大火

  傳說,鳳凰500年在火中涅槃一次,她集梧桐枝自焚,在烈火中獲得新生,其羽更豐,其音更清,其神更髓。這個神話故事頗有佛法的意境。

  人生其實也需要一場這樣的思想之火,燒毀了過去的殘渣,獲得一個全新的自我。

  就像過日子必然留下垃圾一樣,我們的頭腦裏也必然留下思想殘渣。因為我們每天不停地思考,產生一個又一個想法,這些想法極少有用,有的還是帶毒的想法。當一天過去,這些想法卻不會隨之消失,仍殘留在記憶裏,殘留在潛意識中,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言行。於是,我們漸漸失去了單純,變得複雜、虛偽、勢利和老於世故;我們漸漸失去了笑聲,變得憂鬱、焦慮、膽怯和心事重重。

  這些思想殘渣是什么呢?是對人、對事物、對社會錯誤理解而產生的偏見、謬見、邪見,是過去失敗經曆留下來的心理陰影,是過去成功經曆留下來心理折射,是對他人的無端嫉恨,是對未來的不合理期盼……所有這些,都會使我們的心靈受到汙染。如果我們能燃起一堆思想之火,像燒毀殘枝碎葉一樣燒毀思想殘渣,就能獲得一片清淨之地。

  但是,這堆火只能由自己引燃。用佛家的說法,需要各人自度,否則無人可度。佛祖所講的佛法,只能讓大家意識自己的思想中已經填滿垃圾,只能讓大家意識到自己需要一場清潔靈魂的大火。但佛法本身並不能點燃這場大火。

  如何燃起一場思想之火呢?必須在靈魂中引起深刻的覺醒或懺悔,這種強大的心理能量足以過去種種無益的積存化為一縷輕煙。這很難,又很容易,關鍵在一念之禪悟。但人是執迷的,總是放不下那些自以為是的念頭,放不下過去的遺憾、苦惱、仇恨等等無益情緒。例如,評劇演員常香玉在“文革”期間有過一些恩恩怨怨,不久前她去世了,記者問她過去的同事對她的看法,讓人吃驚的是,那位已經七十多歲的同事的回答是:我不能原諒她。在外人看來,他們的所謂恩怨不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竟至於到死都不能原諒。

  我們難以悟道的原因,不是拋不下思想垃圾,而是把思想垃圾當成寶貝收藏,舍不得拋棄。那么,即使佛祖親自來說法,也無法使我們得到超度。除非有某些特殊的事件發生,使我們不得不拋棄,才能從中發現一心清淨的價值。

  1914年12月,大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的實驗室燃起一場大火。實驗室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按理說不易發生火災,所以事前只投了23.8萬美元的保險,但這場事故卻造成了200萬美元的損失。那個晚上,愛迪生半生積累的財富及研究資料幾乎都在大火中化為灰燼。

  大火燃得最旺的時候,愛迪生的兒子查裏斯在濃煙和廢墟中找到了父親。愛迪生靜靜地看著火勢,沒有一點傷心的感覺。當他看到兒子時,大聲說:“查裏斯,你母親哪兒去了?去,快去把她找來,她這輩子恐怕再也見不到這樣壯觀的場面了!”

  第二天早上,愛迪生看著眼前的廢墟,說道:“災難自有災難的價值,我們以前所有的謬誤和過失都給大火燒得—幹二淨了。我們應該感謝上帝,這下我們又可以從頭再來了!”

  火災過去三個星期後,愛迪生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留聲機。

  愛迪生所說的謬誤和過失是什么呢?有以下三種東西:

  一是研究的迷途。每進行一項發明,都會經曆若幹次失敗,這是正常現象。但有時候只是在鑽牛角尖,鑽在裏面出不來,也不想出來。把以前的研究資料失去了,沒有辦法繼續,心裏可能反而透亮了。

  古時候,中國學術界有“皓首窮一經”的說法。抓住某部經典,逐字逐句地考證探索,越研究未知的東西的越多,直到白發滿頭,還無有盡期,只能帶著遺憾死去。這顯然鑽到牛角尖裏去了。如果不幸遭遇一點意外,生活發生困難,不得不丟下書本去種田,反而是一種解脫。

  二是習慣的屏障。過去的成功經驗會讓我們認為某些想法一定是正確的,某些方法一定是最實用的,這樣就容易形成慣性思維,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愛迪生是大發明家,受到大家推崇,這無疑會使他對自己以及自己過去的研究方法充滿自信。當他的實驗室燒毀了,工作環境發生了變化,工作節奏打亂了,運用過去的研究方法的條件也改變了,使他不得不按新的方法做事,創新的靈感反而綿綿而生。

  三是精神的惰性。奮鬥激情往往來自內心的渴望,愛迪生年輕時,家境貧寒,生活困難,不得不努力工作。當他功成名就後,再也沒有任何經濟問題困擾他,無須努力表現就會引人注目,雖然他仍是勤奮的,激情卻自然消退。一場大火使他陷入經濟危機,反而就像一支強心針一樣使他精神煥發。

  以此觀之,這場火災使愛迪生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幫助他燒掉了陳舊的日子,他能夠以全新的心態、全新的生活走向未來,愛迪生仍然感謝這場火災,而不至於在安逸的生活中老朽,這或許真的是一種幸運呢!

  宋朝紫陽真人說,“不移一步到西方”,心靈的徹悟,靠的不是外求,只要化盡過去的一切的累贅,佛性之光便顯現了。當然,我們在生活中不會歡迎意外的變故,不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更新自己。但是,只要靜心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過去的生活已經在我們的心理上形成了很大的重負,身心感受到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何不試著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拋棄一些可有可無的是非恩怨呢?何不嘗試挑戰過去一成不變的觀念,接納新的思想呢?何不嘗試透過身心之虛幻,觀照真如不動之空性,以求得心靈的涅槃呢?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一枝一葉皆可悟道 第2頁:目錄
第3頁:聽大師說儒 第4頁:學做大人
第5頁:給自己量身定位 第6頁:單純就是天才
第7頁:勿自欺欺人 第8頁:人身難得要珍惜
第9頁:修身齊家的五大障礙 第10頁:從齊家開始修煉影響力
第11頁:順從民意,引導人心 第12頁:多行善事即是真學問
第13頁:決定成敗的第一大要點 第14頁:忠誠勝於能力
第15頁:以財發身,勿以身發財 第16頁:透過“義”字見大利
第17頁:領導的威儀與威德 第18頁:什么是婦人之仁
第19頁:政治經濟不分家 第20頁:小勇大勇都重要
第21頁:慎防樂極生悲 第22頁:愛財好色並非壞事
第23頁:如何避免小人之禍 第24頁:忠誠的前提
第25頁:佛法只是一顆真心 第26頁:“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27頁:佛是無事的凡人 第28頁:學佛的第一步
第29頁: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第30頁:如何才能開悟
第31頁:不移一步到西方 第32頁: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第33頁:信為道源功德母 第34頁:愛是煩惱,還是要愛
第35頁:學道的二種障礙 第36頁: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第37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第38頁:如何快速成佛
第39頁:吃飯穿衣也是修行 第40頁: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41頁:我眼本明,因師故瞎 第42頁:學佛當從敬佛始
第43頁:佛的般若智慧 第44頁:生命的沉潛與騰飛
第45頁:心量決定能量 第46頁:莫學小鳥笑大鵬
第47頁:莊子推崇的境界 第48頁:大而無當不如小而有用
第49頁:低調做人的哲學 第50頁:得意之時當思退步
第51頁:功成而不居 第52頁:無事莫找事
第53頁:鮮靈活潑即是道 第54頁:做官莫作怪
第55頁:專用聰明,大事不成 第56頁:一身榮辱自心知
第57頁:留一點閑心,看花開花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許賢文 发表于 2012-8-26 0:05:36
佛.道. 儒.歸根佛經.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