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透過“義”字見大利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過去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讀《孟子》,往往覺得很枯燥乏味,只是為了傳統的要求,作教條式的信仰,填鴨式的記誦,或多或少,總存著不是絕對信服的心理。如果把學力加上年齡,再加上對世事的經曆和觀察,慢慢到了年事老大,才會覺得孔孟之學在人道的立場上,的確是有它聖之為聖的道理。

  經典回放

  選自《孟子》

  【原文】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厭。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譯文】在萬乘之國中,弑殺國君的,必定是手下擁有千乘武裝的重臣;在千乘之國中,弑殺國君的,必定是手下擁有百乘武裝的重臣。至於萬乘之國吞並千乘之國,千乘之國兼並百乘之邦,這樣的事太多了。原因何在?都是因為把義放在後面,把利放在前面,不奪取別人所有,就不能滿足。(如果推行仁義,就沒有這種事了。)沒有懂仁愛卻遺棄親人的事,沒有講道義卻背叛國君的事。

  大師釋疑

  萬取千焉:萬乘大國奪取千乘小國,意為以大侵小。

  不奪不厭:“厭”即滿足。意為不奪他人之利就不能滿足。

  遺其親:“親”指父母,也可理解為親人。本句可理解為不孝敬父母。

  學儒一得:拋棄“有錢還怕請不到人”的心理

  本節引用的孟子這段文字,是他去見梁惠王說的。他的話講得很有道理,可惜就像在講廢話。為什么說他的話講得有理呢?因為他提出的觀點,即使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仍然具有實用價值。孟子主張先義後利,拿到今天,就是要先定下遊戲規則,然後在一定規則之下追求利益。西方國家制訂“反壟斷法”、“反傾銷法”,雖然是他們自己想出的理論,跟孟子的理論是相通的,也是強調先義後利,避免弱肉強食的事搞得太過火,避免“不道德產品”擾亂市場。

  孟子主張先孝後仁,拿到今天同樣實用。你如果真有好心,先用到父母身上。父母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恩人,你在他身上都不肯用,說明根本沒安好心,只是趨利之徒而已。所以用“孝”字檢驗一個人的品德,是再准確不過的了。日本財閥之一、西武集團的董事長堤義明精通荀子的“王道”,所以他的公司文化可以說是“儒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招聘員工時,常會問人家,“給母親洗過腳沒有”?沒有?先回去給母親洗回腳,然後再來跟我談感受。有個大學生回去給母親洗腳,當他握著母親瘦骨嶙峋的腳時,不由得淚水簌然而下。在他印象中,母親一直是那么健康、強壯,用自己的愛翼庇著他。沒想到她已是這樣衰弱了!這位大學生暗下決心:“為了母親,我一定要好好工作!”於是,孝與仁在他身上統一了。因為他的努力工作,不僅能讓母親和自己受益,也能創造社會價值,其他人也能享受到。

  孟子主張先義後忠,也是千古不變的道理。一個人對朋友都不忠實、不友愛,他怎么可能對自己的老板忠誠和友愛呢?既無忠誠和友愛,那就是因利相合。一旦背叛顯得更有利時,他就可能毫不猶豫地背叛。

  既然孟子的話都講得有理,為什么說他就像在講廢話呢?跟無用之人講有用的話,等於講廢話。南懷瑾大師在講解這段文字,特意介紹了梁惠王的經曆:

  梁惠王是魏文侯的孫子。魏文侯是曆史上一個有作為的君主,他的兒子魏武侯也很能幹,曾和趙、韓聯手,滅掉了晉國的智伯,三分其地。在當時,王、侯的爵位都是周天子分封的,代代相傳,僭越不得。梁惠王的父、祖都是侯爵,他這個王位是誰封的呢?是他自己封的。他覺得稱王比較有面子,就自封為王。起初叫做魏惠王,後來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改稱梁惠王。從這件事,可以想象這是個不講規矩的人,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先利後義的那種人。

  梁惠王也想繼承先輩的光榮傳統,做出一番事業。他重用名將孫臏,發展武力,曾先後打敗韓、趙、宋等國。但他打的幾個仗,都沒什么道理,不像他的父親、祖父那樣師出有名。比如魏武侯攻滅智伯,是因為智伯無理索要魏國的土地。後來,孫臏統率的大軍被孫臏用計消滅,魏國的國力就衰退了。

  梁惠王重武輕文,曾有一次,他去探視病重的大臣公叔痤。公叔痤乘機向他推薦門客公孫鞅,即商鞅,並說:“此人是一個奇才,希望您重用他,絕對信任他,接受他的意見。”梁惠王聽了,悶聲不響。事後,他對身邊的近臣說:“公叔痤大概病糊塗了吧,他居然叫我把國家大事交給那個從衛國來的小子公孫鞅。”他非但不肯重用商鞅,甚至沒有召見過一次。從這件事,可以想象他是一個多么自負又聽不進他人意見的人。

  後來商鞅投奔到秦國,受到重用後,實行了著名的“商鞅變法”。商鞅還說動了秦孝公,出兵打魏國,使魏國被迫割讓河西之地求和,逼得梁惠王不得不遷都大梁以躲避秦國的鋒芒。

  孟子見梁惠王,正是梁惠王事業最失敗、心情最苦悶的時候。他倒也想重金招攬人才,重振國威,但他驕傲自負的老脾氣還是沒變。所以他見到孟子的第一句話就是: “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意思是:老頭!你不遠千裏而來,有什么能為我的國家帶來利益的好主意嗎?

  人家不遠千裏而來,他連一句客氣的稱呼都沒有,“叟”!這個字所透露的心理,跟現代某此老板“有錢還怕請不到人”的心理一模一樣。哪怕公司舉步維艱,都快倒閉了,還是覺得老板就是老板,應該由人才來求他,而不是他去求人才。這樣能得到什么人才呢?

  好在孟子修養高,一心只想推行“王道”,對自身遭遇並不放在心上。所以他還是跟梁惠王講了“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這段道理。可惜再好的道理,講給一個梁惠王這樣的人聽,就如一句俗語:“鴨子背上潑一勺水。”所以說他講的是廢話。

  孟子所講的先義後利理念,多為後世所誤解。孟子認為義和利都是重要的,就像忠和孝都重要一樣,只是有主有從,有先有後。後世的腐儒卻理解為只重義而不重利,並進而引發了公與私的爭論。如南懷瑾大師所言:“漢唐以來,儒家的義利之辨,大多混淆了私與無私之別,兩者分不開來。所以談義利之辨時,往往在邏輯上就會夾纏不清,而使我們現在的一些人仍然弄不清楚,乃至於產生‘儒家思想沒有什么了不起’的錯覺。因為後世受此影響,每談義利之辨,就成了談有私與無私之辨。遂進一步牽涉到中國文化思想的中心,乃至牽涉到人類文化的中心,尤其是政治行為的中心——公與私之辨的問題。”

  但孟子的義與利,談的並不是公與私的問題,而是“大利”和“小利”的問題,如果只講利不講義,即使得了利,也會失去,這只是小利甚至無利。如果先義後利,就能可持續發展。這是大利。縱觀世界級大企業家,哪個不是先義後利而發展起來的呢?

  我們往往把“義”字想象得很神秘,孟子的解釋是:義者,宜也,也就是辦事合乎道理,合乎方法。好比辦一家公司,首先要制訂完善的規章制度,要確定每個人職掌,總之要先把內部的管理搞好,然後才談到上到市場上去競爭求利。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抓住機會到市場上撈一把,因為內部競爭力不行,以後就難以為繼。日本企業家坪內壽夫有一個理念:不做太賺錢的生意。因為太容易賺來的錢很容易使經營者喪失警惕,從而忽略內部管理的漏洞。先從內部提升競爭力著手以求利,就是先義後利。

  另外,還要合理分配利益,使員工、客戶、合作者等各方面都得到合理利益。俗話說:“分贓不勻,打死人!”如果利益分配不合理,內外部就紛爭不斷,大家只顧爭利,就沒有心情去求利了。所以,“華人首富”李嘉誠說:“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他又說: “如果一單生意只有自己賺,而對方一點不賺,這樣的生意絕對不能幹。”台灣企業家林東岩也說:“只有雙方滿意才是一筆成功的生意。如果只有我賺,別人虧,那就是不平等交易,就是一筆不成功的生意。” 美國企業家、IBM公司創始人托馬斯·沃森則說:“一筆好的生意應該使買賣雙方都受益。”美國企業家埃拉斯英·王則說:“在靠服務賺錢還是為賺錢才提供服務的問題上,我們選擇前者。首先提供周到的服務,把事情辦好,其餘的自然會來。”所有這些講的都是先義後利。

  再者,求利時除了考慮小圈子的利益外,也要考慮社會效益。受到社會歡迎的事往往能夠成功,受到社會反對的事最終都會失敗。誠如拿破侖·希爾所言:“任何不是建立在真理和正義之上的事,既不可能成功,也不可能賺錢。”

  以上觀之,孟子義利之辯,著眼點還是一個利字。可以認為,他講的並不是一個品德問題,而是一個智慧問題。如果一個人不能透過義字看到大利,缺少的也許不是品德,而是智慧。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一枝一葉皆可悟道 第2頁:目錄
第3頁:聽大師說儒 第4頁:學做大人
第5頁:給自己量身定位 第6頁:單純就是天才
第7頁:勿自欺欺人 第8頁:人身難得要珍惜
第9頁:修身齊家的五大障礙 第10頁:從齊家開始修煉影響力
第11頁:順從民意,引導人心 第12頁:多行善事即是真學問
第13頁:決定成敗的第一大要點 第14頁:忠誠勝於能力
第15頁:以財發身,勿以身發財 第16頁:透過“義”字見大利
第17頁:領導的威儀與威德 第18頁:什么是婦人之仁
第19頁:政治經濟不分家 第20頁:小勇大勇都重要
第21頁:慎防樂極生悲 第22頁:愛財好色並非壞事
第23頁:如何避免小人之禍 第24頁:忠誠的前提
第25頁:佛法只是一顆真心 第26頁:“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27頁:佛是無事的凡人 第28頁:學佛的第一步
第29頁: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第30頁:如何才能開悟
第31頁:不移一步到西方 第32頁: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第33頁:信為道源功德母 第34頁:愛是煩惱,還是要愛
第35頁:學道的二種障礙 第36頁: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第37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第38頁:如何快速成佛
第39頁:吃飯穿衣也是修行 第40頁: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41頁:我眼本明,因師故瞎 第42頁:學佛當從敬佛始
第43頁:佛的般若智慧 第44頁:生命的沉潛與騰飛
第45頁:心量決定能量 第46頁:莫學小鳥笑大鵬
第47頁:莊子推崇的境界 第48頁:大而無當不如小而有用
第49頁:低調做人的哲學 第50頁:得意之時當思退步
第51頁:功成而不居 第52頁:無事莫找事
第53頁:鮮靈活潑即是道 第54頁:做官莫作怪
第55頁:專用聰明,大事不成 第56頁:一身榮辱自心知
第57頁:留一點閑心,看花開花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許賢文 发表于 2012-8-26 0:05:36
佛.道. 儒.歸根佛經.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