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領導的威儀與威德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產品有一定品質,出廠前要用科學方法,精密儀器鑒定,超過標准規定的是優良品質,不及的就是不良品質,必須淘汰。人也有各人的品質。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的器度,有優良的品質。而看人的器度好壞,也如同鑒定東西品質好壞,從外形上即可看出一樣,從人的言談舉止之間,即可看出此人之氣質如何。

  經典回放

  選自《孟子》

  【原文】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譯文】孟子去見梁襄王,出來後,向別人議論說:“他看上去不像一個國君,跟他接近,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地方。突然問我:‘天下究竟要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說:‘政令統一才能安定。’他又問:‘誰能讓政令統一?’我回答說:‘不喜歡殺人的君王才能使政令統一。’”

  大師釋疑

  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語人:告訴別人。

  不見所畏焉:看不見值得尊敬的地方在哪裏。“畏”即敬畏。

  卒然:突然。卒同“猝”。

  學儒一得:外貌與器識的評鑒

  本節選錄的文字中,孟子跟梁襄王講的安定天下的道理並不出奇,他對梁襄王的評價卻很意思: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望之”,這是看外表,孟子到底是在議論梁襄王的相貌還是舉止呢?可能兩方面都包括。當領導的人要有威儀,讓人一看上去就像個領導,就像俗話說的要有“官相”。構成官相的有四個要素:

  一是相貌。古人論帝王的相貌,往往用“天日之姿,龍鳳之表”八個字來形容。由於古代沒有照相技術,這到底是怎樣一個相貌,我們也看不到。由“天日之姿”四個字,可以想象一定是神采奕奕,充滿自信,像太陽一樣讓人眼睛一亮。由“龍鳳之表”四個字,可以想象相貌一定有特色,跟普通人有些不一樣。

  雖然相貌不是構成“官相”的惟一要素,但如果相貌不好,要建立威儀難度就大多了。南懷瑾大師說:“野史的資料,記載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有一次拿起元朝後代皇帝的畫像來看,他說:‘左看右看,只像是個牛醫,哪裏像個君臨天下的帝王相。’牛醫就是獸醫的意思。清代最後一個皇帝宣統,有許多人是見過的,他的照片,大家差不多都看過,雖然清秀,但卻帶著點‘我見猶憐’的味道,的確也是‘望之不似人君’的一種典型。”

  二是舉止。人們常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這並不是一件小事,包含了日常的修煉之功。比方說,我們都知道需要“站如松,坐如鍾”,以為這是很簡單的事。不信你試試看,也許不到半小時,就站不住坐不穩了。假如我們看見一個和尚,即使沒看見他的光頭,只要看見他盤腿坐在那裏,一個多小時紋絲不動,就會相信這是一個真和尚。同樣的道理,看見一個領導,只要看見他筆挺挺地坐在那裏,毫無倦態,就覺得領導畢竟是領導,不一樣就是不一樣。一個領導即使只是坐在那裏,什么也沒說,對部下也有很強的暗示作用。你看見他毫不松懈的樣子,自己也就不敢馬虎了。

  其他一些舉止也很重要,能透露出自己內心的重要信息。對這個問題,南大師講了這樣一則笑話:“清朝末年,國庫空虛,於是鬻官賣爵,設立捐班,定下價格,捐多少錢,便可做多大的官,以資斂取。當時有一個發了橫財的船夫,捐了一大筆錢,得了一個七品頂戴,也在禮部學了禮,大概用苦功學了一段時間,在場面上也能擺出一副官架子來了。可是有一次,和一些同一階層的官員們在一起吃飯,這位捐班出身的大人,在拿起筷子來夾菜之間,仍不改他在船上吃飯時的習慣,右手拿的筷子往左掌心一戳,把兩根筷子,弄得齊平。他的這個小動作,被同席的人看見了,一猜就知道他是捐班出身,而且以前可能是作船夫的。這還是小事。飯後大家坐下來喝茶聊天,其中有一位進士出身的清廉縣知事,穿的一雙靴子破了,但他仍毫無愧色地伸在前面擺開了八字腳。這位捐班的船夫看見了,於是說,某大人!你的靴子破了。這位縣知事聽了不但沒有難為情,反而舉起腳來說:‘我這靴子的面子雖然破了,可是底子好得很。’這是一句雙關語,意思是說:我這縣官的底子,是憑學問考來的,不像你老哥這個官兒是用鈔票買來的,所以羞紅了臉垂下頭去的,反而是這位笑別人破靴子的船夫。”

  人的舉止都是多年習慣的自然表達。像這位船夫大人在手心裏齊齊筷子,就透露出了他過去的職業。所以說,想當官、當老板的朋友最好平時多在舉止方面進行訓練,免得將來心想事成時,一不小心就露餡,讓人家覺得“望之不似人君”。

  三是著裝。一般來說,當了領導,不擔心沒有好衣服穿。但衣服好,不等於形象好。有些人衣著華麗,可是越看越不像那么回事,好像這件衣服是他偷來的一樣。要反衣服穿出領導味來,並不那么簡單,據說美國總統競選,都要請專家為自己精心設計形象,搭配衣著、領帶,設計發型、整飾面容,為的是給選民留下精神煥發、可以信賴的強烈印象。由此可見美國人也跟我們中國人一樣重視“官相”。

  四是聲音。聲音雖然看不見,但一個人只要一開口,差不多就能透露他的底細。領導說話,要講權威感、信賴感。這也需要修煉。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本來的又細又尖,為了參加競選時給選民們留下值得信任的印象,她向“形象專家”請教,終於訓練出一種雄渾有力的聲音。後來,當她在國會“舌戰群儒”時,她的聲音也是她獲勝的武器之一。大部分都不會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需要訓練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聲音。

  孟子所說的“就之而不見所畏焉”,這是觀人品、觀器識。當領導的人,不僅要有“威儀”,也需要“威德”,能震得住人。這並不是要用氣勢洶洶的神態來嚇唬對方,或者用粗魯無禮的舉動來折辱對方。而是要用一種潤物無聲的德行和修養感動對方,讓他為之折服。

  威德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見識。領導最大的才能是遠見卓識,缺了這一條,別人就不服氣,有這一條,別人就心悅誠服。比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讀書並不多,但他悟性高,見識異於常人。張良潛心研究過《太公兵法》,他跟別人講兵法時,別人就像聽天書一樣,不知道他在說什么。他跟劉邦講兵法,劉邦卻一聽就懂,一用就靈。張良不得不驚歎:“沛公殆天授!”(《史記·高祖本紀》)張良是貴族子弟,劉邦是農家子;張良少年成名,劉邦四十多歲時還默默無名。如果劉邦沒有遠見卓識,張良是很難對他心服並忠心追隨的。

  二是禮儀。當領導的人,待人接物一定要依禮儀,一方面讓對方感覺舒服,一方面把氣氛搞得莊重嚴肅。劉邦出身平民,對禮儀的事不太懂,他那幫哥們也大多是販夫走卒之徒,更不懂這一套。所以他早期“鬧革命”時,留下了很多不講禮儀的事例。後來他當了皇帝,他手下那班將領還是老習慣,喝酒爭功,拔劍擊柱,搞得烏煙瘴氣。劉邦覺得這不像話,請儒士叔孫通制訂禮儀,從此文臣武將上朝,都規規矩矩,跪拜如儀,氣氛就出來了。

  領導如果不講禮儀,等於自降身價,別人就可能看不到你值得尊敬的地方在哪裏。

  三是謙遜。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欲上人,必以言下之。”你想站在別人上面,當別人的領導,那么說話就要謙遜,態度就要客氣,絕不能擺出高高在上的樣子。

  周公的兒子伯禽被封為魯國國君。伯禽辭行時,周公告誡他說:“你可不要依仗魯國瞧不起賢士呀!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當今成王的叔父,又是天子的宰相,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低呀。然而,為了接待賢士,我曾洗一次頭三次握著頭發跑出去迎接,吃一頓飯三次把飯吐出來跑出去恭迎,就是這樣,我還怕怠慢天下的士人。我聽說:‘品德高尚又保持恭敬的人,能獲榮耀;土地廣大富庶又能保持節儉的人,能獲平安;地位尊榮又保持謙卑的人,能夠顯貴;人多兵強又保持敬畏的人,能打勝仗;聰明能幹又保持愚笨的人,能夠獲利;博學多才又保持幾分淺薄的人,能夠益智。這六條,都是謙遜之德。即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如果不謙虛,也會失去天下,身遭滅亡,夏桀、商紂就是最好的例子。天子都會因為不謙遜而致敗,其他的人怎么能不謹慎嗎?所以《易經》說:‘有一種方法,大足以守住天下,中足以守住國家,小足以守住自身。’說的就是謙遜啊!天道總是毀損自滿的人而補益自謙的人;地道總是擾亂自滿的人而順應自謙的人;鬼神總是禍害自滿的人而降福自謙的人,人們總是厭惡自滿的人而喜歡自謙的人。《易經》說:‘保持謙遜,萬事亨通,君子善終,大吉!'你好自為之吧,千萬不要瞧不起賢士啊!”

  當領導的人為什么必須謙遜呢?因為領導的地位全靠下屬抬起來。如果在下屬面前驕氣逼人,下屬一走開,你就從上面掉下來了,地位也沒有了。

  以上“威儀”、“威德”兩個部分雖然是分開探討,但兩者是密不可分,它們構成了領導的整個形象。某個方面差一點,形象分就要降低一點,那么下屬的認同度也會隨之降低。

  南懷瑾大師講過一件關於領導形象的趣事:

  東晉宰相率兵入川時,看見了諸葛亮當年擺下的“八陣圖”。桓溫覺得諸葛亮不過如此,就問身邊一位在年輕時曾經跟隨過諸葛亮的老兵:“你是跟過諸葛丞相的,你看看我和諸葛公比較起來怎樣?”

  老兵連聲說:“差不多!差不多!威風差不多,可是……”頓了一下,他又歎了一口氣說:“我跟過諸葛丞相多年,可是諸葛丞相死後,這幾十年來,又看了許多人,就沒有一個比得上諸葛丞相的。”

  桓溫聽了,氣得臉都白了。

  桓溫平日很欣賞自己的雄姿、風度、氣質,認為和晉宣帝司馬懿和劉琨的氣質不相上下。司馬懿倒是沒當過皇帝,他這個帝位是他當上皇帝的孝順兒子封的。劉琨就是那個跟祖逖“聞雞起兵舞”的人,年輕時就有“雋朗”之譽,以雄豪著名,曾任刺史、司馬等職。桓溫征伐秦國回來時,買了一個年紀大的女仆人,查問之下,這個老仆婦以前就是劉琨的女仆,她一見到桓溫,就禁不住流下眼淚,說道:“您很像劉司馬。”

  桓溫一聽,高興得不得了,急忙正正帽子,拉拉衣領,然後問:“你再仔細看我,到底像劉司馬像到什么程度?”

  老仆婦一面仔細看他,一面說:“您的面貌很像,就是面皮薄了一點,不像他那么富泰;眼睛也很像,可惜小了一點,再大一點就好;嗯,胡須的樣子也很像,可惜您是紅胡子,不像他的那么烏亮;整個身材也差不多,可惜您不及他高;聲音也像,但您的聲音有點娘娘腔,不像那么雄健。”

  老仆婦品頭論足,說什么都像,又什么都差一點,把個桓溫氣得摘下帽子,脫了袍子,幹脆蒙頭大睡,好幾天都不快活。

  有志於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固然要在修煉才能方面下功夫,在形象訓練方面,也馬虎不得。形象不好,成功的難度固然會增大。即使獲得成功了,在別人眼裏,卻“望之不似人君”,對你毫無敬意,豈不是很無聊嗎?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一枝一葉皆可悟道 第2頁:目錄
第3頁:聽大師說儒 第4頁:學做大人
第5頁:給自己量身定位 第6頁:單純就是天才
第7頁:勿自欺欺人 第8頁:人身難得要珍惜
第9頁:修身齊家的五大障礙 第10頁:從齊家開始修煉影響力
第11頁:順從民意,引導人心 第12頁:多行善事即是真學問
第13頁:決定成敗的第一大要點 第14頁:忠誠勝於能力
第15頁:以財發身,勿以身發財 第16頁:透過“義”字見大利
第17頁:領導的威儀與威德 第18頁:什么是婦人之仁
第19頁:政治經濟不分家 第20頁:小勇大勇都重要
第21頁:慎防樂極生悲 第22頁:愛財好色並非壞事
第23頁:如何避免小人之禍 第24頁:忠誠的前提
第25頁:佛法只是一顆真心 第26頁:“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27頁:佛是無事的凡人 第28頁:學佛的第一步
第29頁: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第30頁:如何才能開悟
第31頁:不移一步到西方 第32頁: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第33頁:信為道源功德母 第34頁:愛是煩惱,還是要愛
第35頁:學道的二種障礙 第36頁: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第37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第38頁:如何快速成佛
第39頁:吃飯穿衣也是修行 第40頁: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41頁:我眼本明,因師故瞎 第42頁:學佛當從敬佛始
第43頁:佛的般若智慧 第44頁:生命的沉潛與騰飛
第45頁:心量決定能量 第46頁:莫學小鳥笑大鵬
第47頁:莊子推崇的境界 第48頁:大而無當不如小而有用
第49頁:低調做人的哲學 第50頁:得意之時當思退步
第51頁:功成而不居 第52頁:無事莫找事
第53頁:鮮靈活潑即是道 第54頁:做官莫作怪
第55頁:專用聰明,大事不成 第56頁:一身榮辱自心知
第57頁:留一點閑心,看花開花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許賢文 发表于 2012-8-26 0:05:36
佛.道. 儒.歸根佛經.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