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縮小自我,放大心胸
一個心胸寬敞的人,不但生性樂觀開朗,容易滿足,容易獲得快樂,做事也容易成功。如何才能放大心胸呢?我有四點意見:
一、往好處看:世間上的好好壞壞沒有一定的標准,我的心好,看世間都是美好的;心不好,貪欲熾染看世間就不好。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的境界,可以隨我們的心識而轉變。宋朝的蘇東坡和佛印禪師在一起打坐,佛印禪師問蘇東坡:“我坐的姿態像什么?”蘇東坡說:“你的坐相像一堆牛糞。”蘇東坡反問佛印禪師:“我的坐相如何?”佛印說:“你坐得像一尊佛。”蘇東坡很高興,以為贏了佛印禪師,但是蘇小妹告訴他:“禪師的心中是佛,看人都是佛;你心中是牛糞,看禪師的坐相就是牛糞。”所以,我們看世間人事,要有佛心,要有好心,要用善心去看世間。
二、往大處想:世界有多大,我們的心就有多大;我們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宇宙、法界都在我們的心中。有一個青年去爬山,在高山上海闊天空,他感覺世界真大。回到家裏,看到當教授的父母和鄰居吵架,只為了樹葉掉到別家的院子而吵架,他覺得世界如此廣闊,為什么還要為芝麻綠豆的小事爭執呢?人生常常往大處想,自然心胸開闊。
三、往細處察:佛陀說:世界上所有眾生若幹種心,如來皆悉知悉見。我們要學習佛陀,看人看事要從微細處用心觀察,才能做一個反應靈敏、能綜觀全局的人。
四、往深處解:凡事要深入思維,人際的種種關系,佛法的甚深微妙,都要深入了解,不要只求表面認識。
星雲法師《星雲法語》
學佛人眼光要遠,心量要大,不可貪求小利,不可固步自封。須知:不能大舍,即不能大得;不能大苦,即不能大樂。大覺世尊,是由大舍大苦中得來的。故儒家雲: “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可見不但學佛如此,即世法中欲負大任,亦須經曆如許煩惱;不獨負大任者為然,小如一名之顯,一技之成,乃至科學上一切發明,皆非久經磨煉,深研苦思,不能成功。語雲:“國亂出忠臣,家貧出孝子,嚴師出好徒,茅屋出公卿。”皆是由苦得樂的道理,故曰“煩惱菩提”。望大家認清此點,逆來順受,逆順不二,即是至誠。所謂:“唯天下至誠為能化。”不但化煩惱為菩提,且能化度一切矣。
慧明法師《慧明法師開示》
知足,生活才會富有;有人說出家就是要學解脫。佛教中有句話:“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裏遊。”出家人真正灑脫,因為他們只有三衣一缽就可以生活,而且走遍天下把佛陀的教化宣導給眾生。他們的心胸寬闊,能包容天下一切萬物,無論天邊海角,只要看得到的東西,就是我的;至於有沒有放在我身上那是無關緊要的。
這就是佛陀訓練弟子要有一分寬闊的心胸,如能以別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別人的富有如自己的富有,這就是永遠滿足的人生,永遠富有的人生。
證嚴法師《靜思、智慧、愛》
心量若不寬廣,如何包容別人呢?不能包容別人,對方怎會容納你?有些人說:“我說話無足輕重,沒有人會接受。”這不能怪別人,因為你在別人心中沒有分量。有的人就說:“對,要有分量,我就要凶一點,具有威嚴才能占一席之地。”其實,如果架子太大了,人家也會看不起。
不要以為“我”很重要,應該縮小自我,我們要微細到可以跑進人家的眼裏,而不會礙到人家,這需要功夫啊!在平常要進退得宜,才能在別人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證嚴法師《心靈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