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七、後輯.入正文.一

[日期:2011-0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入正文

甲一、序分 乙一、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以下入正文。正文通常分三大科: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序分裡,第一通序、第二是別序;現在是通序。通序一共有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大智度論》解釋:「說方時人,令人生信故」,說出這部經的時間、地點等,這是令人生起信心的意思。

第一、信成就。「如是」:是這樣的。若有信心就會說如是,沒有信心就不如是了。在經中,正宗分就是所說的正法,譬喻為佛的手;序分能令人建立信心,信心譬喻為眾生的手。由序分而發起正宗分,譬喻眾生信心之手和佛的正法之手相握,就可以得聖道。如果眾生的手不和佛手相連接,那這個人不能得聖道,所以信心非常的重要!如是,表示我們對這部經所說的道理有信心,也是指法之詞,指以下佛所說的妙法是我所聞,所以叫如是我聞。

第二、聞成就。「我」:結集法的人,自稱為我。通常說是阿難尊者結集經藏,但並不是阿難尊者一人,只不過他是主要的一位,所以多數指阿難尊者說。

「我聞」:就是我聽聞的。佛法的道理,是「沒有我」,這裡為什麼說我呢?這是假名我,在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上,假立名字為我。人與人之間,為了語言上的方便,有這麼一個假名字「我」,而不是所執著的我。聞,就是聽聞;我們是由耳識聽到這個無相的教行理、願行果的法門,因此它是第六意識通達法義的門,所以如是我聞也就包括第六意識在內。

安立如是我聞的緣起是:佛臨滅度時,阿難尊者有四請問,最後就是問:佛所說的經,最初開始時,應該安立什麼文句?佛說應該安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大眾說這部經。」所以,經初就安立「如是我聞」。另外,真諦三藏有一個令人很有印象的解釋:結集經時,當大眾看見阿難尊者昇高座,像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時,大眾有三種疑惑。第一個疑惑:以為釋迦牟尼佛又回來說法了。第二個疑惑:以為他方的諸佛來此說法。第三個疑惑:認為阿難尊者成佛了。等到阿難尊者開口說「如是我聞」時,這三種疑惑都沒有了。

第三、時成就。「一時」:佛演說此法門的時間,是從開始聽法到最後圓滿,名之為一時;並不記錄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歷代大德的解釋:因為聽佛說法的大眾,不只是人間的人,還有天、龍、鬼,或他方世界的人,各處時間不一樣,所以統名為一時。也表示眾生善根成熟,佛的大悲心受到感動,感應道交說此法門的時間,叫做一時。

第四、主成就。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從法界等流宣說這樣的法門,這是說法主成就。無量功德莊嚴,依德立名,稱之為「佛」,翻到中國話就是覺者,覺悟真理的人。在《佛地經論》上提到:佛的梵語為薄伽梵(或婆伽婆),具足「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這六種義,名之為佛。這樣解釋,我認為非常好!

一、自在:諸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故。一切凡夫眾生為煩惱所困,貪、瞋各式各樣的煩惱來了,心不自在;沒有煩惱,心才安樂,所以叫自在。這樣也等於是息滅無量無邊的煩惱,究竟清淨,名之為佛、名之為自在。

二、熾盛:燄猛智火所燒鍊故。為大智慧的火所燒鍊表示什麼呢?火燄燃燒得猛烈,叫熾盛;形容佛的智慧像大火燃燒,那麼光明、勇猛;具足了十力、四無所畏、無量無邊的智慧,也就是如理智、如量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就是圓滿究竟的智慧,所以叫做熾盛。

三、端嚴: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端正莊嚴,佛有微妙的三十二相所莊飾故,所以叫做端嚴。

四、名稱: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佛圓滿具足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沒有不知道的事,所以說有大名稱、名稱普聞。

五、吉祥: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一切世間的眾生,都親近供養、稱揚讚歎佛,所以叫做吉祥。

六、尊貴: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就是佛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並且晝三時、夜三時觀察眾生可度化否,常起善巧方便利益安樂無量眾生而沒有停止時,這表示佛大悲心的殊勝。

自在是斷德,熾盛是智德,端嚴可說是福德,名稱是總說;有智德、福德,所以是有名稱、吉祥;尊貴就是有恩德。有智德、斷德、福德、恩德,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因此名之為佛。

《佛地經論》上另外還有一種少見的解釋:「如睡夢覺,如蓮花開」,名之為佛。佛者覺也,像人睡覺作夢,現在醒了,這叫做覺;而窺基大師大智慧解釋這兩句話:「出生死而慧悟,如睡夢覺;契法性而敷闡,如蓮花開。」以二部分釋「佛」義:

第一、「出生死而慧悟,如睡夢覺」:凡夫在生死裡流轉,就像作夢似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還沒有覺悟時糊糊塗塗,就像做夢的境界,如果通達一切緣起法是畢竟空,就從生死得解脫。這是第一個條件,指諸法空的智慧。第二、「契法性而敷闡,如蓮花開」:得到清淨的智慧,覺悟諸法的真實性,還能知一切眾生的心念,如應說法;能弘揚佛法覺悟眾生,這要有一切種智才可以。

出生死而慧悟,是得到一切智;契法性而敷闡,是得一切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就是如理智、如量智,也就是根本智、後得者,這兩種智慧圓滿得無上菩提,如從睡夢覺、如蓮花開,所以名之為佛。

第五、處成就。「在舍衛國」:佛在舍衛國說這部經典。舍衛國,是印度的十六大國之一。在,指所住的地方;佛法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實「在」就是「住」的意思。住有兩種:外住、內住。

「外住」:指佛的身體住在什麼地方。有四種。第一、王化處住:王就是法王、佛;化處,所教化的地點。指領導者所教化的地方,這樣說,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地方。第二、異處住:是異俗住,不同於在家人的住處,而是住僧伽藍。第三、威儀住:行、住、坐、臥,都名之為住。第四、未捨壽分住:指壽命還沒棄捨,生存的時候,就叫做住。

「內住」是指心說的。這是佛法最微細之處,表面上身在這裡,但內心在哪裡住?內住一共有四個。

第一、天住:在《瑜伽師地論》上解釋,就是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佛多數住在第四禪。

第二、梵住: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佛多數住在悲無量心,就是大悲心。

第三、聖住: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以上的一切聖人,他們的心住在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阿含經》、《瑜伽師地論》也說:佛多數住在空住。

第四、佛住:佛住在什麼地方呢?住在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也就是空,那是不是重複了?不是;聖住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這些聖人住的空,而佛是究竟圓滿諸法實相,其餘的人雖然也是住在空,但猶未圓滿,所以不重複。佛住在諸法實相,實在就是無所住。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一切法是無依止的;無依止就是空,也就是無住,那就名之為住。現在這裡說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從外住上,約佛的大悲心而說住在這地方;若約佛的心那是無住的。

「舍衛」:中國話是豐德,共有四種解釋。第一、豐財寶:指舍衛國經濟繁榮,有很多的財富。第二、豐多聞:指這個國家的人,多數是有學問的讀書人。第三、豐解脫:指信佛得聖道的人很多。第四、豐欲境:財富多,眾生的享受也是很多。具此四義,故名豐德。這個國家的名字應該是憍薩羅國,首都舍衛,以首都名做為國家的名字,所以叫舍衛國。現代也有用首都的名字代表國家的情形。

「祇樹給孤獨園」:是大眾僧住的僧伽藍,位在舍衛城外東南,名稱是佛立的。「祇」,是人名,叫祇陀,為波斯匿王的兒子;僧伽藍的樹是祇陀王子供養的,所以叫祇樹。「給孤獨」,就是須達多長者,也翻作善與,他是個大富翁,慈悲心很強,常歡喜布施救濟孤獨貧苦的人,所以稱為給孤獨;因為這個園是他供養的,故名給孤獨園。

第六、眾成就。「與大比丘眾」:佛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都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大比丘,指都已入聖道、有聖德、也為大人所知識的比丘,不是一般的凡夫比丘,所以名之為大。《瑜伽師地論》也提到:「比丘」有乞士、怖魔、破惡、殺賊等意思。殺賊是能遠離一切過失,持戒清淨;又因為自己不生產,家家乞食,所以有乞士的意思。眾,有說三個人、有說四個人以上成眾。

從《阿含經》上看這些聖弟子出家的情形,初開始幾年是有千二百五十人: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後來又度耶舍長者等五十人、三迦葉等一千人、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等二百人,那麼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裡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以後,繼續出家的人很多很多,經論上多數只說千二百五十人;而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上說:「大數五千分」,就有五千比丘。

「俱」:在一起。在《大智度論》上解釋:這麼多的聖人,同坐解脫床,同一無言說道,體假入真,都是見到真諦,所以叫做與、叫做俱。這樣講,就不只是事相上大家一起住;而是指得到無分別智與真理相應,大家共住在這裡。這是深一層的意思了。

這是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大家共同在這裡聽佛說這部經,不只阿難尊者一個人。不過從千二百五十人當時的這一個數看,那阿難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都還不在內的。這是通序,也名為證信序。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2頁:一、前輯.前言
第3頁:一、金剛經講記‧釋經題 第4頁:一、金剛經講記‧敘傳譯
第5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一 第6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二
第7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三 第8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四
第9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五 第10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六
第11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七 第12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八
第13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九 第14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十
第15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一 第16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二
第17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三 第18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四
第19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五 第20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六
第21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七 第22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八
第23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九 第24頁:三、前輯.正釋經文.二十
第25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一 第26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二
第27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三 第28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四
第29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五 第30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六
第31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七 第32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八
第33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九 第34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三十
第35頁:五、前輯.問答.一 第36頁:五、前輯.問答.二
第37頁:五、前輯.問答.三 第38頁:五、前輯.問答.四
第39頁:五、前輯.問答.五 第40頁:六、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41頁:六、後輯.前言 第42頁:六、解釋經題
第43頁:七、後輯.入正文.一 第44頁:七、後輯.入正文.二
第45頁:七、後輯.入正文.三 第46頁:七、後輯.入正文.四
第47頁:七、後輯.入正文.五 第48頁:七、後輯.入正文.六
第49頁:七、後輯.入正文.七 第50頁:七、後輯.入正文.八
第51頁:七、後輯.入正文.九 第52頁:七、後輯.入正文.十
第53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一 第54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二
第55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三 第56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四
第57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五 第58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六
第59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七 第60頁:九、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