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普門品講記 玅境老和尚

普門品講記 玅境老和尚

二、普門品講記.七

[日期:2011-0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辛三、離癡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解三毒」中,前文已經講了「多於淫欲」、「若多瞋恚」二節,現在是第三節「若多愚癡」。

假設有人的煩惱裡面,愚癡心特別多,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應該要設法解決。如何解決呢?就是「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我們常能夠憶念觀世音菩薩的道德、名號,而又能夠恭敬禮拜,就會遠離愚癡的事情。

何 謂愚癡?不明白道理就是愚癡。通常說這個人特別地笨、沒有知識,當然也可以說是愚癡。但佛法中說的愚癡,主要是指不相信有善惡果報--作善有善報,作惡有 惡報,有過去世的因緣果報、有現在的因緣果報、還有將來的因緣果報,這就是佛法中的三世因果。如果你不相信、不承認,或者疑惑三世因果的道理,在佛法中就 名之為「愚癡」。

我們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很多,國與國之間的糾紛也是很多。如果世間 人都能相信佛法、相信有善惡果報,那就不敢做惡事了。何謂惡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傷害別人,就叫惡事。若是相信做惡事會有惡報,就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就能愛護他人、不傷害他人,那麼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就會減少。如果一個地區的人,大多數都能相信善惡果報,這個地區就會很和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相信善惡 果報,這個世界也應該是和平而沒有戰爭的。所以,愚癡是人類災難與苦惱的根本,這個問題是特別嚴重的。

佛 教是重視智慧、重視德行的。若多愚癡,就會障礙智慧與德行。現在釋迦牟尼佛的大慈悲,告訴我們一個解決愚癡的辦法,就是「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 癡」。這個方法不難,應該容易做到的。不過,「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有個「常」字,表示不是短時間。這在我們人間的人來說,有一點困難。人間的人,喜歡在 很短的時間能佔很大的便宜,若說要長時間去努力才能有成就,就不歡喜了。但是,我們要覺悟,愚癡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即使時間長,我們也應該學習、應該去 修行。如果不肯努力,幾時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因此,要依教奉行才是對的!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 有位周利槃特迦比丘,當時他的名聲遠聞,很多人都知道他的愚笨。他的哥哥是一位通達三藏的大法師,是特別有智慧的一位大阿羅漢。周利槃特迦出家後便跟隨著 哥哥學習,哥哥教他佛法,他學了很久,怎麼學也學不會。告訴他「掃帚」二個字,他記住「掃」就忘了「帚」;記住了「帚」,卻又忘了「掃」,學了幾個月都學 不好。於是,哥哥就驅逐他,對他說:「你沒有資格做出家人!」

他被驅逐後,就在山門口哭。這時 候,佛從外面回來,問他哭什麼?他如此如此的向佛報告。佛說:「我是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薩道成佛的,我說你有資格做比丘。你進來,我教你佛法!」釋迦牟尼佛 真是大慈悲!教他什麼呢?先教他為諸比丘擦鞋──當諸比丘從外面回來的時候,清淨他們鞋上的灰塵。然後,再教他佛法,他慢慢地學習,之後就得阿羅漢果了。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中,有很多特別聰明、有智慧的人,但也有這樣笨的人,能得阿羅漢果,這也是不可思議的!

於 是就有人問:為什麼他這樣笨,而後又能得阿羅漢果呢?佛說:尊者曾在迦葉佛時出家,也是具有聰明智慧的人,是一位大法師。但是,他學了很多佛法,卻不肯教 導人,有人請求他講經、講開示,他拒絕,不肯為人講。就因為他有佛法的知識,卻慳吝不肯布施給人,所以後來有這種愚癡的果報,很愚笨,什麼都學不會。從這 故事可以知道,聰明智慧是修來的;特別地笨,也是修來的,不是天生自然的。

與周利槃特迦尊者同時,有一個外道叫世典婆羅門。他非常聰明,歡喜讀書,是個非常有學問的人。由於他的學識豐富,智慧比一般人高,就歡喜與人辯論。眾人辯不過他,他能得到勝利,就感覺到很快樂!

後來,有人對他說:「你和我們一般人辯論,戰勝了,這不見得了不起!你若和釋迦牟尼佛的沙門弟子辯論,能夠得勝,那才能顯示你特別的有智慧!」他說:「好!」

這個人很聰明,他先調查一下,佛的弟子中,最有智慧的是舍利弗尊者,最笨的就是周利槃特迦,於是先找周利槃特迦辯論。世典婆羅門到了寺廟,特別提出要見周利槃特迦阿羅漢。也很巧,一下子就碰到了,便問:

「你是那一位?」

「我是周利槃特迦。」

「你可以和我辯論嗎?」

周利槃特迦阿羅漢說:「我同你祖父都可以辯論,何況你這盲無目者乎!」

『盲無目者乎』:「盲」,就是眼睛盲了;「無目」,是沒有眼睛。周利槃特迦阿羅漢,說出這麼一句話後,世典婆羅門就抓住不放了。問道:「盲和無目,有什麼差別呢?」

這一問,周利槃特迦阿羅漢不能回答。怎麼辦呢?一下子他就飛到虛空裡結跏趺坐。這世典婆羅門一看這阿羅漢有神通,生起了恭敬心,就在那兒等著他回答。

正在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天耳遙聞、天眼遙見此事,知道周利槃特迦阿羅漢不能回答。於是,舍利弗尊者就現神通,屈伸臂頃,來到周利槃特迦尊者所在的地方,把尊者隱藏起來,自己變現成周利槃特迦的樣子,坐在虛空中,說道:

「你的問題,我先不回答。我現在問你:你是人?還是神?」

「我是人。」他說。

「你是男人呢?還是女人呢?」

「我是男人!」

「人和男有什麼不同呢?」

「人就是男,男就是人。」

舍利弗尊者也抓住他的語病,說:「你說得不對!人是通名,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叫做人。說男、女,便有別義,就是有差別!」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接著回答:「盲而無目者,盲表示這個人看不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善惡因緣果報。無目,是沒有智慧眼斷煩惱。要有智慧眼才能斷煩惱;沒有智慧眼斷煩惱,就叫做無目。盲和無目是有差別的。」說完這些話,世典婆羅門就得初果須陀洹了。

現在說「若多愚癡」,也有這樣的含義——不見三世的善惡果報,沒有智慧斷煩惱,這叫做愚癡。

我 們凡夫的心很粗略,自己有煩惱,不感覺到煩惱禍害的嚴重,還一直不睬這件事。自己有煩惱,不感覺煩惱是自己的大患,不想辦法解決煩惱、斷滅煩惱,反而去做 其他的事情。這在舍利弗尊者看來,就叫「盲」;沒有慧眼斷煩惱,就是「無目」。若有智慧相信三世因緣果報,又能斷煩惱,能夠成為聖人,就不愚癡了。這樣 說,只要是不相信善惡果報、沒能斷煩惱的人,都可以名之為愚癡。

我們若能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煩惱生起的因緣就會減少。若常能恭敬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慢慢地、慢慢地幫助你,為你演說、講解佛法,你就會開智慧,能夠斷煩惱,愚癡就沒有了;愚癡沒有了,自然不會多瞋恚、多淫欲,完全解除三毒,那就是聖人的境界了。

庚二、歎勸心念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這是結束這段文。

釋迦牟尼佛又招呼無盡意菩薩說:「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大威德、大神通的力量,能夠解決凡夫很多的災難、苦惱,能利益很多的眾生。所以,凡夫眾生更應該在心裡面憶念觀世音菩薩、想念觀世音菩薩,這樣會得到更多佛法的利益!」

這 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為了生活從朝至暮的忙碌,從事各式各樣的職業。小的時候讀書,年紀大了以後成家立業,在社會上作各式各樣的工作,美其名曰「為人民服 務」、「為國家服務」,這話也是對的!但是,若從佛法的立場來說,應該抽出一點時間學習佛法。最低限度,也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禮拜觀世音菩薩,栽培一點 超越世間的善根,將來才有希望得解脫。不然,就是一直在這個世界上生死流轉,那有多苦惱呢?

「是故眾生,常應心念」,「心念」並沒有說不需要用口念;口也可以念,但是心念特別重要。若只是口念而心不念,功德小一點;若用心念,才能和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聯繫上。

有的人寫佛法的文章,寫到念佛,或者念菩薩,在「念」字旁邊加個「口」字,其實是多餘的,不需要加口。就是「今」「心」——現在的這一念心,一直憶念觀世音菩薩、想念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子。

當 然,現在的佛教提倡念阿彌陀佛,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觀世音菩薩也是念名號,這樣的確是容易一點。可是若閱讀佛教的經論,會知道經論上所詮顯的念佛的 「念」,不只是念佛菩薩名號而已,還要觀想佛菩薩的功德,才叫做「念」。念佛菩薩的功德,其實也不太難,若能多讀經論,自然就會念。這樣一來,你向觀世音 菩薩所求的,才有可能會滿願。如果,一方面念、一方面打妄想,那就是徒勞了。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釋經題 第2頁:一、本經大意
第3頁:一、本品大意 第4頁:一、牒釋品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5頁:一、流通因緣 第6頁:一、譯者簡介
第7頁:二、普門品講記.一 第8頁:二、普門品講記.二
第9頁:二、普門品講記.三 第10頁:二、普門品講記.四
第11頁:二、普門品講記.五 第12頁:二、普門品講記.六
第13頁:二、普門品講記.七 第14頁:二、普門品講記.八
第15頁:二、普門品講記.九 第16頁:二、普門品講記.十
第17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一 第18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二
第19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三 第20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四
第21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五 第22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六
第23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七 第24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八
第25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九 第26頁:三、普門品講記.二十
第27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一 第28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二
第29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三 第30頁:五、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簡介
第31頁:五、出版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