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三) 淨空法師講述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三) 淨空法師講述

一、示修持方法

[日期:2011-01-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http://www.book853.com/upload/2011-03/11030823307143.jpg

淨空法師講述

此為 淨空法師於各地之早餐開示,尚未經 淨空法師鑒定,僅為講記小組親聆音帶,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

一、示修持方法

依教奉行才能證果       (990222早餐)

世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是說我們有幸得人身,而且有機會聽到佛的正法,應當要珍惜此殊勝之因緣。這些年,我們認真學習佛的教誨,在現實生活上得到了證明。最淺的常識,佛講的「因緣果報」,我們很冷靜、細心去觀察,確實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的果報,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能明白此理,了解事實真相,生活在世間,心情自然就穩定,所謂「心安理得」;道理明瞭之後,心就安了。

在《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與雲谷禪師在禪堂裡,坐了三天三夜,沒有起一個妄念,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妄念紛飛,分別執著太多,這就是經上講的「凡夫」、「可憐憫者」。禪師說:「你的功夫不錯!」他說:「我沒有功夫,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休咎、吉凶、禍福,都是命裡安排好的,打妄念也沒用處,所以就不打了。」了凡先生雖然明白事實真相,但沒有透徹明瞭,也就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禪師為他開示,將所以然之理告訴他。他依照禪師的教導,認真努力去做,真的改變了命運。所以,明瞭道理與事實真相,才能改變命運,創造命運。

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每個階級所了解的道理與事實真相都不同。最低的是圓教初信位菩薩,所明瞭的比了凡先生高出太多了,但在佛法裡是屬於階層最低的菩薩,到如來果地才是究竟圓滿透徹的明瞭。所以,佛家的教學,無非是教導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真正明瞭真相,就是法身大士,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初住以下,雖明瞭而沒有透徹,只是解悟,沒有達到證悟。譬如,佛說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法身,我們深信不疑,這是解悟,但沒有證實,還不能將一切眾生真的看作自己,眾生與自己之間仍有差別。若是對待一切眾生,真的與對待自己一樣,就是證悟,這是法身大士。

我們現在雖然懂得這些道理,但還做不到,這就是解悟,不是證悟。李老師常說,解悟不管用,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無法脫離輪迴,證悟才能脫離輪迴;不但脫離輪迴,而且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才真正得大自在,得幸福美滿。十法界裡的美滿、幸福不是真的,「真善美慧」是有名無實;一真法界才是真實的,「真善美慧」都是事實。佛陀對我們的期望及勉勵,是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證得。佛所說的是我們一定能做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做」。佛教我們將心量拓開,愛一切眾生像愛自己一樣,這就是行,解行要相應才能證得。

世間有些野心家,想做世界的主宰,能否做到?能。佛在經上講,此世間最大的國王是金輪王,統治一四天下,就是統治太陽系。為何稱為輪王?他以輪寶作為交通工具及武器。這使我們聯想到,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地傳聞的飛碟,大概就是輪王的輪寶。可能是輪王派遣部屬,到此地來巡視。他們乘著輪寶,一天一夜可以走遍一四天下,也就是一個太陽系,這是一般的講法。

若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換句話說,金輪王統治的範圍是一個銀河系。他的輪寶在二十四小時內,能周遍遊歷整個銀河系。輪王何以能統治如此大的國家?經上說,他以「十善業道」和「四無量心」,得此大福報。摩醯首羅天王是天王福報最大的,金輪聖王是人間福報最大的,都是修積功德而成就的,決不是以武力、霸道成就的。

在中國,秦始皇用霸道,三十幾年就亡國;在近代,希特勒用霸道,亦復如是;日本人用霸道對中國發動戰爭,八年就幾乎滅亡,最後無條件投降;這是在史實上證實霸道不能成就。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王朝時間最久的是周朝,享國八百年,就是實行仁政,以「五倫」、「八德」來治理天下。而周朝末代的子孫,不遵守祖宗的教誨,不仁不義,最後招致亡國。倘若他們仍遵循祖宗的成規,周朝就不會亡國。

所以,仁慈、真誠、愛人,無條件的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是世出世間真實的福報。真正的福報不是自己享受,是一切眾生享受,因為一切眾生就是自己。如同一位真正愛護子孫的老人,自己辛勤的耕耘、工作,就是希望兒孫過得幸福、美滿。他將兒孫看作自己,兒孫享受就是自己享受,這是世間人。諸佛菩薩是將一切眾生看作自己,實際上一切眾生真正是自己。這是說明生命是一個整體,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生命的共同體,亦即是一體。

若將虛空法界比作是一個人身,一切眾生就是身體的每個細胞。每個細胞都是自己,每個細胞都是平等的。雖然各個功能不相等,眼能見,耳能聽,但無論是眼、耳、鼻,或是內臟、四肢、皮膚、指甲,分析後皆變成分子、原子、電子,所有的組織完全是相等的,這是平等。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是佛知佛見。

華嚴宗常講「作法界觀」。過去有些老法師,如隆泉法師、智光法師和南亭法師都是學《華嚴》的,他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祖師大德講的「作華嚴觀」。何謂「華嚴觀」?在日常生活當中,認真去做,認真去學,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就是華嚴觀。所有一切眾生,就像身體每個部位的細胞;不同族群就像不同的器官,少一個族群,人就會生病。所以才曉得,各種不同的族群,組織起來是一個圓滿、美好、完整的生命共同體,這樣你就會愛一切不同族群的眾生。所以,我們對於各種不同的文化、族群、宗教,以真誠心去愛護,全心全力去幫助,這就是《華嚴經》的落實。所謂落實,就是《華嚴經》的證果。「信、解、行、證」,證就是落實,完全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現實的生活就是「佛華嚴」,我們才得真正的受用。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的榜樣,我們要細心體會,認真學習,在一生中,就能過佛菩薩的生活。這樣,你就成佛、成菩薩,前途無限光明。這是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在這一生中決定可以證得,只要真正依教奉行。佛教我們做的,認真去做;佛教我們不許做的,決定不做,就能證實經上所講的事實真相,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疾病的三種根源       (990225早餐)

疾病的根源有三種:

第一是生理病。《華嚴經》講,虛空法界一切諸法,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法的基礎、根本,一切諸佛就是從此基礎上建立佛法,為眾生宣說無量無邊的法門。所以,事實真相是「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心識,能變能現的是正報,所變所現的是依報。若依報一切都能隨順正報,所謂是「隨順自然生態」,這是最健康、最美好的。

身體是個小宇宙,每個器官、每根微血管、每個細胞,若能隨順自然生態,就可百病不生。反之,不能隨順自然,就會生病,這是屬於生理上的病源。這個自然就是自己的心性,佛說「真心離念」,真心沒有一個妄念就是自然。由此可知,起心動念是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違背自然、違背心性,於是破壞了我們的器官、血脈、細胞等組織,這是疾病產生的原因。所以,心地愈清淨,病痛就愈少,業障也就減輕。所有的麻煩都從妄想而生,這不但是病苦的根源,也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源。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要修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回歸自然,回歸法性。

回歸法性,就是「法身菩薩」,永遠沒有生死、沒有煩惱、沒有病痛。這樣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以及諸佛菩薩的報土都是如此。眾生迷失了自性,違反了自然,所以才遭受種種苦難。真正有志氣、有智慧之人,會找尋苦難的根源,並將之消除,恢復到最健康、最幸福的長壽之道,亦即《無量壽經》講的「無量壽」。無量壽是每個人本有的,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才會變成生死輪迴,造成這種惡相。

第二是冤業病,就是冤家債主纏身。《慈悲三昧水懺》是最顯著的例子,記載了唐朝悟達國師的公案。悟達國師是十世高僧,修行功夫很好,持戒精嚴,善根不昧,連續十世出家修行。到第十世智慧福德都很有成就,於是做了帝王的老師。這不是一世的修行,而是很多世的修行,智慧福德的累積,才能作帝王師。假若他能遇到淨土法門,早就到極樂世界作佛了。

悟達國師接受皇帝供養沉香寶座(以沉香雕成的太師椅),因此心生歡喜(歡喜是煩惱,屬於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一念的歡喜之心,護法神就離開了,冤家債主找上身,得了個人面瘡,苦不堪言。皇帝找一流的大夫為他診斷,也沒法子。他生生世世是真用功,只是現前接受供養,心生歡喜而煩惱現前。所以,佛交代出家弟子要「以苦為師」,是非常有道理的。有很多修行人,一接受信徒五欲六塵的供養,就回到阿鼻地獄去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榜樣,是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絕對不會退墮。

人面瘡是悟達國師宿世的冤家債主,過去是他的同事,被他害死了,所以怨恨結得很深。他是個修行人,有護法神保護,雖然冤家生生世世環伺身邊,仍然不能貼近。於是到了第十世,終於有了機會,冤家就附身了。他有這個難,佛菩薩知道;《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囑咐大菩薩要常照顧小菩薩。悟達國師早年作小和尚時,遇到一個長了毒瘡的乞丐,臭味難聞,沒有人願意接近這個乞丐。他看到之後,生起慈悲心來照顧,並用口將毒吸出來。以後乞丐病稍微好一點,就告訴他:「你將來若遭遇困難時,你來找我,我住在四川一個山上,山上有兩棵松樹」。

悟達國師遭遇人面瘡後,忽然想起了這個乞丐的話,所以就到四川去找他。照著他的指示,果然看到這兩棵樹,他到那裡去祈求,忽然看到一個大道場。從前生病的乞丐,就是迦諾迦尊者示現,是一個大阿羅漢,來試試他有沒有道心、慈悲心,也知道他將來會有人面瘡的災難。後來,迦諾迦尊者用慈悲三昧水洗人面瘡,人面瘡開口說話,說出過去生中的業緣,悟達國師這才完全明瞭。迦諾迦尊者為他們調解,冤家離開了,悟達國師的病就好了。

所以,一個人在世間,不要與人結怨,非常重要。人家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要甘心忍受,決不能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若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他今天侮辱我、陷害我,甚至於殺害我,必定是過去生中我曾經害過他、侮辱過他,今天他對我如此,這個帳就了結,一筆勾消。所以,一切要做還債想,來世再相遇就是好朋友,不會再做冤家對頭。因此,決不能有一絲毫傷害別人的心,不能有一絲毫傷害別人的行為,這就是修行,你才真正有福。

不可與一切眾生結怨,連一切畜生都不可以結怨。《楞嚴經》云:「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人吃羊肉,人死了以後變羊,羊死了以後變人,人又吃羊肉,生生世世吃來吃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報絕對不會報得恰好,總是會過頭,每一世都過頭,到後來就造成了大劫難。《文昌帝君陰騭文》中,有一大段說明文昌帝君過去生中所造的殺業,由很小的殺業累積到十幾世,就變成嚴重的殺業,果報都在阿鼻地獄。這是疾病的第二種因緣。若遇到這種疾病,以誦經、念佛、修積的功德迴向,這是調解。他接受了,問題就解決;他要是不接受,還是有麻煩。

第三是業障病,不屬於生理,也不屬於冤業,是自己造作的惡業太多。這種病,醫藥沒有效果,誦經、拜懺、迴向也沒有效果,只有用真誠懺悔心才有救。換句話說,要以真誠心修懺悔法,改過自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能消除這種病苦。所以,凡是病痛必有原因,將原因消除,才能恢復真正的健康。

這三種病,在現前社會裡常常見到,得病的人若自己知道病因,如教修行,無一不得救。這些事情,唯有佛法講得透徹、圓滿,我們學佛也必須要知道。有健康的身體,心地清淨、平等、慈悲,菩提道上的障礙就減少,修行證果就能一帆風順。

佛七的真實意義       (990322早餐)

【佛七目的】

佛七不是法會,若將之看作法會,那就是湊熱鬧,意義不大。佛七真正的目的是放下萬緣,希望在這七日當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得「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之結果。一心不亂功夫有淺深不同,端看你放下多少;放下得多,一心功夫就深;放下得淺,一心功夫也淺。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和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淺的事一心,但決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功夫成片】

何謂功夫成片?佛號念熟了,真正在二六時中(即二十四小時),妄念不起,只有佛號;念時有佛號,不念時也有佛號。很多同修有這種經驗,但是時間短暫,不能保持長久,若能長久保持即功夫成片,這是好境界。

【如何放下】

必須曉得,妄想、雜念、分別、執著,決定破壞正念。我們應當有高度警覺心,不能捨棄妄想雜念,就不能往生,無法脫離六道輪迴。如何解決?仍是一句老話,「要放下」。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為眾生想,念念為社會想,不要想自己,就容易放下。世間人之所以放不下,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這是大障礙。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在經論當中,為我們提示多次,我們讀了、聽了,依舊麻木不仁,仍是自私自利、保護自己的念頭。

美國人的思想,第一就是如何保護自己。這種思想在美國被認為是正確的。是否真的正確?不盡然。念念保護自己是增長我執,我執是六道輪迴之根本。佛告訴我們「無我」,可見保護自己是錯誤的。無我就無輪迴,有我就有輪迴;有我,造的業是輪迴業;無我,造的業是淨業。佛經上說的「常樂我淨」的「我」是真我,我們現在執著身是我,這是「假我」。禪宗說得好,「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才是真我。

真我是自性、法性、法身,找到真我就是成佛,就是法身如來。何謂法身?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即是法身。由此可知,我們常念一切眾生,常想一切眾生,就與法身、真我、佛道相應。念念自私自利,念念保護自身,這是絕大的錯誤。多少善法、真實功德,都被這種錯誤觀念障礙;不但障礙自己的善法功德,還造作許多罪業。此罪業是障礙一切眾生的善法,破壞大眾的功德,其根源都是「一念私心」。

尤其在現前時代,災難頻傳,這不是好預兆。我們要想救自己,首先要將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棄。念佛也是為一切眾生而念,這不但是自利,也是利他。我很認真努力的念佛,是為消一切眾生的災難,為求世界永久和平,不是為自己而念。眾生造業,不知道念佛,我代他們念佛,這是好心。縱然劫難不能消除,但能減弱、延緩、或縮短,此效果是肯定的。

新加坡的念佛堂常年佛七,講堂一星期講經十四小時,目的就是為一切眾生祈求消災免難,祈求社會安定和平,不全為自己。為眾生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念佛會懈怠懶散,為眾生就不敢了。我若不認真念佛,眾生就不能得救;我認真念佛,災難就能化解;換句話說,能否化解劫難,能否減緩劫難,我有責任。我應當以清淨心、真誠心、慈悲心勇猛精進,將這句佛號念好,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自然就有感應。

緣與懺悔       (990327早餐)

【示現往生】

此次達拉斯佛七當中,馬老居士往生,我們聽了非常歡喜。「三轉法輪」—示轉、勸轉、證轉,馬老居士在佛七當中示現往生,為我們做了證明。這是念佛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應當要效法學習。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只有往生不退成佛是真的,此機緣我們必須要把握住。

大慈菩薩說,能在這一生當中,勸兩個人往生,就比自己精進;能夠勸一、二十人往生,就功德無量。勸的人愈多就愈殊勝,自己念佛功夫雖差一點也能往生。所以幫助人往生,是世出世法最大的功德。

【緣】

念佛而不能往生,第一是善根福德因緣不足,《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第二是聽經太少,對於佛所說的道理、事實真相,沒有契入,不能理解,依舊生活在煩惱妄想雜念之中,故功夫打了很大的折扣。功夫不得力,念佛很難有成就,總不外乎這兩種因素。善根福德能否成熟,「緣」太重要了。這正是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所說的,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換句話說,若遇緣殊勝,縱然善根福德差一點,可以補足,這一生也決定成就。可見,緣對我們太重要了。

道場是緣,善友是緣,聞法是緣,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不中斷,這就是為我們做增上緣,使善根福德差一點之人,用聽經的方法來補足,這一生也能成就。

【正法道場】

佛家的道場,自古以來,都是以講經說法教學為主。佛法的衰落,也不過兩百年的歷史。衰落的原因,就是寺院裡不講經。不講經,不懂得修行的理論、方法,縱然修行,也是盲修瞎練,得不到諸佛菩薩加持,反而招致妖魔鬼怪的擾亂,這是道場衰敗的原因。我們明白、了解,所以希望建立一個正法道場,報佛恩,報眾生恩。

正法道場要天天講經,但是現在講經的法師少,我們利用科技的便利,保留講經的錄影帶、錄音帶,做成CD、VCD,無條件提供給大眾。這樣,你就可以天天聽經。若你沒有這麼多錄像帶,就重複聽,聽十遍、二十遍,鍥而不捨,道理就漸漸明白,心也愈來愈清淨,愈來愈定,這樣魔事就少了,魔不得其便,魔想擾亂也找不到機會。只要你真幹,魔也會受感動,魔不但不擾亂你,也來護法,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所以聽經比什麼都重要。

道場要有學、有道。「學」是天天講經、聽經;此地的「道」,是採取持名念佛,佛堂裡佛號不中斷,念佛人不中斷。有道、有學才能「上報四恩,下濟三苦」。

【放下】

世出世間這些拉雜事情要放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在心裡放下,心裡面毫不沾染。出家人住持道場,要維護道場,所以要策畫種種活動,幫助大家修學,這是事。放下是心裡不落痕跡,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行持自行化他,化他是接觸一切大眾,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相應,我們就住在正法中。提出這十句目標,希望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相應。如何能做到恰到好處,這是學問、功夫,要多學,多體會。佛家修行原則很多,總持(即一般講的綱領)不是一個;掌握住每個綱領,都能貫穿一切諸法。

【懺悔】

對於業障深重之人,懺悔很重要。台北三重妙音淨宗學苑,三個月舉行一次發露懺悔,所有同修在一起,檢討自己在這三個月當中,做錯了哪些事情,毫無隱瞞的說出來,改過自新。這就是佛門講的「自恣法會」,從前是一年一次,現在我們業障重,一年一次不行了。三重妙音淨宗學苑三個月舉行一次,此作法值得推廣。

新加坡李木源居士,他不是一年一次發露懺悔,也不是三個月,他是天天懺悔,天天發現自己的毛病,天天改正自己的錯誤,所以這兩年來,此地道場如此興旺、殊勝。任何人對我們的批評,我們都樂意接受,認真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多數批評人與我們接觸得很少,對我們並不了解,有許多誤會。但是他說出來也好,我們沒有這個毛病,則勉勵不要犯過失;若有,他為我們指出來,我們很感激,立刻改過自新,這都是善知識。這樣學佛,一生生活在感恩之中,這是真正的幸福、美滿。有良好的修學態度,這一生道業才能成就,生活才會美滿。人家說我們的過失,聽到就不高興,這是絕大的錯誤,這是迷惑顛倒,毛病、過失永遠改不過來,這是道業上的大障礙,如何能成就!世出世法成就之人,勇於改過,歡喜接受別人批評。

超薦的重要意義       (990330早餐)

三時繫念佛事,從淺處看,是孝道的顯示,儒家所講的「慎終追遠」,效果是「民德歸厚」。這是良好的教育,教導我們孝親、報恩,這是德行之根本。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注重孝道,特別著重祭祀祖先。在「古禮」裡面,對於祭祀很慎重,禮節相當繁瑣,其用意非常之深!

若是深一層去觀察,在佛法裡面,此意義更重大。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世尊具體說明,超薦真有效果。婆羅門女、光目女,她們的親人,生前造作極重的罪業,死後墮入地獄。設法將親人從地獄救度出來,這是孝子之心。能否做到?能,因為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有真誠心、慈悲心,依照佛教的理論方法去修學,就能達到目的。若只有超度形式,而沒有實質轉變,就達不到;只可以說做比不做好,實質上的效果很難講。

《地藏經》所用的方法是念佛,可見念佛之法非常殊勝。念佛一定要念到有功夫,才能產生效果;若念佛沒有功夫,念得再多,境界轉不過來,超度的效果就達不到。婆羅門女念佛一天一夜,在定中見到地獄,遇到鬼王告訴她,她母親生到忉利天。為何她能生天?因為她有個孝女,依照佛的教誨超薦她,不但她生天,跟她在一起受罪的這些地獄眾生,也都沾光生天了。她念佛一天一夜有何轉變?「轉凡成聖」。她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就是聖人,不是凡夫,所以鬼王稱她「菩薩」,這是定中的境界。由此可知,《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此事不假。婆羅門女念了一天一夜,她的功夫淺深,我們不曉得,但她肯定得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淺深不同,有事一心、理一心。若是理一心,依照《華嚴經》上講,理一心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理一心淺深次第,就有四十一個等級。理一心如是,事一心亦不例外,證得事一心不亂,功夫相當於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沒有斷,只是功夫成片,所以她最低限度也是得事一心不亂。

婆羅門女之所以能轉凡成聖,是母親幫助她的;母親要是不造罪業,不墮地獄,她就不會念佛,她永遠是凡夫,所以母親的功德在此地,她就是憑此功德而生天的。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才曉得,要想超度家親眷屬,要發真心,自己真修,真正修行證果,功德迴向給他們。他們墮落,逼著我們非修不可,我不修,他們就不能得度,就要受苦;我真修,做出成績,他們就能夠離苦,所以相輔相成。

我們今天做佛事,依照儀規做一遍,我們的境界若沒有轉變,超度的效果就非常微薄。他在地獄道,還在地獄道;在餓鬼道,還在餓鬼道。若超度之人在這一堂佛事中觀念改變,做到「轉惡為善」、「轉迷成悟」,被超薦者就得利益;若真能在佛事當中「轉凡成聖」,他必定脫離惡道。

光目女也是念佛,功夫就淺一點,沒有能得一心不亂,她得的是功夫成片,所以僅在夢中得感應。佛在夢中告訴她,她的母親脫離惡道,轉生在人道。婆羅門女的母親生忉利天,光目女的母親投生作家裡傭人的兒子。兩者相比,光目女功夫降了一等,效果也降了一等。由此可知,接受人超薦不容易。信徒拿錢恭恭敬敬請你為他超度,你超不了,但你收了這個錢,麻煩大了!我一生不敢做這件事,因為我了解當中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所以做佛事應當不收一分錢,以真誠心盡心盡力來做,對他們會有好處。若超度還要講價錢,討價還價,不但一點效果也沒有,還有副作用,這是我們要知道的。由此可知,只要自己真幹,自己真有功夫,形式不要緊。

倓虛老法師的《影塵回憶錄》,記載一段故事,叫「八載寒窗讀楞嚴」。那時他還沒有出家,有幾位同參在一起學習《楞嚴經》,他們在這部經上用八年的時間,鍥而不捨。有這一分誠敬,也有一點功夫了。他們合夥開了一間中藥鋪,中午沒有生意時,其中一位在櫃台上打瞌睡。睡著時就彷彿在夢中,看到兩個人來找他,這兩個人是冤家債主。生前因為財物糾紛打官司,他打贏了,這兩個人打輸之後上吊死了。這兩個鬼走到他面前跪下來,他問:「你們來幹什麼?」「來求超度的。」他的心就定下來了,他說:「我要怎樣為你們超度?」「只要你答應就行了。」「沒有問題,我答應你!」就看到兩個鬼魂踩著他的膝蓋、肩膀生天了,什麼儀式都沒有。

接著又看到兩個鬼魂,一個是他過世的太太,另一個是過世的小孩。這兩個人也到面前來求超度。他答應了,就看著這兩個鬼魂踩著他的膝蓋、肩膀也生天了。這是什麼道理?跟《地藏經》的道理一樣,他八年讀《楞嚴經》有了功夫。所以修持沒有功夫,鬼不來找你;他來找你,證明你的功夫可以幫助他。

所以我勸勉同學們,現在講台技術學會了,德行重要,有德行才能超度冤親債主。沒有德行,講經說法是福德,福德不能出三界,只是來生得好果報;講經說法是法布施,來生得聰明智慧。若有德行,講經說法是功德,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清楚、明白,一堂超薦佛事、三時繫念,我們就知道如何作法。

「三時繫念」我曾講過,為何要講?不講不能契入境界。古大德常教導我們,讀經、研教要隨文入觀,隨文入觀就是契入境界,若這個文不懂,如何能入境界!一定要將方法說清楚,讓所有參與者都了解,讀文時的感受就不一樣;換句話說,就是轉境界。雖然轉的時間不長,做完之後就忘記了;但在做的時候,能夠入幾分也好,也能產生一點效果。若真的契入而不退轉,功德就非常之大,被超度者真正得度。同理,修行任何法事對內容都要細說,都要好好去研究,最好參與者都能了解,這個佛事就無比殊勝。這些道理用現代科學方法來解釋,那就是波動的現象。修學、讀誦、念佛確實是有效果的,不但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對家親眷屬,乃至於對一切眾生都有好處。好處有多少、有多大,完全在自己的用心,心愈真誠、清淨、平等,效果就愈殊勝。若當中夾雜疑惑、顧慮,夾雜妄想、煩惱,功夫就完全被破壞,要明瞭此理。

筆記小說裡有一段故事:明朝戚繼光是一位大將,他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有一次作夢,夢到一個陣亡士兵來求超度,求他念《金剛經》為他迴向,他答應了。第二天,他以很恭敬的心念一部《金剛經》,念到一半的時候,家裡傭人為他端了一杯茶,他沒有講話,用手搖搖告訴他「不用」,傭人就端回去了。那天晚上,夢到這個士兵來道謝,他說:「我只得了半部,因為你當中夾雜一個不用。」然後想到家人端茶,雖沒有說話,但念頭上有個「不用」。一部經裡,夾雜個「不用」,效果就減一半。到第二天,重新再念一部迴向給他。所以功夫最忌諱的是夾雜,一夾雜效果就沒有了。正因為如此,古人才說讀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因為愈簡單、愈短,不容易夾雜。真正做到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那就是功夫。

覺悟的條件       (990406早餐)

自古以來,覺悟的人不多。在淨土宗,東晉廬山遠公大師的時代,只有一百二十三人往生,這是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最多的一會。而在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會下開悟的,也只有四十三人。從這些地方,我們很清晰的明瞭,覺悟的人不多。什麼樣的人能覺悟?徹底犧牲自己利益的人能覺悟,如果對世間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不下,恩怨的情執放不下,就不可能覺悟。真正覺悟之人,並非要特殊的天才。釋迦牟尼佛會下的周利槃陀伽是愚鈍之人,他在世尊會下時間不長,亦能證阿羅漢果,原因就是他能放下。

我們在多生多劫之前,就曾經學過佛,遇到佛菩薩,供養過佛菩薩,種植深厚的善根。為何不開悟?病根是我們的情執沒有徹底放下。徹底放下情執之人,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常聽說「為民服務」,此範圍小,這只是十法界裡的人法界。而為一切眾生服務,此範圍大,除了人之外,其他的九法界都包括了,這個心量多偉大!決定沒有自己,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為眾生服務就是為自己服務,此理很深。

若只為自己,不肯為人、為眾生,這是迷惑顛倒,迷失了自性,還害了自己,就是害自己生生世世永遠不能脫離輪迴;說得再明白點,永遠不能脫離三惡道。應當要曉得,我們生在人、天兩道很幸運,但時間很短促,佛經上的比喻說,我們是出來旅遊的,三惡道是故鄉,所以在三惡道的時間長。這是什麼原因?自私自利造成的,貪圖世間五欲六塵享受造成的。所以為自己是害自己,為眾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迷在六道、迷在情欲之中的人不懂,也不會覺悟。

今天我們非常幸運知道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對於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才能體會到幾分。也開始漸漸醒悟過來,能夠學習佛菩薩,捨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以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布施供養,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這樣的人才會覺悟,才會開智慧。智慧與煩惱是一樁事情,迷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沒有放下自私自利的時候,我們的智慧都變成煩惱。若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私自利,無量無邊的煩惱馬上就轉變成無量無邊的智慧。佛經上講:「煩惱即菩提」,菩提是智慧;「生死即涅槃」,這是一樁事情。佛菩薩何以有智慧?佛菩薩沒有自己,只有眾生,念念為一切眾生,這就是佛菩薩;念念想到自己的利益,這種人就是凡夫,佛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我們真正清楚、明白了,在學佛過程當中,才能做到「轉惡為善」,這是第一個階段。

我們從第一個階段,提升到第二個階段「轉迷成悟」;希望再提升到第三個階段「轉凡成聖」。何謂凡聖?雖然轉迷成悟了,但是還無法脫離六道輪迴,那還是凡,脫離六道輪迴才稱作聖。六道以外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此四種人是小聖,這還在十法界。佛法有小乘、大乘,這是小乘的聖者。超越十法界才是真正的大聖,即《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大聖的觀念跟小聖不一樣,小聖慈悲、愛護、服務的對象,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所以他的心量是三千大千世界。大聖的心量更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的一切眾生,為他慈悲、愛護、服務的對象,這就是佛法講的大乘。超凡入聖是世尊、諸佛如來教導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我們作大聖,而非作小聖。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大聖的心量。這兩句話,雖然讀的人、念的人很多,但心量還是放不開,還是不能脫離自私自利,只是用這兩句話來讚美釋迦牟尼佛及諸佛如來,這兩句話永遠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這是我們的過失。這兩句是真實話,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心量,都是包虛空法界的。由此可知,遍虛空法界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本有的心量。佛說我們迷惑了,把這麼大的心量迷失了,現在變成很小的心量,連兩個人都容納不下。聽人家造謠、毀謗,就幾天都睡不著覺,這個心量多小!

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自己要知道。上根人拓開心量,中下根人改過遷善,從事相上逐步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為、想法、看法。上根利智之人從根本修,根本是觀念,即現在學術裡講的人生觀、宇宙觀;觀就是看法,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從根本修是將過去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立刻扭轉過來,與諸佛菩薩同一知見,《法華經》上講的「入佛知見」。只要觀念轉過來,思想、見解、言語、行為全部就轉過來了,這是佛家講的上根利智。

上根利智之人畢竟是少數,我們能否做到上根利智,佛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沒有難處,總在遇緣不同。實在講,雖然說沒有難處,但還是有條件的。第一是名利心要看得淡,日常生活容易滿足,粗茶淡飯的生活能過得很自在、很快樂,這是好條件。第二是要遇到善知識,或者沒有遇到善知識,能遇到佛法,喜歡讀經。只要具備這兩個條件,長時薰修,鈍根也會變成利根,愚痴也會變成智慧,周利槃陀伽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我們要想在一生當中,薰習成上根利智,只要依照佛的教誨去做,向古大德學習,他們在一生當中能成就,我們在一生當中也能成就。所以,只要願意過最低水平的生活,再加上一個「好學」就行了。好學一定是向佛學習,向菩薩學習,向祖師大德學習,這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煩惱少,智慧開;煩惱斷了,智慧就圓滿。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愛心,圓滿的服務,佛家稱作大圓滿。這樣的人是少,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我們今天很幸運,因緣具足,所以希望同修們要認真努力,我們一切為法界苦難眾生,我們不成就,他們就多受一天苦;我們早日成就,早日為他們服務,他們就早日脫離苦難。要常存此心,勉勵自己,勇猛精進,才能圓滿菩提。

落實華嚴境界       (990412早餐)

新加坡居士林從上到下,一團和氣,諺語講「家和萬事興」,這是此地最大的特色。人與人相處的時間很短暫,緣分很深。上個月,我到香港講經,回程時在機場餐廳吃午飯,告訴大家,餐廳裡有很多人,這些人跟我們只有一面之緣,一生就見一次面。這一面之緣是多生多世結的緣分,否則一生都遇不到。一生只見一次面,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為何不珍惜?為何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高興,還要結這些怨仇?沒有必要。我們與任何人相處,都要和睦、真誠、有愛心,這是佛菩薩。如何培養這種心態?必須對事實真相多加理解。我們的家親眷屬、朋友,聚會、見面的時間比較多;佛講這是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若沒有這四種關係,一生當中遇不到。這四種緣都是情執,情執就帶來煩惱,就搞六道生死輪迴。

佛陀對一切眾生的教誨,就是將這些事實講清楚、講明白,讓我們恍然大悟,真正徹底覺悟,宇宙虛空一切眾生與我們是一體,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是《華嚴經》上說的。現在許多科學家、哲學家,都在探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佛經上有很好的答案,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千變萬化,變現出十法界;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就變成一法界,稱作一真法界。

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這就是佛法講的法身。你何時肯定、承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就證得清淨法身。佛出現在世間,講經說法,千經萬論,就說明這樁事實真相。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愛心自然就生出來,你會愛一切眾生,愛一切眾生跟愛自己一樣,知道一切眾生就是自己。

現在災難頻繁,而且愈來愈嚴重,這對於有智慧、有學問、有德行之人,是很大的啟示,他能從這些地方認真反省,就會覺悟。要想生活過得幸福、美滿,第一個條件就是社會要安定,世界要和平。若有這種理念的人愈來愈多,災難就可以消除;縱然不能消除,也可以減輕,災難的時間也能縮短。許多宗教領袖都有此覺悟,這是好事情。我在澳洲參加過「多元文化論壇」,他們有一個「世界宗教和平組織」,共有三十多個宗教參加。

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提出來,他希望每個宗教在傳教、講道時,不要攻擊別的宗教。這個理念很好,這是真正有自覺。我聽了之後說,我們不但不能攻擊別人、批評別人,還要禮敬、讚歎別人。希望全世界所有宗教領導人都能覺悟,把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落實到信徒上,這個世間才有真正的和平安定。他們討論了好多年,都沒能落實,所以我將我們在新加坡的作法,提供給他們做參考,並邀請他們來參觀。

我們最近訪問了伊斯蘭教、回教、印度教(即婆羅門教)和天主教。新加坡有九大宗教,我們往來很親切。他們有需要幫忙的,我們全心全力主動的幫助,這是前所未有之事。我們也希望能落實到群眾生活上,所以想要辦一個「新加坡宗教和平嘉年華會」,預訂舉辦十天,這十天是所有宗教徒在一起聚會。這是不同族群的團結,不同宗教的團結。希望這個嘉年華會能辦得很成功,有助於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們會邀請其他國家的宗教領袖來參觀指導,希望這個活動能推廣到世界各地。我們籌備將培訓班擴充到佛學院,佛學院將來的課程,是每個宗教的課程都有。我們請各個宗教的傳教師,來為我們介紹他們的宗教教義,他們的生活習慣、禮儀。我們先學習他們,讀他們的經典,以後,他就會讀我們的佛經。彼此互相了解,誤會、摩擦、隔閡就消除了,這才能做到大同,才能真正落實到共存共榮,互助合作。

新加坡政府對我們的這些活動很重視,他認為這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所以非常歡迎。有人問我:「為何要這樣作法?」我說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落實。《華嚴經》一展開,列出兩百七十多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族群都在華嚴海會。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許多不同的族群生活在一起。我們要向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學習,我們這個世界才會美滿,大家才能幸福。讀經非常重要,世尊不但教我們要讀經,還教我們要「深解義趣」。對於經典講的道理,要深深去理解,解得愈深、愈廣,運用就愈自在。一定要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佛法學了才有真正好處。

解行相應       (990417早餐)

世間教學著重在品學兼優,中國古代有所謂「學而優則仕」;也就是說學問品德達到高度的水平,就可以擔任國家的公職,為人民服務。佛法的修學著重在「解行相應」,三皈依誓詞「皈依佛,二足尊」,二足尊就是解行達到圓滿。解是屬於慧,行是屬於福,解行是因,福慧是果報。所以成佛就是智慧與福報都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此時就能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佛菩薩為眾生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所謂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所以服務的項目也是達到究竟圓滿。學生要向老師學習,老師是我們最好的模範,老師一生為眾生服務,我們學佛也要發這個心願。有此心願,就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去實行。菩薩聞思修三慧,聞法、思惟是開解,修行就是把所理解的落實到生活上,行與解相應就稱作德行,能明白、領悟佛的教誨。

修行法門無量無邊。歐陽竟無居士說:真正修行不拘形式。佛法在近兩百年當中,過分侷限於形式,形式雖有好處,但是迷於形式、執著形式就錯了,佛法是破妄想、分別、執著的。譬如,到念佛堂念佛是形式,要是過分執著非到念佛堂念佛不可,這是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佛要怎麼念?中國的文字,「念」不是口念,念是「今」、「心」,現前這一念心。真正的念就是一念自性,這一念當中與佛相應,就是念佛。你的心是佛心,願是佛願,口是佛言,行是佛行,那就是真念佛、真修行,這樣才能普利一切眾生。

六祖惠能大師是真正修禪定者,他並沒有在禪堂裡面壁枯坐,而是在碓房裡劈柴舂米,天天幹活工作,那是修禪定。何謂禪定?外不著相謂之「禪」,內不動心謂之「定」。所以他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時也不會累,因為他在禪定當中。工作沒有著工作相,工作裡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不會累。我們今天做了幾個小時的工作,就覺得「我做了好多工作,好累!」所以就累了。人家是真正做到「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在禪定當中,禪定就是念佛,他的「心願解行」統統與佛相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形式就不是很重要,你就曉得怎樣真正念佛、真正用功,解行相應,品學兼優。心與佛的心願相應、相結合,故讀經是念佛,研究教理也是念佛。

講到究竟之處,心行與自性相應,那是真念佛,是圓圓滿滿的念佛。因為性就是佛,佛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佛。更容易體會、理解的說法,就是起心動念不管是對人、對事、對物,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五種心相應,是真念佛。反之,那就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果然與這五種心相應,縱使一天到晚,一句佛號也沒有念,也是真念佛人。

佛的心、願、解,表現在外面,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要做出念佛的樣子,這是化他。否則,勸別人念佛,自己不念佛,人家不會相信。真正念佛人的生活表現,決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看破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理事、因果清楚明白。放下是心裡面對於世出世間法,一絲毫都不沾染;不是事情不做,事情照做,做得比別人還要積極、還要好,而心地清淨絲毫不染著。這是菩薩行,前面五種心是菩提心。能夠將之落實是真修行,能夠理解明白是真智慧。所以世尊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歸納起來就是這二十個字。

學講經的同學每星期要到念佛堂念三十六個小時,因為你不去念佛,人家瞧不起你。像從前諦閑老法師是講經說法者,也是再來人。有人問他:「你有沒有參過禪?」「沒有!」大家認為他只有解沒有行,所以講經就沒有人聽。於是他就到鎮江金山寺的禪堂去坐禪,做出個樣子,大家就相信了。上次,仁德老法師到此地來訪問,看到我們修學的方法,有解有行,他很佩服。

菩薩教化眾生不捨方便,這就是佛家講的「善巧方便」。我在講《地藏經》時,特別詳細解說「四攝法」與「四悉檀」,就是希望大家真正明瞭其中意思,這對現在人太重要了。四悉檀是諸佛菩薩服務一切眾生的最高指導原則,而四攝法是落實的原則。你要是學會了,你就會做人,你到處都受人歡迎,連妖魔鬼怪也歡迎你,這樣才能普度眾生;普度眾生用現代話講,就是服務一切眾生。所以諸佛菩薩在九法界到處受人歡迎,就是這個原因,我們應當要學習,應當要落實。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不但你幫助別人,人家不接受,連自己修學也不能成就。

特別在現前時代,這個時代有災難。災難能否避免?非常困難。我們今天所做的、所學的、所修的,就是避免災難的方法。不但自己要避免,還要幫助社會、幫助一切眾生消災免難,我們不認真努力怎麼行?自己受苦受難無所謂,看到廣大的眾生受苦受難,不忍心!怎麼幫助?一定要求學問,要開智慧,要提升自己的品德。災難是怎麼來的?是從邪知、邪見、邪行裡生出來的。佛法講了一個最高的原理:「境隨心轉」,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是隨心轉,依報隨著正報轉。人心善,災難就沒有了;人心不善,災難就來了。

災難肯定有,因為整個世界大多數人的心不善,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是共業所感。生在這個年代,是幸與不幸,就在一念之間;有人認為自己心行善良,卻受大家連累遭這個苦難,很不幸;反過來想,我生在這個時代,眾生這麼苦難,我認真努力修學來幫助他們,那也很幸運。我們要發願、要發心作救世主,到世間來才有意義、有價值,不是來跟大家一起受苦受難的,要把這種心理、念頭轉過來。至於能做多少,盡心盡力就是功德圓滿。

現在人生活,心是漂浮的,從前人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居住在什麼樣的環境,心都是安定的。安而後有樂,整天心神不安,怎麼會有樂?今天的樂是打嗎啡、吸毒之樂。吸毒是比喻,爭名奪利,奢侈浪費,倫理道德完全毀棄,這就是吸毒;六根接觸六塵起貪瞋痴三毒,這就是吸毒,造極重的罪業。現前所受的天災人禍,這是「花報」,果報在三途。我們非常幸運遇到佛法,明瞭此事實真相。多少人迷惑在其中,永遠不會省悟,眼看著他造業、墮落,佛菩薩縱然慈悲,也無法救他。必須等他的罪業受滿了,省悟過來,佛菩薩才能度他。

佛法的經論看似容易,實際上字字句句含攝無量義。從深度上講,其深無底,其廣無邊,任何一部經典,不僅一生學不盡,生生世世都學不盡。因為經典與自性相應,字字句句都是性德的流露,性德無有窮盡、無有邊際,道理在此地。佛在經論上教誡我們,要「深解義趣」、「廣學多聞」,但是一般人修學往往錯會意思,以為「廣學多聞」是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聽,這是完全錯會了。廣學跟深解都是一門深入,一門怎麼能稱為廣學?一門見性就廣了,「一經通一切經通」,一經學通了,一切經都通了。

譬如圓有圓心,圓周上任何一點都能通到圓心,通到圓心一切就通了;通不到圓心,只能通一門,第二門就通不到。要如何通到圓心?一門深入。心是自性,圓周是自性變現的法相。佛家的圓心,宗門稱為「明心見性」,教下稱為「大開圓解」,淨土宗稱為「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意思是相同的。所以修學要專、要精。你要是從圓球上的點點滴滴去學,永遠學不盡。你達到圓心,全部都包括了,世出世間法全都通達,才能開智慧,無量無邊的法門立刻就圓融了。

所以,圓球上任何一點(任何法門)都能通到圓心,這稱作「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但佛法如是,世間法亦復如是。世出世法都從這一心變現出來的,一心是真佛。佛菩薩苦口婆心,千言萬語,反覆叮嚀,可惜我們把意思錯會了,依舊盲修瞎練。會學的人,一念之間,念頭轉過來就成功了。凡聖不隔毫端,就看這一念能否轉得過來。

在中國一千年前,《金剛經》最適合當時人修學,所以《金剛經》在中國流行最普遍。因為《金剛經》非常適合當時眾生的根性,但現代不行,沒有人懂得《金剛經》;縱然懂得了,實在講也做不到。而在這個時代,《無量壽經》最契機,最適合現代人修學。《無量壽經》教我們修行:「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此三句如何落實?就是十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就是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出家是不淫欲);「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對於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人事物,不貪、不瞋、不痴。這比《金剛經》容易太多了,講得很具體。若能將這幾句話做到,你的德行修養,在現前時代就很希有、很難得。

這三句十善從哪裡做起?從不妄語始。若對人還不敢講真話,什麼都不要談了。外國人講「隱私權」,隱私就是不可以說真話,這是錯誤的。司馬光一生的成就,就是「事無不可告人言」,心地光明磊落。學佛從哪裡學起?「誠實」。有隱私很痛苦,這個也怕人知道,那個也怕人知道,這樣過得多難受,壓力多大。一切透明化,沒有一絲毫隱瞞的,就得自在、快樂。人生苦短,何必自己對自己那麼多約束,為何不生活得快樂一點?佛得大自在,誠實的人得大自在,樣樣事情都要隱瞞的人很可憐。

我們今天提倡絕不好高騖遠,只希望能將五戒十善做好,念佛就決定得生淨土。五戒十善是德行,將佛陀在經中的教誨真正做到,真正落實,那就是品德的修養。念佛堂還是要去,五戒十善修好了,持戒念佛。在念佛堂是屬於影響眾,認真念佛,解行相應,令初學之人生起信心、歡喜心,這屬於自行化他。

一般人對出家人格外尊重、敬仰,不管你有無德行,穿上這身衣服,人家對你的看法就不一樣,你是佛弟子。所以我們要常常反省,我像不像佛弟子。怎樣才像佛弟子?天天接受佛的教誨,天天奉行佛的教訓,這就是佛弟子。經裡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受是對於佛所教的完全接受,能信、能解、能行;持是保持,天天做,時時做,一時一刻都不放鬆。

我的觀念是出家人要住廣單,一般講通鋪,睡覺的時候大家互相看著,所謂是「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自己會約束自己,不可以放逸,道業才能有成就。如果一個人一個房間,就會放逸、懶散。從前寺院叢林,年歲老了,行動不方便者,才能有一個小房間。這是佛家講的「依眾靠眾」,自己煩惱重、習氣重,沒有辦法約束自己,希望靠大家的幫助。

佛法裡非常重視這個方法,這不是釋迦牟尼佛提倡的,是中國百丈禪師、馬祖道一和尚二人提倡的,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世尊當年在世,學生的智慧德行很好,都接受佛的教誨,各個都能認真修學。但是僧團還是做一個模範給我們看,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每個人在樹下打坐,休息養神,也是互相看著。我們要能體會這種作法,這都是提供我們現前修學的好資料,能避免盲修瞎練,避免種種錯誤、過失,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幫助社會大眾。

一切法從心想生       (990418早餐)

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對於一個人的生理產生影響的是心理,心理健康,生理就不會有疾病;心地清淨、慈悲,就不容易感染傳染病;清淨心能抗拒病毒,慈悲心能化解病毒。真正有智慧之人,能調適自己的身體狀況,無需借重外面藥物。佛法稱為內學,其原理就是《華嚴經》說的,「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心最極清淨、慈悲,所以佛的世界、佛的依報環境,是最極圓滿。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清淨心、慈悲心所現的。今天的社會環境濁惡到極處,是住在此世界的眾生,自私自利、貪瞋痴慢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心極不清淨,沒有慈悲心,感得現前濁惡的依報。由此可知,我們身體健康的狀況,與生活環境的勝劣,都是淵源於一念心性。

佛教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怎樣才能往生?心要清淨,「心淨則土淨」。念佛要把清淨心、慈悲心念出來,若天天念佛,清淨、平等、慈悲不能現前,那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緣而已,這一生不能往生。念到與清淨、平等、慈悲相應,就有把握決定得生淨土。蕅益大師講,「能否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這是往生第一條件;「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之淺深」。功夫就是清淨、平等、慈悲,我們了解這個道理,明白事實真相,就曉得怎樣用功夫。

清淨、平等是自利,慈悲是利他。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不是小乘,懷著自了漢的心態不能往生。大慈菩薩說得很好,能幫助兩個人往生,就比自己精進;能幫助十幾個人往生,福德就無量無邊;能幫助幾百個人往生,你就是真正的菩薩。沒有緣分,另當別論,有機緣幫助眾生而不肯幫助,只著重自了,這種心態是往生的障礙。清淨、平等、慈悲從何處顯示?起心動念都為眾生,都為佛法。修學淨土,專修專弘,弘修是一不是二。勸導別人就是勸自己,帶領別人念佛就是帶領自己,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與佛不二,所以為眾生就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不顧眾生,這對自己造成重大的障礙。

所以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幫助自己,障礙別人就是障礙自己。幫助別人是諸佛的心願,障礙別人是違背諸佛度生的願望,豈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到自己生死關頭之時,必定業障現前。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都要懂得,我們在菩提道、往生路上,才能一帆風順。

如何修行       (990421早餐)

常言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處逆境的時間多,稱心如意、順境的時間少。要如何處逆境,印光大師給衛錦洲居士的一封信中,教導我們,遇到逆境應該如何去對待,在逆境當中應如何修學,這是很重要的一篇開示,我們要多讀幾遍,要認真努力修學,遇到別人有困難,才知道怎樣去幫助他。

佛經具足「教、理、行、果」四法,當中最重要的是「行」,現在人所謂的「落實」。教、理若不能變成實際的生活行為,等於白學,必定還是隨業流轉,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佛教導我們做個轉變,要從念頭轉起。從哪個念頭轉起?從自私自利的念頭轉起,一切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證果,都是從此地著手。古往今來,世間哪個人不是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這是自私自利,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為一切眾生。此念頭一轉,就是轉凡成聖,就徹底轉過來了。

念念之中決定沒有自己,只有一切眾生。我到此世間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若還常想著自己的利益,這是凡夫。斷惡修善,造惡有惡報,種善因得善果,若還是為自己,仍是凡夫。轉迷為悟,真正覺悟必定是捨己為人。此念頭沒生起,願心沒發,縱然覺悟,還是有限;這種悟不能斷煩惱,不能出三界、了生死,這個悟得淺。何謂上根利智?就是從根本上轉變,為一切眾生不辭一切辛勞。讀書是為眾生讀的,因為發心要為眾生服務,一定要有豐富的常識,真實的學問。修養品德也是為服務一切眾生而修的,乃至於穿衣、吃飯,養活色身,也是為了能多服務眾生。

世間人體力衰老之後有退休,佛法沒有。《釋迦譜》、《釋迦方誌》,都是世尊的傳記。釋迦牟尼佛沒有退休,佛的眾弟子們也沒有退休。在中國佛門裡,有退居和尚,這是年歲老了,將工作傳給底下一代年輕人,自己退休了。在中國,出家人退居這種作法,在佛陀經典裡沒看到過。所謂退居是將一些執事交出來,不是養老。中國佛教跟古印度佛教,在制度上完全不相同。世尊在世,純粹是教學。世尊在後期,也接受國王大臣、長者的供養,譬如接受林園精舍的供養,是為了大家有安定的住所。但是世尊只接受使用權,決定不接受所有權;換句話說,暫住而已,決不是據為己有,所以心沒有罣礙。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由帝王供養當時從印度來的高僧,也只是接受使用權。一直到唐代中葉,佛教在中國有了重大的改革,就是叢林制度。這是馬祖道一和尚(禪宗第八代祖師),與百丈禪師發起的。這個制度好,過去方東美先生非常讚歎。在這以前,佛教教學是屬於私人教學,叢林的方法是將教育正規化、制度化,也就是現在所講的大學,叢林就是大學,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叢林的組織和設施,與現在的學校一樣,只是名稱不相同。叢林的主席、方丈,後人稱為住持,這是校長,負教化的總責任。下面有綱領執事,分成三個機構:首座和尚,用現在學校的性質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阿闍梨是現在稱的法師,就是教授。有組織、有計畫,制定一些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就是在中國形成的分科判教。其用意就是將佛經做一個整理,依照經典內容的性質,程度的淺深,編排教學的順序。但是最基本的是德行培養,這是儒佛都不例外。

近一兩百年來,佛教衰了,至今衰微到了極處,原因就是沒有依照成規去學習。儒家的規矩在小學,跟現在的小學不一樣,儒家的小學是德行的培養,德行培養一定要從小開始。小孩聽話,教他守規矩,養成他的習慣。《禮記》裡所記載的,小學教的是生活教育,灑掃應對,孝親尊師。在學術上面,只是教導背誦經文,沒有講解。利用少年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將所有古聖先賢的教誨統統記住,一生都不會忘記。無論在何時,在什麼環境,起心動念就會想到古聖先賢的標準,不會違越。讀書的用意在此地,不敢犯規,不敢做錯事。是非邪正善惡的標準,古聖先賢的經驗提供給我們,諸佛菩薩的經驗也提供給我們,我們要想超凡入聖,還是要依此模式才能成就。若自己另立一套標準,沒有不失敗的,一定要循規蹈矩。所以經典的教訓要記住,理論要明白透徹,然後將這些道理教誨落實在生活上,這稱作「修行」。

古代出家人五年學戒,那是基礎教育,現代沒有了。五年學戒不是學律藏,而是五年當中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的教誡就是沙彌律儀,男眾是比丘戒,女眾是比丘尼戒,三聚淨戒。要認真學習,成就自己的德行,這是儒佛相同之處。孔夫子教學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最後是文學。政事,即現今講的一般辦事常識;也就是說,將來為社會、國家、人民服務的本事,這是屬於政事。行有餘力才能學文學,文學是提高自己精神生活的享受,所以擺在最後。佛家教學亦不例外,首先是戒行,培養自己的德行。一定要重視行經,也就是將經典的理論、教誨,落實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順境、逆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佛祖的教誨,我們這一生才能得度。

養生之道       (990424早餐)

對於中年人,特別是老年人,在飲食方面若稍加注意,身體就不會有問題。但是身體健康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若不健康,無論用什麼藥物、補品、飲食,都無濟於事。這個道理,學佛的人懂得,深信不疑。

將自己的欲望捨棄,對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捨得乾乾淨淨,心就會清淨自在。心地清淨自在,身體就不會有毛病。經上講:「依報隨著正報轉」,心是正報,身是依報。算命看相的常說:「相隨心轉」,相就是身體、身相,身相好看與否、身體健康與否,都是隨心轉,所以心理健康,身體一定就健康。迷惑、妄想、煩惱是心理的毛病,能將這些毛病統統放下、捨棄,身體無需任何刻意的保養,自然健康。順乎自然,身體就健康;刻意營求,刻意保養,這是違背自然。歷史上,許多帝王將相、大富長者,用盡心思,保養色身,但依舊是一身毛病,壽命長的很少。原因是心理不健康,種種保養都無濟於事。

這些道理與事實,都擺在我們眼前。我們想要身心健康、自在幸福,就要聽從佛的教誨,斷煩惱、轉換念頭,也就是轉換觀念。佛家講的修觀,就是修正錯誤的觀念、思想,這是真修行。研究教理是修觀,參禪還是修觀,念佛亦不例外。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修正錯誤思想觀念的方法門徑而已。我們選擇的是淨宗法門,此法門包含念佛與研教,研教是解門,念佛是行門,解行相應。對於知識分子,此方法非常有效。知識分子修學不能偏在一邊,偏在一邊不能成就;偏在教理,廢棄修行,不能成就;偏在修行,不研學教理,也會遇到許多障礙。

但有些人有行無解,也能成就,那是老實人。真正老實人,只有兩種:一是上根利智;一是下愚,愚不可及。下愚之人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什麼都不想,能成功。我們念一句佛號,胡思亂想,如何能相比!所以下愚之人,古聖先賢無不讚歎。他遇到好因緣,有善知識教導念佛,他就老老實實一句佛號念到底,這我們學不來。李炳南老居士曾經說過,他很想學愚,學了一輩子都學不像。難怪古人講:「愚不可及」,這是真話。

學佛首先要明白道理,然後了解事實真相,懂得如何調心、調身,讓自己身心輕安自在,功夫才能得力,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滿。世出世間一切法,展現在面前,真的能完全放下。一天三餐能吃得飽,衣服穿得暖,還有一間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多餘的都是累贅。

飲食方面,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早晨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飽,晚上要吃得少,這是養生之道。晚上少吃的原因,是睡眠時,所有器官的運動都緩慢下來,消化系統緩慢了,吸收能力也緩慢,所以晚上少吃,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好處。所以佛家「日中一食」,很有道理。

現在很多人,晚上也不吃,但身體並不好,其原因何在?妄想沒斷。飲食是能量的補充,每個人能量消耗的狀況不同,有人消耗能量多,有人消耗能量少。而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是消耗在妄想上。若妄念少,消耗就少。古代的修行人妄念少,沒有欲求,心地清淨,所以每天一點飲食,足夠補充能源,體力的需要足夠了。可是妄想多的人不行,他若是補充的不夠,體力支持不了,就會生病。所以這還是心理上的問題,心雜心亂,身體就需要大能量的補充;心清淨,妄念少,補充的能量也就少,一天一餐足夠。若將三餐的分量變成一餐吃完,必定得腸胃病。表面上做得很如法,日中一食,卻是一身的毛病。所以這是不能勉強的。

在中國,禪堂裡修定的方法是打坐,也有跑香運動,但以坐為主。因此,禪堂的飲食就比較特殊,點心很多,保持「不飢不飽」,便於用功。「不飢不飽」非常重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懂得這個道理,你的身體決定健康。人在飢餓時發慌,太飽時昏沈,精神不振,功夫都不會得力。所以在禪堂裡飲食,不能超過五分飽,當飢餓時,再吃一些點心。所以,禪堂每天是吃八、九頓,多半是小饅頭、小點心,讓你始終保持不飢不飽,功夫就容易得力。尤其是晚上,吃得愈少愈好。

養生是大學問,講得最圓滿的是佛法。歸根結柢還是一個清淨心,消除一切欲念。不但對世法的欲望要放棄,對佛法的希求也要放棄,只有一個念頭:「求生淨土」。這個世間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時時刻刻提起來,在順境就不會起貪愛之心,逆境也不會生煩惱。一切境緣之中,能夠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是菩提大道。要深信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能深信不疑,自然就會放下,就敢放下。有些人不敢放下,就是害怕所有的都捨棄了,明天怎麼辦?總是想前想後,不能徹底放下。這是因為事理不明,沒有生起信心。而事實是放下愈多,獲得的愈多。財富從哪裡來的?財布施得來的,這是果報。法布施的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所以愈施愈多。

要把心調好,身調好,這是招牌,使人看到能生起信心。飲食起居要如法,不要勉強,最重要的還是修清淨心,心安住在彌陀聖號之中,念念為一切眾生服務,把無上的法門推薦、介紹給大眾。特別是對於外來參訪的這些善知識、善友們,要熱忱、慈悲接待,廣結善緣。

談布施       (990430早餐)

【三種布施】

經說,凡夫在沒有明心見性,自性無盡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時,一定要靠修德,若不知道修行,生活就會過得很苦。因果的定律,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這是六道三途的原理。世間人與佛菩薩最大的差別,就是覺迷、智愚。佛菩薩覺悟、有智慧;凡夫迷惑、愚痴。沒有智慧,思想見解脫離不了感情,感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果報的差別就大了,絕對不是一般凡夫所能想到、見到的。

世間人重視財利,特別在現前,經濟掛帥的時代,每個人都拼命爭取財富。財富是能夠爭到的嗎?命裡若沒有財富,真的爭到了,諸佛菩薩都要拜你為老師。其實能爭到的,還是命裡有的,正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沒有的,怎麼爭都爭不到。這個道理,《了凡四訓》就講得很清楚,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一飲一啄都是命中注定的。命是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

世間人所希求的三種殊勝果報,就是財富、聰明和健康長壽。佛家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真的求什麼得什麼。只要懂得求的理論與方法,如理如法去求,沒有求不到的。財富是從財布施來的,財布施是因。這一生擁有巨大的財富,是過去生中修大布施、大財施,這一生才得大果報。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果必有因,不肯修因,哪來的果報?強取豪奪,損人利己,造作罪業,那不是得福,是得禍害。縱然奪到了,依舊是命中所有的,但是手段、起心動念不善,造的是惡業,這一生福享盡之後,就墮落到三惡道。三惡道進去容易,出來難!

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聽方東美先生講解佛經哲學,並接受朱鏡宙老居士的教誨。朱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訓》,跟我講了許多因緣果報的故事,大部分都是他一生的遭遇。讀了《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年輕時的個性,造作的一些惡業,我幾乎都犯了;他的過失我都有,他的好處我沒有。明瞭之後,認真努力改過修學,所以在這一生當中,晚年還有一點福報、一點智慧,壽命也延長了。我不是明心見性,我是懂得用真誠心去修三種布施。現在世間人心不正常,我們用真誠心對待他,他還會懷疑,「你可能是裝的、是假的,不是真的」,疑慮重重。

所以,有財富是福報,但是福、是禍很難說。中國古聖先賢造的文字,都是啟發智慧的符號,看了、讀了要覺悟。「禍」跟「福」,形狀非常相同,意思就是「是禍、是福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覺,禍變成福;一念迷,福變成禍。譬如你擁有財富,不知道做好事,緊守著財富,這是禍害。這個財富可以利益很多眾生,救活很多眾生的生命,你守住不拿去救人,讓那些人死於災難、死於飢餓,就造了大罪業。雖然沒有害人,但是守住財富,這一點就叫你墮阿鼻地獄。所以財自古以來稱為「通貨」,通貨就是要流通,不能止住。止在面前就是罪,能夠流通出去就是福,禍福在一念之間。

但往往有財富的人會說,「我願意布施,但布施未必能到達災民手上。」這就是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錯失修福的機會。有智慧的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知道該做的就去做,不該做的就不做。貪官污吏苛扣賑災物資的,自古以來就有,無法避免,這是少數人。我們不能因為這樣,救濟賑災的工作就不做了,那是我們的過失。要以真誠心去做,真誠心能感動人。自己做得不好,是真誠不夠,把這些責任推怪在別人身上,這是沒有智慧。李木源居士跟我都是例子,一生無私的布施,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很認真努力的做。果報你們都看見了,物質生活所需不缺乏,聰明智慧年年增長,既健康又長壽。這不是性德,是修德,修來的。淨宗學會、居士林修三種布施,團體得三種果報。這就證實佛所說的正確,完全相應。

【信佛】

過去,李老師苦口婆心叮嚀我、囑咐我,要「信佛」,此意思很深。人都相信自己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不相信佛。佛所講的當作耳邊風,聽了之後點頭,轉頭即忘,還是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依舊造一切罪業。「信佛」,就是不要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一定要信佛。經上說,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因為自己的思想見解正確了。阿羅漢稱為「正覺」,未證得阿羅漢果之前,自己的想法看法都靠不住。能將佛的話認真去思惟,深入去理解,而後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此人真正有福。

【自度與度他】

大乘經說,人必須自度而後才能度他。佛講的話含義很深,可是有些人斷章取義,把佛的話誤會了,於是急著先自度,然後再度他,把自度、度他分成兩樁事情,這就錯了。在沒有覺悟,沒有明心見性之前,度他是自度,在度他裡去學習。我教導同學們,我們在沒有自度之前,每天講經說法,看下面的聽眾都是老師、善知識,都是我的監學。我在講台上,把我所學習的向他們報告,請他們批評指教,是這種心態,這就是自度。到自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看底下的聽眾就是學生,那就是度他。度他與自度是在一個講堂,離開講堂,離開群眾,去求自度,不可能。佛講經說法才是度他,十地菩薩、等覺菩薩講經說法都是自度。

不能度他,決定度不了自己,自他不二。所以在講台上,你就是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禮敬諸佛」,坐在下面的聽眾是諸佛。「稱讚如來」,講解世尊的經論,就是稱讚與會大眾的性德。「廣修供養」,認真努力做準備,將這一堂經教講好,是對於一切與會大眾的法供養。「懺除業障」,大眾提出的指正,我們認真努力改進,就是懺除業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請別人難,人家不答應,要請自己;請自己上台轉法輪,請自己住世。一切要依靠別人,佛法會滅。自己覺悟,自己要荷擔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使命,要認真努力做好。十大願王就是坐在講台上修。所以自度就是化他,化他就在自度之中,自度與度他是一不是二。台上如是,台下亦如是;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如是。在沒覺悟之前,這些都是屬於修德,福慧雙修,定慧等學。

希望同學明瞭,要認真努力,三種福報都能得到,不必用心機,自然會成就。一切求自己不要求別人,心正、行正,做善事即使需要錢財,也有佛菩薩供應你。李木源居士常講,我們做這些事業需要的財力,完全靠阿彌陀佛,仰仗阿彌陀佛;不向人化緣,不向人開口。眾生沒有福,就沒有錢來;眾生真有福報,佛菩薩會差遣人送錢來。向人求,就落在意識裡,會生煩惱。唐朝龐居士教導我們,「好事不如無事」。我們今天看到這麼多苦難的眾生,這是發慈悲心幫助他們。佛菩薩也是救苦救難,只要你肯發心,做佛菩薩的代理人,佛菩薩是後台老闆,會源源不斷的支持你。你的心不善、行不善,是個假代理人,沒有佛菩薩支持你,但是也有妖魔鬼怪支持你,也會得很大的財力,造極大的罪業,將來墮最苦的地獄。妖魔鬼怪也很會捉弄人,不能不知道。尤其在末法時期,《楞嚴經》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正要能辨別。要真正懂得修福,修福才能享福,才能得福;不修福天天打妄想,真正福報決定得不到。

【書籍目錄】
第1頁:一、示修持方法 第2頁:二、勸深信因果
第3頁:三、明佛陀教育 第4頁:四、倡孝道師道
第5頁:五、談習講方式 第6頁:六、諭在家善信
第7頁:七、答學佛疑問 第8頁:精要十念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