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菩薩戒本經講記 會性法師主講

菩薩戒本經講記 會性法師主講

四十一輕戒─不習學佛戒第二十六

[日期:2011-01-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會性法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十一輕戒──不習學佛戒第二十六

前兩戒是就大小乘上論,此二十六戒是就世間法或外道異論上說;不習學佛法,而學外道異論等,故稱為不習學佛戒。

若菩薩,於佛所說,棄捨不學,反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菩薩包括在家、出家。「於佛所說,棄捨不學」,凡學佛者,皆應學習佛說教典,無論大小乘三藏經典皆須修學,而今卻「棄捨不學」。放棄佛之教典而不肯學習,反而「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不學佛法而習學其他宗教及外道邪論,此為捨本逐末。習學外道邪論、世俗經典固可作為弘法工具,可是,如果不懂佛法,而學外道邪論,先入為主,思想必為所轉。所謂「邪論」,邪者不正,外道理論雖有好者,然不正確,欲以之斷煩惱、了生死,決不可能,更別說成佛道,故稱為邪論。「外道」即指佛教以外之道門,包括其他宗教。若看外教經典,別人一看即知你在學什麼,還容易分辨。可怕的是「附佛法外道」——即附在佛法裡說外道之道理,表面像佛法,實際是外道,此問題較大。例如以前很普遍的龍華教,先天,金幢,這些教門在清朝即傳到台灣,像某某佛堂等等,大多屬於這些教門,這些可說接近佛法,而所說並非佛法,若懂教理還分得清楚,如今這些佛堂已不流行,還容易辯認。另有一種更難分辨者,問題更大,即竊取佛法,東抄西湊,據為其教典、道門,自封為總教頭,甚至爬到各大宗教的頭上去,說釋迦牟尼等各教教主是其子,實在叫人難以接受!這還分辨得清楚。最難分辨的是身穿如來袈裟,而公開說拜佛沒有用,念阿彌陀佛沒有用,要人不要念佛、拜佛,只要給他「印心」即可,一旦「印心」,就開悟、成佛了,此問題最嚴重,何以故?蓋彼所說為觀音菩薩法門,不能說不是佛法,可是又叫人不要念佛、拜佛,且只有他的才對,其他拜佛、念佛都是錯誤。因此,有些人認為他說的是佛法,是觀世音菩薩法門嘛!慢慢跟他學的人就多起來,其實是「附佛法外道」。其特殊地方就是「印心」,怎麼「印心」,不像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那樣的印心,就得法了,其印心是真正有形有相,用手掌印在胸膛上的「印心」,試思佛法那有這樣印心的?大家可不能上當啊!如果想印心,就等釋迦牟尼佛拈花,那時你微微一笑,就能印心,不須任何形相!本人一向尊重佛所說的三藏徑典,即聖教量、聖言量,作為我們的依據,所謂依法不依人,凡不合佛法聖教量、聖言量者,絕對不能接受。若不信,可翻閱大藏經,那有用巴掌去印胸膛肉團心的?他說:「念佛、拜佛無用,是錯誤的」,這完全是胡說八道,是在造業,千萬不能輕信!其實,念佛最有用,決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拜佛最有功德,「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吾等應遵循聖教量及印光大師之言,好好念佛、拜佛,才能得到真正佛法受用,絕對不能接受「附佛法外道」之邪說,那是「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成邪」。所謂「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成邪」,就像吃下含有毒藥之醒醐,必受其毒,故須特別小心,尤其末法時代,群魔亂舞,正法難興,更須特別小心,否則一錯路,真是萬劫難復。對於「外道邪論」,我們可撥空學習,以為破邪顯正之助,下文有開緣。而如前所說以巴掌印心者,是絕對錯誤,千萬不可學!關於「習外道邪論」說到此。

「世俗經典」,即世間法,如儒家四書五經,是做人必學之典,然此在啟蒙時節應學,待受菩薩戒,已懂得佛法,這些做人基礎應有一大概之觀念與了解,若欲進一步深入研究,只能抽空,不能專學。若專學「外道邪論、世俗經典」而拋棄佛法不學,則「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以下說明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學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共有五種開緣。

不犯著:若上聰明,能速受學;

開緣第一種,是上根利智之人,學習能力快速,什麼都很快學會,外道書籍不多,主要的世俗經典也不多,他有大聰明,短時內即能整個學會,像這種人先學「外道邪論、世俗經典」,再研究佛法,也不違犯。怎樣才算聰明利根者?例如太虛大師初出家時,其師命他背法華經,共七卷六萬九千多字,不到半年,即背得滾瓜爛熟,此為最上聰明之人。換作是我,恐怕六年、十年、十二年也背不起來。要知自己是否為最上聰明者,試背法華經即可分曉。

若久學不忘,

若久修佛法,於佛法大意已有基礎,且能明記不忘,而暫時放下,撥空學世間異論,是不違犯。

若思惟知義,

若雖學佛未久,而善思考,對佛法能下功夫思惟,已經了解、明白佛法大概之利益,則撥空學習外道教典或世俗經論,亦不違犯。

若於佛法具足觀寮,得不動智;

若於佛法不但了解,且有修持,深具基礎,為方便弘法,而撥空先學世間教典,是不違犯。所謂「具足觀察」是證明其有修行、有修觀,對佛法觀照明察,了解佛法之意義。所謂「不動智」即對佛法深具信心,徹底觀察了解佛法是一切世間法中最殊勝者,即使外道經典看得再多,只是作為弘法工具,而不為所動,此即「不動智」,並非不動地菩薩之不動智。

綜合第二、三、四開緣,第二「久學不忘」是聞慧,第三「思惟知義」是思慧,第四「於佛法具足觀察」是修慧,聞思修三慧具足,得「不動智」,等於是證,則信心已堅定,若學外典,思想不會被左右,如此撥空學外典是不違犯。

所謂「對佛法有信心,不為外道所搖動」,就像懂得佛法者,讀誦外道經典、世俗之書,味如嚼臘,無論如何不為所轉,能如此,即所謂具不動智。

若於日日常以二分受學佛經,一分外典;是名不犯。

未具前第二、三、四開綠之條件,為爭取時間,兼學世、出世間法,乃將晝三時中,二分好時學佛法,一分劣時學外典──外典部外道異論、世俗經典,如此則不違犯。「是名不犯」乃總結上文。

前曾言及,地持菩薩戒之輕戒有四十一條,而瑜伽菩薩戒本有四十三條,其中有一條在瑜伽菩薩戒中一分為二,即是此第二十六戒,至「是名不犯」是為「捨內學外」戒,捨內明之學而學外典。下文「如是菩薩善於世典外道邪論,愛樂不捨……」是為「專學異論」。而瑜伽菩薩戒四十三條,此一分為二共四十二,另前面有性戒開緣一條,共四十三。性戒開緣在此戒本不翻譯,已講過。

此戒合為第二十六乃據蕅益大師之說法,將下文總結上文違犯之意而說。

如是菩薩善於世典外道邪論,愛樂不捨,不作毒想,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此段蕅益大師看成總結上文,說明偏愛世論而不學佛法之犯戒情形。「如是」二字是指法辭,即指上文。「菩薩」即受過菩薩戒者,若只善於外道邪論,而且愛樂不肯捨離,不知作「毒想」,如此貪愛世間外道邪論,而忘掉佛法,如此「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此段乃總結上文。

「作毒想」,世間外道邪論,其中雖亦有很好之義理,但仍不免有毒,此毒若不去,欲了生死反被轉成不可能,故學佛者不能只偏愛世間論典、外道邪論,而不學佛法,如此是大錯誤,應當同時抽空學習,才能受用。因為時間有限,若不學世間教典,則跟不上世間,則無法作弘法事業,所以每天不妨抽點時間學習,如此則不違犯。不習學佛戒第二十六至此講竟。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菩薩戒本經文
第3頁:菩薩戒本經講記 第4頁:菩薩戒本類別
第5頁:四重戒─自讚毀他戒第一 第6頁:四重戒─慳惜財法戒第二
第7頁:四重戒─瞋不受悔戒第三 第8頁:四重戒─謗亂正法戒第四
第9頁:四十一輕戒─不供養三寶戒第一 第10頁:四十一輕戒─貪財物戒第二
第11頁:四十一輕戒─不敬同法戒第三 第12頁:四十一輕戒─不應供戒第四
第13頁:四十一輕戒─不受施戒第五 第14頁:四十一輕戒─不施法戒第六
第15頁:四十一輕戒─不教悔罪戒第七 第16頁:四十一輕戒─不同聲聞戒第八
第17頁:四十一輕戒─住邪命戒第九 第18頁:四十一輕戒─掉戲戒第十
第19頁:四十一輕戒─倒說菩薩法戒第十一 第20頁:四十一輕戒─不護譏嫌戒第十二
第21頁:四十一輕戒─不折伏眾生戒第十三 第22頁:四十一輕戒─瞋打報復戒第十四
第23頁:四十一輕戒─不如法懺謝戒第十五 第24頁:四十一輕戒─不受懺謝戒第十六
第25頁:四十一輕戒─嫌恨他戒第十七 第26頁:四十一輕戒─貪心畜眷屬戒第十八
第27頁:四十一輕戒─貪睡眠戒第十九 第28頁:四十一輕戒─世論經時戒第二十
第29頁:四十一輕戒─不受師教戒第二十一 第30頁:四十一輕戒─隨五蓋心戒第二十二
第31頁:四十一輕戒─取世禪戒第二十三 第32頁:四十一輕戒─毀聲聞法戒第二十四
第33頁:四十一輕戒─背大向小戒第二十五 第34頁:四十一輕戒─不習學佛戒第二十六
第35頁:四十一輕戒─不信深法戒第二十七 第36頁:四十一輕戒─歎己毀他戒第二十八
第37頁:四十一輕戒─憍慢不聽法戒第二十九 第38頁:四十一輕戒─輕毀法師戒第三十
第39頁:四十一輕戒─不同事戒第三十一 第40頁:四十一輕戒─不看病戒第三十二
第41頁:四十一輕戒─不諫惡人戒第三十三 第42頁:四十一輕戒─不報恩戒第第三十四
第43頁:四十一輕戒─不慰憂惱戒第三十五 第44頁:四十一輕戒─不施財戒第三十六
第45頁:四十一輕戒─不如法攝眾戒第三十七 第46頁:四十一輕戒─不隨他戒第三十八
第47頁:四十一輕戒─不隨喜功德戒第三十九 第48頁:四十一輕戒─不行威折戒第四十
第49頁:四十一輕戒─神力不折攝戒第四十一 第50頁:總結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