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普門品講記 玅境老和尚

普門品講記 玅境老和尚

三、普門品講記.二十

[日期:2011-0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戊三、總答尋聲救苦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這是總結這一段文。前面舉出來的這些災難,只是少少的幾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災難多得很,不只這幾樣,所以在這裡總說。

「眾生被困厄」,眾生或者遭受到很多的窮困、厄難。「被」就是「受」的意思。

「無量苦逼身」,有很多很多的苦惱,逼迫我們的身心。我們不是聖人,只是個生死凡夫,沒有辦法解脫這一切苦難,所以只有念觀世音菩薩、仰靠觀世音菩薩的救護了。

「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還有妙智慧的力量,能救拔世間眾生的苦惱。

我現在提出一個問題:「哦!念觀世音菩薩那麼靈,一念就把災難解除了。但是,也有人念不靈,怎麼回事情呢?」譬如說老虎來了,馬上念觀世音菩薩也沒靈驗,就被老虎、或者蚖蛇及蝮蠍吃掉了,念觀世音菩薩一點動靜都沒有,也可能有這種事。

但 這事也很難說的。假設我們這樣想:這個人遇見老虎張牙舞爪的來了,那麼念觀世音菩薩靈驗了,災難也解除了;解除以後,這個人卻造作很多的惡事和罪過,死後 就墮三惡道了。若是當時他被老虎吃了,就不會有機會造作罪業,也不會墮惡道。所以,觀世音菩薩救護眾生的大智慧,和我們不同。我們凡夫觀察事情,只看得到 眼前,明天怎麼樣看不到,所以遇到有時候靈、有時候不靈的情形,就有種種的執著分別。但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慧,能看過去、看現在、也看未來的。

若 說:「念觀世音菩薩卻還是被毒蛇咬死了,一點也不靈!」其實,觀世音菩薩知道,救這個眾生以後,他會造很多罪,反而對他不利,不如他死了以後,重新再換一 個身體,能遇見三寶;沒有罪的障礙,他能得道,或生到阿彌陀佛國去,這不是很好嗎?但是,表面上觀世音菩薩不出聲、不說什麼,於是我們就認為:「唉呀!觀 世音菩薩不靈!」所以,「不靈」是我們凡夫肉眼說出來的話,靠不住的!

在觀世音菩薩的智慧觀察 下,應該怎麼做對眾生有利,菩薩就會如是做的。所以,當你向觀世音菩薩有所求時,觀世音菩薩不一定按照你的要求。因為,你的要求不一定對你有利。我們凡夫 的眼睛就只看眼前,自己歡喜的那件事,或許對自己有害都不知道。但是,觀世音菩薩看得很清楚啊!所以,看似不靈,其實就是靈。我們應該多讀一些經論,可能 對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會認識得更清楚一點。

這個地方說「妙智」,就是指觀世音菩薩經過智慧的觀察,應該怎麼做才做,不是你求這件事,就一定要按照你的意思去辦。所以,說「妙智」是有道理的。

我們中國佛教史上,有一位大禪師——廬山歸宗寺智常禪師,他是馬祖的弟子,是一位有修行的大德,因此有很多人跟他學禪。

有一回,有一位學禪的禪師請問他:「如何是玄旨?」什麼叫玄妙的道理?我不懂,請大師開示。

智常禪師回答:「無人能會!」

這句話,表面上的意思就是:「沒有人能明白!」其實按佛法的道理,這句話不應該這麼解釋,應該是「能理會玄旨的人不可得!」但是這樣講,我們不多讀經論的人,又好像不大懂。不過,這個且先不說。

問的人又說:「向者如何?」

「向」,就是希求;「向者」,是指希望能明白這個玄旨的人。「向者如何」,你說玄旨無人能會,但是我們想要明白,怎麼辦呢?

智常禪師說:「有向即乖!」若有所求,就是不對了!

這句話應該和前面「無人能會」一起解釋,就是按玄旨的道理來說,沒有佛、沒有眾生的分別,也沒有你、我的對立差別相。所以,你若是有向、有求,就有能求、所求,那就不是玄旨了,所以說:「有向即乖!」

既然有向、有求不對,那麼不求就對了嗎?

「不向者如何?」問的人又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時候,智常禪師說:「誰求玄旨?」你仔細看一看,誰能夠希求這個玄旨呢?

當然,這種話還不是容易懂。如果我做註解,就是佛法講的第一義諦是離分別相的,凡夫的虛妄分別心在第一義諦上是不能活動的,怎麼想都不對,只有得到無分別智的時候才能契會。所以是「誰求玄旨」、「無人能會」、「有向即乖」。

這時候,智常禪師又說:「去!無汝用心處!」去吧!這個玄旨是沒有你動心的餘地的。心這樣想、那樣想,都是不對的。

這樣一說,求也不對;若不求,我還是個生死凡夫,不求也還是不對!那麼,這個提出問題的人,又說出一句話來:

「豈 無方便門,令學人得入?」要心無分別是太難了,我們辦不到!那麼,是不是可以給我們一個方便門?即使一下子還邁不上去,先給一個台階,一步一步、慢慢的就 可以到了!法是有權、有實的。真實的境界太高了,我們很難學習,請你給我們一個權巧方便嘛!好比小學生,可以先學淺顯的,做為前方便;有河流過不去,可以 先搭一座橋,也就過去了,這就是方便!所以,「豈無方便門,令學人得入?」這句話問得好!

智常禪師說:「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問的人又說:「如何是觀音妙智力?」

智常禪師當時有個三足的鼎,他就拿出小槌子,敲這個鼎的蓋子,敲了三下,發出了聲音。

智常禪師說:「你聽到這個聲音沒有?」

「聽到了!」那個人說。

智常禪師說:「我何不聞?」我怎麼沒聽到呢?問的人就沒再說什麼。

由 此可見,智常禪師也是讀過《法華經‧普門品》的。他說「觀音妙智力」,就是觀察這個音聲是畢竟空的。「不聞」,沒有音聲可聞,音聲本身是空無所有的。由觀 察「空無所有」,可以契入玄旨的境界,契入以後就「能救世間苦」,這和我前面所講的意思一樣。他所說的「能救世間苦」,是你本身有清淨無分別的智慧,能息 滅所有的苦惱,並不是念觀世音菩薩、蒙觀世音菩薩的救護才得息苦。

「觀音妙智力」,「觀音」就是你自己修行的法門──觀察這個音聲是因緣生,是畢竟空;能通達它是畢竟空,就是「妙智力」。我們凡夫這樣觀察,還不能算妙,因為道力還不夠;到達聖人的境界,你的智慧高妙了,所以能救世間苦。智常禪師這樣解釋。

其實,音聲是畢竟空,其他一切的因緣所生法也是畢竟空,道理是一樣的。當你成就了這樣的妙智力時,能息滅自己的苦,也能救護一切眾生的苦。當然,我們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會慢慢地教化我們,使令我們成就這個「觀音妙智力」。

丁二、普門示現 戊一、應化諸國三業示現 己一、身業普應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在 長行裡,無盡意菩薩前後提出二個問題:第一:「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第二個問題:「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在重頌的文句中,從「具足神 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開始,是回答第二個問題,也就是「普門示現」。現在第一段是「身業普應」,就是觀世音菩薩「十方諸國土,無剎 不現身」,指觀世音菩薩觀察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神通」就是禪定,「廣修智方便」是智;一個是禪定,一個是智慧。當禪定和智慧圓滿,到達最高境界的時候,可以普門示現,就能「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了。

「神」,不可思議的意思;「通」是無障礙,就是他若欲有所作為,一切事情都是無障礙、不可思議的,所以叫「神通」。

神 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六種;其中,漏盡通只有聖人才有。「漏」是煩惱;煩惱沒有了,就是「觀音妙智力」了。這是聖人的境 界,凡夫沒有這種道力。而凡夫可以有前五通,但都是有漏的;雖然有一點神通的作用,因為還有煩惱,所以還不清淨。聖人的神通是清淨、無染污的,因此也就特 別廣大、高深。凡夫的神通還是很拙的,力量不大,所以不能說是「具足」,也就是不圓滿的意思;唯有到成佛的時候,才是圓滿的。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力量已經圓 滿了,所以叫做「具足神通力」。

阿育王統一了整個印度後,他的威德是太大了。同時,他能夠信 佛,擁護佛教,弘揚佛法,所以當時佛教在印度是非常興盛的。佛教興盛了,對其他宗教就有影響,尤其婆羅門教受到的影響最大。所以,婆羅門教徒心裡不舒服, 常常想:「究竟有什麼辦法,能夠回轉阿育王,使令他不信佛,轉而相信婆羅門教呢?」當然,這不是一個人在想,而是有五百婆羅門在一起開會。忽然間,他們想 出辦法來了!

前面說過「咒詛諸毒藥」,婆羅門教也有咒,其實也就是巫術。在眾婆羅門當中,有一個婆羅門會念咒,而且念得很成功。能達到什麼程度呢?他能夠把自己變成摩醯首羅天王的樣子,在虛空裡飛,這已經是有神通了。

這時候,眾婆羅門說:「好!我們與你合作,一同來轉變阿育王!我們四百九十九個人,一起走路到阿育王辦事的地方,而你從天空裡飛來。用這個方法來驚動阿育王!」

這樣做的時候,有人就報告阿育王。阿育王出來一看,果然從天上飛來摩醯首羅天王,還有四百九十九位婆羅門侍從,加起來一共五百人。這種大威德的境界,是不可以輕視的。

於是,阿育王說:「你有什麼指教?怎麼今天駕到這小小的地方來呢?」

「先不說有什麼事。我們現在想吃飯,你先準備飯給我們吃。」

「你們沒有預先告訴我,有這麼多人,我一下子準備不來啊!」

「不要緊!我們吃的不是一般的飯,而是以剃了頭的禿人當飯吃的。」

阿育王說:「好!請你們坐下來等一等。」

阿育王就派人到雞頭摩寺。雞頭摩寺的第一上座是耶奢尊者,他是一位大阿羅漢,不是普通人。阿育王交代使臣說:

「你去向耶奢尊者說:『大王的宮廷來了一些人,看起來像是人,也可能是羅剎鬼,希望大德能派人來攆走這些人,驅逐他們!』」

派去的這個使臣是信婆羅門教的,到了寺裡,就對耶奢尊者說:「大王派我來向您報告,宮裡來了很多的羅剎鬼,要以沙門為食,請你們去給他們吃!」

耶奢尊者說:「好!好!你先回去!」

耶奢尊者就召集大眾僧,報告這麼一件事,說:「我年紀大了,不能弘揚佛法了,我去給他們吃!」

第一上座這樣說了以後,第二上座說:「你是我們的領導人,你不能去!我去!」於是,第二上座、第三上座……,大家一直讓,讓到最後是一個沙彌。

沙彌說:「各位長老在這兒弘揚佛法,是眾生的依止,你們不能去!我去,我去給他們吃!」於是耶奢尊者同意了。

沙彌就來到阿育王這裡,阿育王遠遠地歡迎他,把他接到宮裡,請他坐下來。

這沙彌坐下之後,就問阿育王:「大王!你要我來,是要我給這些人做飲食,這件事先等一等。我現在先要吃飯。」

阿育王就吩咐廚房預備很多的飯菜,給這小沙彌吃。沙彌吃完一桌飯不夠,還要再吃……,竟把廚房裡的飯菜完全吃下去了。

問他:「吃飽了沒有?」

「還沒有吃飽!」沒吃飽,那還能吃什麼呢?

這時候,沙彌一伸手,就把一個婆羅門抓過來,吃掉了。一個吃完,又把另一個也抓過來。吃到最後,就剩下那位能在天空裡飛行的婆羅門,這婆羅門很害怕,拔腿就跑。沙彌一伸手,就把他抓回來,又吃掉了。

這個時候,阿育王害怕了,說:「你把這麼多的飲食吃完了,又把他們這麼多人也吃了,現在你要吃我了吧?」

沙彌說:「你不要怕!現在你跟我回廟上去!」

沙彌和阿育王一同回到廟裡去。一看,所有的飯菜都在雞頭摩寺,供養大眾僧;這些婆羅門也都在雞頭摩寺,那位會飛的婆羅門在最後,他們一個個都剃了髮,做了比丘。

小沙彌一回來,這些新出家的婆羅門見了他,都感覺到很慚愧,心裡想:「唉呀!一個小沙彌的神通我們都比不了,何況是大阿羅漢、大比丘呢!」

有 的人是因為念咒而得神通。有的人因鬼神才得到一點神通,而自己沒有神通,卻向人說謊話,說是有神通,實在那是鬼神的力量,讓他有一點神通,而鬼神有時候還 不靈。有的吃藥也能得到一點神通;有的是由前世而來的果報,有小小相似的神通,但也不是真的。這些都是有漏的神通,都靠不住!只有修學佛法,修習戒、定、 慧所得到的神通,力量是強大的。但是,在還沒有成佛之前,也不是完全靠得住的,有時候也有變化。

我講一個阿羅漢神通靠不住的故事。

佛在世時,老天爺很久不下雨,天旱生活就困難,沒有水怎麼行呢?有人著急,希望知道什麼時候會下雨。

就有人出主意說:「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我們去問問他,看他怎麼說?」

目犍連尊者說:「過七天就下雨了!」

「唉呀!好!過七天就下雨,很好!」他們聽了都很高興。

七天很快的就過去了,卻沒有下雨。於是在家人就說話了:

「他們佛教徒說阿羅漢有神通,還是神通第一呢!結果就是說謊話騙人嘛!那裡下雨呢?沒有嘛!」議論紛紛。

那時候的出家人都是托缽乞食的。乞食的時候,就會和許多人見面,聽到很多人在議論。也可能有佛教徒知道了,就報告比丘:「很多人認為目犍連尊者說謊話騙人,令人家對佛法都沒有信心了!」

比丘回來以後,就向大眾僧報告:「目犍連尊者說謊話!」

說謊話就是犯戒了,於是大眾僧就集合,把目犍連尊者請來,說:「你犯了妄語戒,現在要做羯磨處罰你。」

目犍連尊者說:「我沒有說謊話!」

由於他不承認說謊,大眾僧就和他辯論。這一辯論,佛天耳遙聞,就來到大眾僧集會的地方。佛一坐下來,大眾僧就默然了。

佛明知故問:「剛才你們說話聲音很大,什麼事情啊?」

這時候,大眾僧就向佛報告,道盡原委始末。

佛問目犍連尊者:「當初那些人問你什麼時候下雨,你說七天後會下雨,是用誠實心說話?還是用欺騙心說話?最初的動機是怎麼樣?」

「我當時是用誠實心說的,沒有心要欺騙人。」目犍連尊者說。

所以,怎麼樣才叫妄語呢?就是你有存心要騙人的動機,然後說出來騙人的話,人家受騙了,這叫做「妄語」。如果最初是用誠實心說話,那麼妄語的定義就不具足了。

經過這樣徵詢之後,佛對大眾僧說:「目犍連尊者是大阿羅漢,他沒有欺騙人的意思,他用誠實心說話,這不是妄語,不算犯戒!」

這時候,目犍連尊者是不是打妄語,這個問題解決了。但是,尊者觀察七天後會下雨的,為什麼沒有下呢?這個問題還沒解決。原來是阿修羅把雲霧趕跑了,所以才沒有下雨,就是在中間出了這個岔頭。而阿羅漢的智慧並不是那麼圓滿,所以就說錯了。

阿羅漢無漏的神通,不是外道的神通或凡夫的境界能比的!但是,偶然地也會有一點失靈。只有八地以上的大菩薩,乃至到佛的境界,那個神通才是好、才是靈驗的。像觀世音菩薩「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這種廣大的神通是靈的,不會有錯誤!

如果我們多讀經論,就會知道佛法的中心點在那裡,佛為我們說法的真義在那裡。佛法的真義不是要求神通,而是要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趕快斷煩惱,才是對自己有利的!如果有了神通,但是煩惱沒有斷,那麼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一樣是苦惱人。

所以「具足神通力」,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神通道力圓滿了,不是凡夫、也不是阿羅漢能比擬的。而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圓滿,是因為他的禪定特別深的關係。這需要經過長時期的修行,不是短時間可以成就的。

但是,只有禪定、神通是不行的,還要有大智慧,所以要「廣修智方便」。這不是一知半解的聽聞佛法,而是要有廣博的智慧──要多修學般若波羅蜜的般若法門,才能開大智慧。

大概地說,智慧可分成兩種:一、是見真理的智慧。二、能觀察一切緣起法的智慧,就是能觀察宇宙間一切眾生因緣果報的差別相,明白這一切緣起的事物,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這樣的果報。這些,只有佛的大智慧才能究竟圓滿的觀察,阿羅漢的智慧都還不夠的。

第一個見真理的智慧,叫「智」;第二個觀察一切緣起法的智慧,就叫「方便」。這兩種智慧,要經過無量劫、無量劫不斷的修學佛法,才能成就。

觀世音菩薩圓滿了禪定、神通的力量,也圓滿了大智慧,所以才能夠「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不但是娑婆世界,其他十方一切的國土世界,沒有一個國土,觀世音菩薩不現身說法、度化眾生的。

「剎」是印度話,中國話就是國土的意思。換句話說,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是非常普遍的,所以能夠「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的廣度眾生,並且可以「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釋經題 第2頁:一、本經大意
第3頁:一、本品大意 第4頁:一、牒釋品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5頁:一、流通因緣 第6頁:一、譯者簡介
第7頁:二、普門品講記.一 第8頁:二、普門品講記.二
第9頁:二、普門品講記.三 第10頁:二、普門品講記.四
第11頁:二、普門品講記.五 第12頁:二、普門品講記.六
第13頁:二、普門品講記.七 第14頁:二、普門品講記.八
第15頁:二、普門品講記.九 第16頁:二、普門品講記.十
第17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一 第18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二
第19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三 第20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四
第21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五 第22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六
第23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七 第24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八
第25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九 第26頁:三、普門品講記.二十
第27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一 第28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二
第29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三 第30頁:五、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簡介
第31頁:五、出版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