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正見:佛陀的證悟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正見:佛陀的證悟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社會化的快樂定義

[日期:2011-04-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在悉達多尚未抵達菩提伽耶,或打算跋涉至摩揭陀國之前,他坐在另外一棵樹下達六年之久。長期以來,因為每日只吃幾粒米,只喝幾滴水,他變得消瘦憔悴。他不沐浴也不修剪指甲,成為其他共同苦修的尋道者之楷模。他嚴守戒律,不論當地的牧童如何用草搔他的耳朵,對著他的臉吹號角,都不為所動。但是,曆經多年極端的苦行,有一天他了解到:這不是正確的,這是一條極端的道路,這只是另一個如同宮女、孔雀園和珠飾湯匙一樣的陷阱。於是他決定從苦行的狀態中起身,前往附近的尼連河(即現今的帕爾古河)沐浴。他甚至接受了一位名叫蘇佳達的牧羊女所供養的鮮奶,此舉令他的同伴大感震驚。據說,這些同修認為他是一個不良的影響,與他共處會妨礙修行,因此離棄了悉達多。

  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這些苦行者因為悉達多違背了誓言而離棄他。人類一直努力試圖尋找快樂,不僅透過物質擁有,也透過宗教的途徑。世界曆史大部分是以宗教為中心。宗教以光明的道路和行為規范來號召大眾,諸如愛你的鄰人、修持布施和處世准則、靜坐禪修、齋戒和奉獻犧牲等等。然而,這些看似有益的原則,也可能變成極端而嚴苛的宗教教條,造成人們不必要的內疚和自卑。我們常常可見虔誠的信徒傲慢地鄙視其他宗教,完全沒有一絲包容,用自己的信仰把文化或種族滅絕予以合理化。這種具毀滅性的信仰案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人類不僅仰賴有組織的宗教,也仰賴世俗智慧——甚或政治口號——來獲得快樂,去除痛苦。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如果我必須在正義與和平之間做一個選擇,我選擇正義。”但究竟是誰的正義?我們應該遵循哪一個人對正義的詮釋?極端主義只不過是選擇一種正義,而排除所有其他的正義。

  舉另外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很能了解儒家的智慧吸引人之處,例如尊敬順從長輩,家醜國恥不外揚等等。這些原則或許是明智的,但是在許多情況下,這些規則卻造成了極端負面的結果,例如控制言論和鎮壓反對意見。舉例來說,執著於保留顏面和順從長輩的思想,導致了長久以來的欺騙和謊言,從對待鄰居到對待整個國家,都是如此。

  有了這樣的曆史背景,許多亞洲國家根深蒂固的偽善,就不令人感到驚訝了。時至今日,古老的封建制度幾乎沒有任何改變。法律和司法是設計來維護和平、創造和諧社會的,但是在許多情況下,司法體系反而對作奸犯科和富人有利,而貧困和無辜的人卻因為不公平的法律而受苦。

  我們人類在追求快樂、止息痛苦上,用盡了無數的方法和工具,遠超過用在任何其他嗜好和職業上的。因此我們擁有電梯、筆記本計算機、充電電池、電動洗碗機、自動彈出完美吐司的烤面包機、狗糞吸塵器、電動鼻毛修剪器、溫熱坐墊馬桶、奴佛卡因麻醉藥(Novocaine)、行動電話、威而剛、整鋪地毯……然而不可避免的,這些便捷也制造了等量的頭痛。

  各個國家在更大的尺度上追求快樂、止息痛苦,為了領土、石油、空間、金融市場和強權而征戰。他們發動先發制人的戰爭,來避免預期的痛苦。就個人層面而言,我們也一樣地接受預防性的醫療照護,服用維他命,找醫生注射疫苗及抽血檢查,以及全身計算機斷層掃描。我們不斷地尋找痛苦的征兆。而一旦找到,就馬上尋求療方。每一年,日新月異的科技、療法和自助書籍,都試圖為痛苦提供長久的解決方案,並且還想根除所有的問題。

  悉達多當時也是在試圖根除痛苦。但他不是夢想著諸如展開政治改革、移民到另一個星球或創造世界新經濟;他甚至沒有想到要創造一個宗教,或發展一套能帶來安詳與和諧的行為准則。他以開放的心靈來探索痛苦,透過勤奮不懈的沉思,悉達多發現,追本溯源,導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緒。事實上,情緒即是痛苦。無論如何,直接或間接的,一切情緒都生起於自私,也就是說,它們都與執著於自我有關。更進一步,他也發現,情緒雖然看似真實,但不是一個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它們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某個人或某個神強加在我們身上的詛咒或植入。當某些特定的因與緣聚合在一起的時候,情緒就會生起,例如當你突然認為某個人在批評你、忽視你,或者剝奪你的利益時。然後,相對應的情緒就會接著生起。在接受、陷入這些情緒的當下,我們就失去了覺知和清明。我們“被鼓動”了。因此悉達多發現了他的解決方法——覺知。如果你認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須培養覺知,留心你的情緒,並且學習如何避免被鼓動起來。

  如果你像悉達多一樣地檢視情緒,試圖找出它們的起源,你將會發現它們根植於誤解,因此根本上是錯誤的。基本上,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偏見,在每一種情緒之中,都存有分別心的成分。

  舉例來說,一個火把以某種速度旋轉,就會看起來像個火圈。孩童或甚至一些成年人在馬戲團裏見到這種景象,都會覺得有趣而迷人。孩子們不去區別手和火把上的火,他們認為所見的是真實的;視覺錯覺所形成的火圈讓他們興奮不已。同樣的,我們許多人過度關心自己身體的外觀和舒適。當我們看著身體的時候,不把它們當做各個分開的部分,如分子、基因、血管及血液來看待。我們把身體視為一個整體;更有甚者,我們還預設它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有機體,稱為身體。由於確信身體是真正存在的,我們先是希望擁有平坦的腹部、細致的雙手、壯碩的身形、黝黑英俊的面貌或曲線玲瓏的身材。接著,我們迷戀它,把錢投資在健身房會員卡、潤膚霜、纖體茶、南灘節食法(South

  Beach

  Diet)、瑜伽、仰臥起坐和熏衣草精油上面。

  如同被火圈所吸引、激動甚或驚嚇的孩童一般,我們對自己身體的外觀和健康狀態有著種種的情緒。當我們看到火圈時,成年人通常都知道那只是一個形象而已,不會被鼓動。理性告訴我們,火圈是由組合的部分所造成——一只轉動的手握著一個燃燒的火把。沒有同情心的大哥大姊們可能會傲慢地嘲笑這個小弟或小妹。但是身為成人的我們看得到火圈,因此能夠了解孩子們為何如此入神,特別如果是在夜間,加上舞者、迷幻音樂和其他動作伴隨表演的時候,更令人目眩神迷。甚至連我們成年人,即使知道這虛幻的本質,也可能會興奮起來。根據悉達多的觀點,這種了解就是慈悲的種子。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簡體中文版序
第3頁:胡因夢推薦序——生命的真諦 第4頁:自 序——又是一本介紹佛教的書
第5頁:造作與無常 第6頁:嬰兒搖鼓及其他分心物
第7頁:追尋真理可能像件壞事 第8頁:佛陀的發現
第9頁:“在目前是” 第10頁:然而我們仍然忽略它
第11頁:不穩定性 第12頁:因與緣:蛋已煮熟,你無法改變它
第13頁:明了的利益 第14頁:情人眼裏出西施
第15頁:無常是好消息 第16頁:老沙彌的故事
第17頁:情緒和痛苦 第18頁:個人快樂的定義
第19頁:社會化的快樂定義 第20頁:無法計數的各種情緒
第21頁:直探根源:(不存在的)自我 第22頁:習氣:自我的盟友
第23頁:與自我作戰 第24頁: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