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與祖師同行:得預臨濟宗法脈的禪宗法師 明一

與祖師同行:得預臨濟宗法脈的禪宗法師 明一

永嘉大師說境界

[日期:2011-03-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明一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我們刻苦修行佛法,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修行程度,只能用佛經或者開了悟的祖師的話來評判。因為佛法就像一個大圓月,佛陀理解的這個圓月就寫在佛經上面了,而開悟祖師理解的這個圓月就寫在祖語裏面。當然更多的是一般法師所告訴我們的——他理解的佛法圓月。

  為什么要變得這么麻煩呢?因為時代不同,人們的生活空間、生活習慣、生活條件等等改變很大。佛陀時期,佛陀用當時最貼切的語言來說,當時的人們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我們當時出生在佛陀的身邊,所謂值佛出世,那是我們命好,很容易就得到最容易理解的佛法,但是這樣的人有幾個呢?真的是太少太少。

  那是在兩千多年前的印度,而今語言、環境、條件、事件……甚至氣溫都已經完全不同,這些不同,都會造成說法的人采取的方式發生變化。不要說當時的語言環境了,佛陀說法,所謂十二部經中,就光是譬喻,我們就因為沒有經驗而很難理解。所以,我們現在看起佛經來,會有重重的困難。

  同樣,距離我們有一千多年的祖師們的言辭也有類似的問題。只是他們的言說是在中國本土上進行的,一切典故、說法以及比喻等與我們比較接近,所以,他們的指月就能讓我們比較容易接受。但畢竟不是佛陀本人所說,他們對圓月的闡釋就有待考證。

  好在祖師們也不孤獨,代代有人對他們進行評價,而且參與評價的很多人也是開了悟的。所以,我們可以有很多的選擇,尋找與自己有緣分的祖師,看他們的語錄,按照他們的教誨去做。當然,現代也有很多的高僧大德,也在不停地為我們闡釋著佛陀的經典,生發很多新的見解與認識,供我們參考選擇。

  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古德傳燈,曆代授受”。不管如何,我們自己心中應該有一盞明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應該怎么做。自己經過七年來的體驗,心中也確立了一盞明燈,那就是永嘉大師給我們留下的這面“空”鏡,對照這面“空”鏡,就知道自己已經達到什么樣的境界。

  下面這段是永嘉大師對於聲聞緣覺境界的描述:“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贊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因為,聲聞緣覺是真正證到“空”性的人,他們是能夠做到這樣的人,對比我們自己,一看就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

  接著,永嘉大師又把菩薩的境界描述出來了:“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菩薩證到了“空”性,但是不迷惑於“空”境,所謂“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維摩詰所說經》],為度眾生不入涅槃。

  最後,永嘉大師還把佛的境界描述出來了:“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香台寶閣,嚴土化生。”

  菩薩覺行圓滿便可稱為佛,所謂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金剛經》]。

  延伸閱讀:

  【永嘉大師】

  據《六祖壇經》和《傳燈錄》記載,永嘉大師[665 713],俗姓戴,溫州永嘉人。出家後即留心於經論,尤其精於天台止觀法門,可以稱得上是教觀雙美的大師。六祖的弟子玄策禪師來訪,鼓勵大師往曹溪向六祖參學、印證所得。永嘉大師到曹溪後,在與六祖簡短的幾句對答中,即得到印可,當下就轉身要回返溫州,經勸留後才隨順住了一晚。所以永嘉大師以其穎悟之資而有“一宿覺”的美名。後於永嘉一地弘化,著有《永嘉集》和《證道歌》,收錄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卷中。

  (摘自《與祖師同行》,明一著,明睿編,三聯書店2011年1月版,29.80元。)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
第3頁:世智辯聰歸八難 第4頁:開發自己的“靈光”
第5頁:乾坤肚皮學得來 第6頁:吃飯睡覺
第7頁:笑問客從何處來 第8頁:樹見行人幾回老
第9頁:桂花禪香 第10頁:花並非無百日好
第11頁:血濺梵天平常心 第12頁:不得力處好著力
第13頁:拜佛姿勢的疑惑 第14頁:因病悟得真實相
第15頁:正法眼藏瞎驢邊滅 第16頁:安住當下吃茶去
第17頁:途中即家舍 第18頁:管人管事有奧秘
第19頁:清 閑 第20頁:妙高頂上絕商量
第21頁:“無縫塔”中的放下 第22頁:身口意三業顯功夫
第23頁:天地與我同根 第24頁:法執堅固難放下
第25頁:十地頓超無難事 第26頁:永嘉大師說境界
第27頁:禪宗四祖中軸線 第28頁:禪宗聖地中軸線
第29頁:翠竹黃花嚼舌根 第30頁:人生如戲努力演
第31頁:業識茫然應知返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