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以金錢論貧富
昔佛涅槃後五百十年。有一國王。精進勇猛世所希有。供養六萬沙門三月一時。甘香肴膳極世之味。最上座道人博綜群籍探古達今得應真。去此國東四百八十裏有一國王。供養五百婆羅門。亦盡世之美。作百種幢幡裝校繒彩綿潔金寶雜物。一幢值五百兩金。以此伎樂而娛樂之。其有能作此技藝者。便以與之。諸國貧人聞彼國王有此寶物。各各四面雲集合五百人。路由精舍。各習技藝欲取彼寶。糧食乏盡不能得達。便詣上座前求作沙門。上座即觀之。乃惟衛佛時賢者家奴客。曾為道人作食飲。又聞法言。從是以來天上人中受福自然。福今始盡法言故存。此等可度。便下須發授以戒法。將入宮食還大歡喜。師知其意為說此飯不可妄食。人無至誠而食此飯者。當累劫為王作牛馬奴婢。五百新學比丘。聞此恐怖勵志精進。九十日皆得應真。比丘已得道。欲自說本末。便大走行喚入王門共相撲來。三毒十二因緣五陰六衰我皆撲之。誰能與我對者。眾坐愕然。此何言也。比丘曰吾等本習技藝取彼寶利養。為沙門自至羅漢。三界眾邪吾等已撲滅之。蒙大師恩快樂無極。
《雜譬喻經•卷十》
【略譯】
在佛陀入涅槃五百餘年之後的古印度,有一位國王勤修佛法,並且虔誠供養出家眾。在他所供養的出家眾當中,就有一位得知宿命的阿羅漢聖者。
距離不遠的地方,還有另一個國家,該國的國王,也以各種美食供養當時印度的婆羅門修行人。這位國王用金玉珠寶和彩綢流蘇,制作了五百支傘形的精致寶幢,極其珍貴華麗,但是卻沒有人會舞弄這種寶幢。於是,國王慎重地宣布:凡是有人具有耍舞這種大寶幢的技藝,就要送一支這種珍貴無比的寶幢給他。
當時,許多貧苦百姓們,都聽到了這個消息,競相走告。其中有五百位窮人從各地彙集至一處,共同切磋了舞弄把耍這種寶幢的各種技巧,然後邀約一起出發,要到該國去獻藝,以領取價值不菲的寶幢,希望從此大富大貴。
當他們一路辛苦地走到半途,盤纏、糧食即將用盡,恐怕無法到達目的地了。其中一位同伴建議說:“聽說這附近有一個國王,供養許多的出家人,我們不如先到那裏去,假裝跟著出家,等吃、住都不成問題了,再想辦法到另外那個國家去賺取寶幢。”大家一致贊同,於是便前往到那位已證阿羅漢的比丘處,要求出家。
這位證果的阿羅漢,一見這群貧人,馬上明白了這五百人的宿世因果。原來他們的過去生,在惟衛佛時代,曾經全都是一位長者的家奴。這位長者敬信三寶,經常供養出家法師,而每一次的供養,都是由這五百個家奴負責料理烹煮、恭敬侍奉,並且在長者家中,又常常聽聞法師們講經說法。這五百人,因為供養僧寶的功德,往生天界。現在,雖然天福享盡了,但是,曾經聽聞過佛法,善根種子萌芽,因此,這一生才有前來出家的因緣。阿羅漢雖然知道這五百人求出家的目的,並不是真正發心要修行,只是為了要接受供養,然後籌措旅費去他國賺取寶幢。但是,阿羅漢觀察到他們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了,於是就為他們剃度,並傳授戒法。
受完戒法,阿羅漢便帶這五百位剛出家的法師到皇宮接受國王的供養。應供結束之後,阿羅漢告誡五百位法師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所以,如果你們沒有精進修行的決心,將來就得生生世世當牛馬、奴婢來償還國王的供養。”這五百位法師聽了都非常地害怕,於是日夜精進修行,禪坐、觀行、一點都不敢放逸懈怠。經過了九十天之後,全都證到阿羅漢,遠離了所有的痛苦與煩惱。
通徹了因果後的五百位羅漢,發心要向世人說明他們入道證果的始末,就一起到了要送寶幢的王宮,向國王及在座的婆羅門修行人說:“我們已經破除了貪、嗔、癡三毒,也熄滅了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的痛苦,更遠離了色、聲、香、味、觸、法六衰的執著。您們可以嗎?”
在座的人都很驚訝地看著他們,無言以對。
阿羅漢接著說:“我們原本是為了改善我們的貧窮,要來貴國耍藝、賺取寶幢,求取大富貴,沒想到途中因盤纏用盡而出家。由於精進不懈,如今都證得了阿羅漢果,所有的煩惱火焰都被我們的智慧法水撲滅了,身心得到了大自在!這真是無上富足的快樂啊!”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個富有的人,但是富有並不一定是很有錢。有的人錢財很多,房屋田產很多,但是沒有道德、智能,這並不算是富有的人。怎么樣才是真正富有的人呢?
一、外財與內財俱有:我們有心外的財富,也要有心內的財富。一個人縱使心外財富再多,但是金錢可以買到胭脂、花粉,卻買不到氣質;金錢可以買到魚肉,卻買不到食欲;金錢可以買到床鋪,卻買不到睡眠;金錢可以買到書,卻買不到智能;金錢可以買到酒肉朋友,卻買不到患難之交。所以外財不是絕對萬能的,有了外財,還要有內財。心內的財富是什么呢?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之所以能居陋巷而活得很快樂,是因為他有心內的財富,所以我們要“內財與外財”兼具。
二、知識與信仰同重:知識是對現象、常理的了知識別。有的人很有智能,很有知識,但是沒有信仰,終究還是缺少了一份內心的財富之源。所以我們應該知識與信仰同重,以開采我們自心本性的般若智能。
三、接受與施舍並行:有的人只曉得接受,不懂得施舍。只是一味“接受”的人,表示自己貧窮,“施舍”才是富有。所以一個真正富有的人,應該是當接受的時候接受,當施舍的時候施舍;能給得起,也能受得起。
四、擁有與享有兼備: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房屋、田產等財富,能夠如願固然很好,如果不能自己擁有,至少可以享有。譬如自己家裏沒有電視,但是我可以到別人家裏去觀賞,不一定要樣樣都自己擁有,能夠以享有代替擁有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所以,一個真正富有的人,應該是:
一、外財與內財俱有。
二、知識與信仰同重。
三、接受與施舍並行。
四、擁有與享有兼備。
——星雲法師《星雲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