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菩薩戒本經講記 會性法師主講

菩薩戒本經講記 會性法師主講

四重戒─瞋不受悔戒第三

[日期:2011-01-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會性法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重戒──瞋不受悔戒第三

發瞋恨心,就是發脾氣。發起瞋恨心來傷害眾生,眾生反過來向你懺悔,尚且不肯接受,這麼嚴重地捨棄眾生,失去菩薩的大菩提心,失掉菩薩戒的無作戒體,故屬於第三條重戒,「瞋不受悔戒」。

若菩薩,瞋恚,出粗惡言,意猶不息,復以手打,或加仗、石,殘害恐怖,瞋恨增上;犯者求悔,不受其懺,結恨不捨,是名第三波羅夷處法。

這個戒相的文字,一層一層的,層次分明,須注意看就可知犯重的情況。菩薩若動了瞋恚,我們看「瞋恚」即可了解瞋恨的情況,「瞋」──目、真組成,表示人一動瞋恨心,眼睜大大的,故目旁加一真字表示,此人真的在發瞋恨心,另一字為口字邊的嗔,顯示一動嗔恨心,必定會出口罵人,會出粗惡言,這是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瞋恨心來。「恚」字,上面兩個土,心加上兩堆土在上面,吃得消否?故凡動瞋恨心,心都悶悶的,塞滿兩堆土在上面。瞋恚就是發脾氣,這是第一層。

「出粗惡言」,瞋恨心一發,不只內心發脾氣而已,嘴巴也講出話來。「出粗惡言」就是罵人的粗話、惡話,用不好的言辭把人家祖宗三代都搬出來罵,真是口不擇言,這是第二層。「意猶不息」,更嚴重,脾氣發起,愈來愈嚴重,意猶未盡。單用粗話罵人還不夠,罵人的瞋恨心無法止息,「復以手打」,所以進一步又用手打人,「或加杖石」或者用杖、木頭、拐杖去打人,甚至嚴重到拿石頭丟人,「殘害恐怖」傷害對方,使他傷害到甚至殘廢,種種很恐怖的情形表現出來,這種情況叫做「瞋恨增上」,其瞋恚心,及心中的恨意,愈來愈加重,第一「瞋恚」,第二「出粗惡言」,第三「意猶不息」還用手打,杖石,種種器具打人,傷害到使對方殘廢,很恐怖的情況,這已是第四層「或加杖石、殘害恐怖」,相當嚴重了,而且其瞋恨心還沒有止息,一直增上。

「犯者求悔,不受其懺,結恨不捨」,犯者:就是遭到菩薩打罵的對方,實際上是菩薩犯他,而菩薩看成對方來犯他,故指對方為「犯者」。也就是說:「被菩薩打罵的人,想說我錯了,就向菩薩求懺悔」,而動瞋恨心的菩薩,還是瞋恨心加重所以「結恨不捨」,瞋恨心愈來愈嚴重,一點也不肯捨離,這是第五層。人家求懺悔,偏偏不接受,這太嚴重了「是名波羅夷處法」,這樣犯了菩薩戒的重戒,失去菩薩戒體。

蕅益大師解釋:一念瞋心,已違攝取眾生之道,已違背攝取眾生應做之事,何況又出惡口罵人,再進一步用手、仗石打人,這樣身口意三業都在傷害對方,惡業太重,已失去菩薩道的大慈悲心,何況又不接受對方的懺悔,這種棄捨眾生的情況太嚴重,故失掉菩薩戒法。

常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出在華嚴經,八十華嚴第四十九卷──普賢行品,是華嚴經之第三十六品,裡面講「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若於諸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所謂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障,生不淨世界障……」障礙很多,這是「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的根據。

行菩薩道,若稍稍動貪心,還不大要緊,動瞋恨心問題最嚴重,因為瞋恨心一動,眾生就捨離你,菩薩脾氣那麼大,誰敢來接近?則無法度眾生,所以菩薩道中,瞋恨心的罪過最重,傷害眾生的法最重,因此,瞋恨心的罪過要比貪心大。有一首偈:「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瞋恨心像一把火,一動起來,會把好不容易栽培起來的功德林通通燒光,過去所修種種助德,像種樹成林一樣,瞋恨心動,一把火就燒光了,真是前功盡棄。所以要行菩薩道,須修忍辱波羅蜜,「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以忍辱波羅蜜,來保護自己的心,勿令生起瞋恨心。佛遺教經說:「劫功德賊,無過瞋恚」,能偷我們功德的賊,最厲害的,沒有比瞋恨心更嚴重,瞋恨心一動,好像強盜土匪跑到我們心裡去,把一切功德都搶光了。又說:忍辱的功德最大,「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修忍辱波羅蜜的功德,非其他功德所能比。就是持淨戒,修苦行,這種功德也不能和修忍辱的功德相此,因能修忍辱,必能持戒,而能持成修苦行,未必能修忍,所以忍的功德最大。

再分別這一條戒的輕重,如戒文所講的五個層次,都加起來,就成為重戒,失掉菩薩的無作成體,若眾生真的加害到菩薩,而菩薩受傷害動瞋恨心,雖有罪過,就此較輕。這裡是說菩薩自己動瞋恨心傷害眾生,才犯重。為何要如此說?下文輕戒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都與瞋恨有關,後文是說,若眾生打菩薩,菩薩才打眾生,眾生懺悔菩薩不接受,這樣的情形屬於輕戒。這第三條發脾氣、動瞋恨心,除了是聖人,煩惱已斷除,是阿羅漢,或已證不退轉的菩薩地位,不會有瞋恨心。我們都是凡夫,瞋恨心隨時都會動起來,功德林隨時都會被燒掉,一定要想辦法對治,不然,是永遠無法了生死、出三界的。舉個例子:吵架須有兩個人,一個人關在房中,則不會吵架,無對象也。若二人對吵,就是對方罵我,我罵對方,小孩有時說「打一罰七」,你打我一下,我要打你七下,你又打我四十九下,這樣冤冤相報無了時,假如在吵架時,有一人能忍,則另一人一直吵下去罵下去罵久也沒味道。自然會停下來,這是一個辦法值得我們學習。

四十二章經裡說到,釋迦牟尼佛在世,正在說法時,有一惡人來到佛前,就罵佛,佛看到他在罵就不講了,停下來打坐,如入定不理地,那人見佛不理他,隨地罵,罵久了,也覺沒味道,不罵了,這時,佛才睜開眼睛,問道:「你還罵嗎?」對方道:「你沒反應,我不罵了」。佛說:「好!那我問你一句話,你能不能答覆?」他說:「可以」佛就問他:「若你的親友辦喜事,你是否送禮給他呢?」「這當然要送啊!佛說:「那好,你送禮,他們或有不接受禮的時候,那禮要歸誰啊?」惡人說:「對方不接受,我當然帶回來呀!」佛說:「那好,剛才你送很多禮物給我,現在你自己帶回去吧!」這很好的辦法,萬一人家送「禮物」給你,你不要受「禮」,問題就解決,自己不會增加過犯,且有大功德。這個道理很多,後面會再講,今天瞋恨心的道理講到此。

剛才引用華嚴經的「百萬障門開」,其中「生不淨世界障」,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現在都生五濁惡世,是穢土,不清淨。我們為何生此五濁惡世?因為我們的瞋恨心都很重,才生在五濁世界。現在大家念佛,將來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清淨的佛國,清淨莊嚴的世界,沒有煩惱。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不要把此世界的瞋恨心,帶到極樂世界,要好好地消除這些髒東西,才能安穩地生到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的上品。大家要努力精進念佛、隨分隨力持戒,在末法時代,要把戒完全持好很難,但要盡力去做,能做多少就有多少功德,但必定要發心做,好好學習持戒,做為將來往生很好的助緣。九品蓮花化生中,中三品都是講「持戒往生」,所以持戒非常重要。大家也不要因為聽講戒,而忘了念佛,要記住我們修的是念佛法門,須時時刻刻,念念不忘念佛,隨分隨力,盡量持戒清淨,如此,將來往生才有希望。

或問,念佛修行的人,已經往生,遺體火化,是否有舍利就證明已往生?若無舍利,是否末往生?在此簡單說明:有舍利只證明其有修行,不能證明其生西方否?無舍利,也不能證明其未生西方,因為個人心願不同。古代有許多祖師火化後都無舍利,但不能說其未往生,而禪宗祖師有燒出許多舍利,因其不求生西方,當然沒往生。

曾聽人說,其死後不敢火化,怕燒不出舍利來,被人笑,其一生念佛那麼久,結果燒不出舍利,沒面子。(死了還要面子。這很可笑。)因此準備用土葬。人死後,還回頭看有無舍利,別人笑否?這種人根本不在念佛,只想到將來是火化、土葬而已,連往生都打折扣。說一個決定的話:大家不要想舍利不舍利,把舍利丟開,完全專一其心,深信切願,努力精進念佛,臨終正念分明,就得往生極樂世界,不管有沒有舍利。今天就講到重戒第三條。

菩薩戒本經四條重戒,「自讚毀他戒」第一,「慳惜財法戒」第二,「瞋不受悔戒」第三,上次已講過「謗亂正法戒」第四,是說對佛的正法,加以毀謗,加以混亂:使得正法不能顯揚,這就違犯了這一條戒。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菩薩戒本經文
第3頁:菩薩戒本經講記 第4頁:菩薩戒本類別
第5頁:四重戒─自讚毀他戒第一 第6頁:四重戒─慳惜財法戒第二
第7頁:四重戒─瞋不受悔戒第三 第8頁:四重戒─謗亂正法戒第四
第9頁:四十一輕戒─不供養三寶戒第一 第10頁:四十一輕戒─貪財物戒第二
第11頁:四十一輕戒─不敬同法戒第三 第12頁:四十一輕戒─不應供戒第四
第13頁:四十一輕戒─不受施戒第五 第14頁:四十一輕戒─不施法戒第六
第15頁:四十一輕戒─不教悔罪戒第七 第16頁:四十一輕戒─不同聲聞戒第八
第17頁:四十一輕戒─住邪命戒第九 第18頁:四十一輕戒─掉戲戒第十
第19頁:四十一輕戒─倒說菩薩法戒第十一 第20頁:四十一輕戒─不護譏嫌戒第十二
第21頁:四十一輕戒─不折伏眾生戒第十三 第22頁:四十一輕戒─瞋打報復戒第十四
第23頁:四十一輕戒─不如法懺謝戒第十五 第24頁:四十一輕戒─不受懺謝戒第十六
第25頁:四十一輕戒─嫌恨他戒第十七 第26頁:四十一輕戒─貪心畜眷屬戒第十八
第27頁:四十一輕戒─貪睡眠戒第十九 第28頁:四十一輕戒─世論經時戒第二十
第29頁:四十一輕戒─不受師教戒第二十一 第30頁:四十一輕戒─隨五蓋心戒第二十二
第31頁:四十一輕戒─取世禪戒第二十三 第32頁:四十一輕戒─毀聲聞法戒第二十四
第33頁:四十一輕戒─背大向小戒第二十五 第34頁:四十一輕戒─不習學佛戒第二十六
第35頁:四十一輕戒─不信深法戒第二十七 第36頁:四十一輕戒─歎己毀他戒第二十八
第37頁:四十一輕戒─憍慢不聽法戒第二十九 第38頁:四十一輕戒─輕毀法師戒第三十
第39頁:四十一輕戒─不同事戒第三十一 第40頁:四十一輕戒─不看病戒第三十二
第41頁:四十一輕戒─不諫惡人戒第三十三 第42頁:四十一輕戒─不報恩戒第第三十四
第43頁:四十一輕戒─不慰憂惱戒第三十五 第44頁:四十一輕戒─不施財戒第三十六
第45頁:四十一輕戒─不如法攝眾戒第三十七 第46頁:四十一輕戒─不隨他戒第三十八
第47頁:四十一輕戒─不隨喜功德戒第三十九 第48頁:四十一輕戒─不行威折戒第四十
第49頁:四十一輕戒─神力不折攝戒第四十一 第50頁:總結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