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四、前輯.正釋經文.三十

[日期:2011-0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庚二、威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前邊,第一段是說如來的相好,現三十二相應化身。現在第二段是威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假設有人說,什麼叫做如來呢?就是能從那兒到這裡來、從這裡到那兒去,或者坐下來、或者臥下去,那一個就是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那這個人還不明白佛所說的道理。

在我小時候,家裡來了一個出家人化緣。我是小孩子嘛,這出家人叫我到他旁邊去,然後捏我手,說:「你感覺痛不?」我說:「感覺痛。」他說:「這個就是佛性!」小孩子的記憶力好,我現在還記住這句話。

現在說,什麼叫做佛?什麼是如來?會走路,能來、能去、能坐、能臥的這個就是佛、就是佛性。我們要讀《阿毘達磨論》才能知道這些事情。印度的外道,也用「如來」這個字;指從天上來到人間,從人間到地獄,從地獄又來到餓鬼道,從餓鬼道又來到人間,從人間又到天上,在六道輪迴的那個就是我。我是誰呢?這一個就是我。誰是如來?如來者,我也!外道是這麼講。若是這樣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這個人他不明白這個道理。

「何以故」:什麼原因這樣說不對呢?「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就是從那裡到這裡,從這裡到那去,在六道輪迴的這個,不是!沒有我可得!

我們從修無常觀來說:譬如這燈的光明,前一剎那的光明不能來到第二剎那。如果前一剎那的光不滅,它能光明到第二剎那、到第三剎那,那電費應該老是一分錢才對!就是因為生滅生滅,所以消耗的電量多。如果它的光不滅,那麼永久是在放光,就不能說無常的。所以光是剎那生、剎那滅的,光屬於色法,所有的地水火風也都是剎那生、剎那滅的。我們這個一念心,也是剎那生剎那滅的。這樣說,前一剎那的那個人沒能來到第二剎那,所以說從這裡走到那邊,那個人沒有走到那邊去的,走到那裡的並不是那個;因為一切法都是剎那生滅,從剎那的生滅就能理解:沒有來去者,來去者不可得!是無常的,所以是沒有來去。應該作如是觀!

若從諸法自性空說:色受想行識都是自性空的,在自性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誰從這邊到那邊去了?沒這回事啊!所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通達畢竟空,那叫做如來;來去不可得,名之為如來。也就是前邊「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當然這個事情,要閱讀佛經,由佛的開示我們才能夠覺悟到這裡;若是不閱讀佛經,什麼都不明白。我說一件事。譬如說一個出家人不修止觀,一天在寺廟裡拜佛、念經;這樣做,如果是個不懈怠放逸的人,出家久了,因為沒有人觸惱,也不貪也不瞋,自己感覺到很清淨。這就是有修行了嗎?

我們不說別人,而是反省自己!這些貪心、瞋心、高慢心、疑惑心的煩惱都沒有現行,說「我很清淨!」這樣想就搞錯了啊!我們平常說這個人發脾氣了,說這個人貪心很大,這都是很粗顯的煩惱。那什麼是微細的煩惱?就是看見什麼,都認為是真的。看見老鼠在那兒跑、看見毒蛇來了、看見一朵蓮華、都認為是真的,看見有人向你磕頭也是真的,有人罵你也是真的!這就叫做取相惑。

若是聖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虛妄不真實的;這就表示聖人有這種智慧,把取相的煩惱滅掉了。而能夠滅掉這種煩惱,一定要常修無我觀、無常觀、修畢竟空觀,慢慢地才能知道,不是自然會知道的。若通達一切法空,才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通達一切法是如幻如化,才知道一切法是畢竟空。

就說我們出家人,如果感覺到「我有煩惱,我有貪心、我有瞋心」,這只是一般的境界啊。說「我沒有煩惱」,自己認為心清淨;這是搞錯了啊,你還有那個「什麼都是真的」的微細煩惱!等到有些不順心觸惱的時候,貪瞋癡就會出來了。所以一定要讀經、修四念處,智慧漸漸增長才能知道這是個錯誤,不然是不知道的。

若人做如是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這個人就是我見還存在,我見若存在那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所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一定要觀一切法因緣所生如幻如化、是畢竟空;畢竟空中是無來無去的;若這樣子就超越凡夫的境界,慢慢地能達到聖人那裡;不作如是觀,閉上眼睛坐在那裡啊,完全是不行的!

己三、大千界 庚一、微塵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這是第三科處大千界。佛現化身相度化眾生這件事,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大千世界。這裡分二段,第一段先說微塵。

這也是一種觀法。譬如說人的身體是地水火風組織成的,組成了以後,凡夫的心就認為:這是男的、這是女的,這是美、這是醜──這樣分別了。如果把一個人觀察成都是微塵,還有男、女、美、醜的分別嗎?這實在也能調伏煩惱的。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靜坐的時候,用智慧觀察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微塵;是用智慧來碎為微塵,不是用機器把世界變成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佛問須菩提,這微塵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回答佛說:這個微塵太多了。

這下邊把微塵也破了。「何以故」:什麼原因要說到微塵的這件事呢?「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假設執著微塵是真實有自性的,佛就不說微塵眾是因緣有了;因為真實有的就不是從因緣有的,若是從因緣有就不真實,是無自性、畢竟空的。所以把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以後,還不能停留在微塵這裡,還要觀察微塵是假的、是自性空的。微塵是什麼因緣有的呢?眾生的業力!是這個世界上一切眾生的共業所變現的。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佛是說微塵都是因緣有的,所以微塵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所以非微塵眾,只是假名為微塵眾,也不是真實的。

庚二、世界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底下說三千大千世界不可得;就是指佛現化身相所居住的地點,也是不真實、畢竟空。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說此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因緣有的,因緣有即是自性空,自性空裡沒有世界可得,所以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道理與前面一樣。

「何以故」:什麼原因這個世界也是不可得呢?「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果執著這個世界不是因緣有,而是真實有自性的;若是這樣,這個大千世界的一合相,就不可破壞了,那五濁惡世有真實性,就永久也不會清淨的。但事實上,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這裡就變成七寶莊嚴的世界了。為什麼呢?那時候這個世界上都是有道德的人,不像現在的世界,惡人太多了。所以佛法講:世界是枝末,以人為本。世間的哲學說:世界太廣大,人很微小。實在,人是根本、世界是枝末,因為這個世界是眾生的心所變現,所以以心為本。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說三千大千世界總合起來的這個相貌,是因緣有,就是自性空,自性空所以非一合相;因緣有,所以是假名為一合相,不是真實的。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世界總合的這個相,則不可說它有真實性;但是凡夫之人執著是有真實性,所以有很多很多的苦惱。若想遠離一切的憂苦,就要觀察一切事情都是因緣有、自性空,在自性空這裡,沒有憂苦。

己四、說無我義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這是第四段說無我義,指佛來到這個世界,為我們說無我的道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見,就是有很堅定的思想。假設有人說:佛主張一切眾生都是有我,說一切眾生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是人解我所說義嗎?「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不,世尊!他不明白這個道理。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佛是說眾生執著有我,而不是佛主張有我;所以,佛說眾生有我見,那就「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意思就是沒有我、人、眾生、壽者這種執著的。「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只是假名為我而已,不是真實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合起來假名為我;不是真實有我的體性,一切法都是無我的!

丁三、勸發奉持 戊一、應如是知見信解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二大科付囑未成熟菩薩善根,分三科:第一科,勸發菩提心。第二科,讚歎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足無量功德這件事;這一科裡分兩科:一圓證法身功德,二示現化身事業。現在是第三科,勸發奉持,就是勸善根沒成熟的這個人,要發心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修行法門。這裡分兩科:第一科,應如是知見信解,勸發菩提心的人,應該作如是觀。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佛招呼須菩提!發無上菩提心的這個人,他心裡有崇高的意願:願得無上菩提!應該怎麼樣用功修行呢?

「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前面說無我,現在於一切法也應該這樣觀察;就是於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凡夫法、聖人法乃至佛法,一切法都應該觀察它是自性空,無有少法可得,令心無所住。

知、見有什麼不同呢?「知」是指在奢摩他裡知,也就是先要修奢摩他,在奢摩他裡,如是知──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見」是在毘缽舍那裡要這樣見──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如是信解」:就是得到四禪八定的時候,在禪定裡如是知、如是見,信解了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不生法相」:能如是知不生法相,如是見不生法相,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在畢竟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

知、見、信解,是修行的位次。修戒定慧,戒是基礎,修定慧分為二個階段:一、定慧別修:先修定再修慧,如是知、如是見是屬於定慧別修。二、止觀雙運:毘缽舍那修成功後,定慧合修,如是信解是屬於止觀雙運。當修止成功後,不只是欲界定、未到地定,可能有色界定,在定中,毘缽舍那也一併修成功,定慧均修時,一念相應得無生法忍,在無生法忍中繼續修行,就稱為信解,那是指證悟諸法畢竟空的信解,與「知、見」時不同;知、見時還是凡位,到了聖位還是信解人無我、法無我,信解一切法相都是不生不滅,畢竟空,無我無我所。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這裡加以解釋什麼叫做法相呢?「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凡因緣所生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所以叫做非法相。「是名法相」:因緣有即是假名有,畢竟空和假名有是不相妨礙,還有緣起法的存在。

戊二、應如是受持誦說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第二科是應如是受持誦說。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這樣的布施比前面是更多更多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也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能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部或者是半部,乃至四句偈等的文與義,又還能為人演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文義。「其福勝彼」: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報功德,勝過前邊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

「云何為人演說」:怎麼為人演說呢?「不取於相」:取於相,就是心取著一切因緣所生法的相貌──色相、心相、男相、女相,一切如意、不如意的相,執著一切相都是真實的,在這些相上做各式各樣的虛妄分別,這叫做取於相。現在學習金剛般若無相法門,為人宣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要不取於相,觀察一切相都是畢竟空!

「如如不動」:第一個如,就是畢竟空;第二個如,觀畢竟空的智慧,也是畢竟空!這兩個空相契合的時候,心裡無一切分別相,叫不動。

這樣說,「不取於相」是觀,「如如不動」是止,而這是止於第一義諦。我們平常修止是在世俗諦上,譬如說,以出入息為所緣境,心就停留在出入息上;觀蓮花,心也就停留在那裡;或地水火風青黃赤白這些所緣境,都是以世俗諦的境界作為所緣。這樣的止,是前方便;因為,若是叫我們初開始就是「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住一切法而生其心」,這是辦不到的。那怎麼辦呢?佛不得已,給一個方便,用出入息作所緣境,等到定力因此而成就以後,就修毘缽舍那,觀一切法空,心就在第一義諦那裡停下來,慢慢地就成為聖人,而不是凡夫了。所以「不取於相」就是修觀,「如如不動」是修止,這不是我們凡夫一般所謂的世俗諦的止了,而是止於勝義諦,這樣成功的時候,就是聖人了。

這是佛開示初發菩提心的人,應如是知見信解、應如是受持誦說。正宗分第一大科開顯無為勝義諦相,說完了。

乙二、正觀有為法世俗諦相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第二科,正觀有為法世俗諦相,這是悟入勝義諦相的前方便,先要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從這裡悟入畢竟空。

「何以故」:為什麼悟入第一義諦,要有前方便呢?我們若是離開了有為法,直接悟入勝義諦,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通過世俗諦才能悟入第一義諦,這條路要這樣子走!所以,這上面說應作如是觀,什麼觀呢?觀「一切有為法」,就是所有的因緣生法,凡是有生有滅的這一切的事情──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從這裡悟入第一義諦才是對的!

「如夢」:就像夢裡邊的境界,做夢時候好像都是真的,醒了夢才知道是假的;這樣說,執假為真叫做夢。而我們睜開眼睛以後,也是執假為真,執著虛妄認為是真實的,所以也是夢。說閉上眼睛是夢,睜開眼睛也是夢;現在告訴我們夢是假的,就是要觀察一切法都是虛妄、不真實的。若只是說一切法都是假的,我們很難明白;所以佛說個譬喻,就像夢裡的境界,是不真實的。

我曾經說過,可以分兩個階段:先觀夢,而後觀如夢;這樣,慢慢地、慢慢地,就能悟入一切法都是虛妄、不真實的。夢,表示一切法本身,都是虛妄不真實的意思。

「如幻」:就是有幻術的人,變現出來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他用幻術把一根稻草變成一隻會跑的大象;小孩子認為這是真的,但是大人知道這是幻術所變,不是真的。佛教徒要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都是如幻,是業力所變。我的身體是業力所變,你的身體也是業力所變;因為業力不同,所以變現的果報也不一樣。一定要等那個業力結束了,果報才結束;然後又由不同的業力,變出不同的果報;這些都是不真實的,都是無常、無我的,所以說如幻。

「如泡」:下雨的時候,雨水滴在地上,一個泡一個泡,起來就滅、起來就滅,也是不真實。但是即生即滅,也表示是無常的!世間上一切有為法有生有滅,不是永久的。

「如影」:譬如大樹遮住陽光,現出影來,影和樹有點相似,但不是樹,所以也是不真實的意思。我們這個身體也好、山河大地也好,都是由我們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影,是不真實的。

「如露」:夜間的溼氣遇見寒冷時,就在草木上結成露水,太陽一出來露水就沒有了;這表示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的。

「如電」:閃電是即生即滅的;也就表示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剎那生滅,而不是堅固的。用這個來形容一切法剎那生滅的境界,因為有剎那生滅,慢慢地就現出很顯著的無常相了。

「應作如是觀」:想悟入第一義諦,應觀這六喻: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作如是觀以後,就容易悟入第一義諦。

本經正宗分的兩大科到此為止。

甲三、流通分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是流通分。

佛說此部經圓滿的時候,法會大眾「皆大歡喜」:尤其是知道生死是苦的人會生歡喜心,知道生死是苦而不能解脫苦,現在佛說了這個金剛般若無相法門,有希望解脫大苦了,所以生歡喜心。已經解脫生死苦的人,聽聞了這個方法,也為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信受奉行」,信受佛說的這個妙法,而能依教奉行。

道源老法師曾說:「《金剛般若經》,易讀而難講。」讀很容易,但講就不是容易。我參考了一些書,和各位共同地學習了一遍。我曾經說過:我們不是學祖師禪,而是學如來禪。什麼叫如來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如來禪,教我們明明白白地修無我觀。但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參考書多得很,很多人都有《金剛經》的註解;但若真去參考的話,這個人這樣講、那個人那樣講,也不知道誰說的對?

三十卷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在漢文佛教裡,註解非常少。為什麼《金剛經》的註解多,《大品般若經》的註解少呢?因為《金剛經》少,可以隨便講,可能不會自相矛盾。但是《大品般若經》有三十卷,如果心裡沒有那樣的見地,很難自圓其說的。若是讀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明白了裡面說的道理,再來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比較容易。

我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因為漢文佛教,不管是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乃至禪宗,都是以龍樹菩薩為祖師,沒有一個學派不尊重龍樹菩薩的;唯識宗的無著菩薩,也稱龍樹菩薩為阿闍梨。所以我們北傳的大乘佛教徒,沒有不對龍樹菩薩恭敬信受的,由此知道龍樹菩薩是可信賴的。我們學習《大智度論》,再來解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應該是沒有錯誤了。

我以前曾經講過多少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現在又有因緣再學習一次,非常感謝各位!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2頁:一、前輯.前言
第3頁:一、金剛經講記‧釋經題 第4頁:一、金剛經講記‧敘傳譯
第5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一 第6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二
第7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三 第8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四
第9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五 第10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六
第11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七 第12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八
第13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九 第14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十
第15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一 第16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二
第17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三 第18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四
第19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五 第20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六
第21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七 第22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八
第23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九 第24頁:三、前輯.正釋經文.二十
第25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一 第26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二
第27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三 第28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四
第29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五 第30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六
第31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七 第32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八
第33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九 第34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三十
第35頁:五、前輯.問答.一 第36頁:五、前輯.問答.二
第37頁:五、前輯.問答.三 第38頁:五、前輯.問答.四
第39頁:五、前輯.問答.五 第40頁:六、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41頁:六、後輯.前言 第42頁:六、解釋經題
第43頁:七、後輯.入正文.一 第44頁:七、後輯.入正文.二
第45頁:七、後輯.入正文.三 第46頁:七、後輯.入正文.四
第47頁:七、後輯.入正文.五 第48頁:七、後輯.入正文.六
第49頁:七、後輯.入正文.七 第50頁:七、後輯.入正文.八
第51頁:七、後輯.入正文.九 第52頁:七、後輯.入正文.十
第53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一 第54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二
第55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三 第56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四
第57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五 第58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六
第59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七 第60頁:九、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