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 聖嚴法師著

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 聖嚴法師著

佛光慈攝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光慈攝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願以淨光照我
  
  是指阿彌陀佛以清淨的光、平等的光來照耀我,使我在愚昧煩惱之中得到安慰,得到心開意解,讓我業障消除;這都是由於佛以清淨的光照耀我,使我得到救濟。
  
  「淨光」二字,在《觀無量壽經》有:「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在《無量壽經》則說:「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又說:「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耀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又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所以應當祈願阿彌陀佛,恆以平等清淨的慈悲智慧之光,給我們信心、勇氣與智慧,讓我們遠離顛倒。
  
  「淨光」也如同海邊的燈塔、航空站的塔臺,在夜裡或霧中讓船隻及飛機知道方向,有歸屬感、安全感。淨光可以有兩類:
  
  慈悲光、智慧光: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的光,不是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但是我們能夠感受到、接收到。當我們知道有阿彌陀佛,持念阿彌陀佛聖號,讀誦阿彌陀佛經典,實際上我們就是被阿彌陀佛的清淨、智慧、本願之光所照;這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用心接收到的。
  
  感應的光、瑞相的光:能夠念佛、拜佛而見到光,見到阿彌陀佛的像,便是修行者的心有所感,而佛有所應,使其見光、見華、見像。如果大家的福德或是某一個人修行的力量特別強,就有這種瑞相顯現;有時只有一個人看到,有時許多人都能看到。這種感應的光我們相信它是有的,但不要把它當成那麼的神奇並向人炫耀。看到以後產生信心是很好的,但若把它當作了不得的成就或執著念佛目的是為了看光見像的話,當念佛不出現瑞相時,就會退心不念佛了,那便是顛倒至極了!
  
  慈誓攝我
  
  祈求阿彌陀佛以他的慈悲弘誓願力來攝受我。阿彌陀佛尚在因地中行菩薩道的時候,為了廣度眾生,發了弘願,《無量壽經》卷上所列四十八願,願願都在以慈悲的弘誓願力,成就極樂國土依正二報,攝受眾生往生彼國。其中有的是為了度眾生而成就國土的莊嚴,有的是為了接引眾生而發起種種的悲願,只要有眾生願生西方,就可以往生到他的願力所成的極樂世界。
  
  例如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這是成就眾生往生彼國的慈悲誓願。
  
  又有如第三十二願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成就國土中莊嚴諸物的慈悲誓願。
  
  依正莊嚴的「依」是眾生所依的國土,「正」是在國土裡面生活的眾生。眾生的淨土本來應該是自修福業受到的福報,可是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不全是因為眾生自己修行的功德而去往生的,乃是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的。所以往生西方淨土,是靠眾生自己修行淨業為副,而以阿彌陀佛的慈誓願力為主。
  
  眾生自己完全不修行雖也有機會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並不保險。雖然阿彌陀佛說臨終「乃至十念」也可以往生,但是平常不修行,臨終還會想到要念佛嗎?
  
  臨終時沒有善知識來教他念佛,便不知道要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了。
  
  更何況《無量壽經》中也說若犯五逆罪及誹謗正法者,不能往生彼國;第十九願也說欲得往生彼國者,必須「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第二十願更要求:「植諸德本,至心迴向」,始能求願往生彼國。
  
  所以我們在還沒有往生淨土之前,不但不得做惡事,還必須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更要及時修行,勤快念佛,年輕力壯正是時候,年紀大了也不嫌晚。
  
  我今正念
  
  「我」是指在修淨土法門的人,「今」是指現正在修淨土法門,「正念」是不胡思亂想而能一心一意沒有妄念,只有一個念頭是在繫念阿彌陀佛。
  
  正在修行淨土法門的人,不得有其他的任何妄念,而當專心的稱念阿彌陀如來名號。《觀無量壽經》常用「正觀」二字;《無量壽經》卷下有「端心正意」之說;《無量壽經》也常用「一向專念」來念無量壽佛,也是「正念」之意。在《大乘起信論》則云:「心若馳散,則當攝來,住於正念。」此正念也是八聖道的一支,是心無旁鶩,不與邪念相應之意。
  
  稱如來名
  
  「稱」是稱誦、稱讚、稱呼;念念繫於佛號,故又名為念佛。念如來的號、誦如來的名、讚如來的功德。這不僅僅是內心的一個念頭,而且是要用口來稱呼的。
  
  阿彌陀佛又叫阿彌陀如來,故念佛的人,應當正念分明地稱念阿彌陀如來的名號。「如來」又有如去的意思。如來如去,如如不動,本來如此,所以是如來。對於沒有信佛學佛,也沒有親證佛性的人,由於沒有看到,縱然相信,也不確實,如來即是如去。對於學了佛、開了悟的人,如去也是如來,因為他根本沒有離開我們,本來就在這兒,只是讓我們知道他在這兒,所以是如來,但是因為不執著,所以等於如去。
  
  為菩提道
  
  為了什麼而稱如來的名號呢?是為了往生彼國之後,見佛聞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道」是「路」的意思,也就是走上菩薩當走的路。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為覺、智;《無量壽經》卷下有云: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發菩提心是希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心,如何能得無上的菩提果位?那就是要行菩薩道。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譯,意思是覺有情、大道心的眾生,是已經覺悟了的有情眾生,而且是有大菩提心的眾生。眾生可分為有情和無情的兩類,有情眾生是動物,無情眾生是指非動物的一切生物乃至礦物,只有有情眾生可以修行佛法、行菩薩道,最後能夠成佛。所以要準備將來成佛,一定是先從菩薩道的階段開始。
  
  菩薩道應該怎麼修呢?應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向上希望自己能夠修學佛法,成就佛道;同時也要把自己所修學得到的佛法再告訴別人,幫助其他的眾生也能像自己一樣離苦得樂,也使其他的眾生共同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叫作菩薩道。
  
  《阿彌陀經》有云:「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說只要發願,欲生極樂國者,即能位登初地菩薩的不退轉位,便於無上正遍知覺,不再退失其所行及所證。《阿彌陀經》又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avinivartanīya),譯為不退,即是不退轉的菩薩。
  
  《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條有云:「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親證無生法忍,也是初地菩薩。同經「下品上生」條云:到彼國土,「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同經「下品下生」條也說:生到彼國,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見觀世音及大勢至,為其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能發菩提心,即行菩薩道。可知求生極樂國土的人,並不僅為自求解脫,乃是為度眾生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菩薩之道,供養十方無量諸佛,普度諸國無量眾生,永不疲厭。
  
  因此我們稱念佛號,當見賢思齊,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也當及時學菩薩法,行菩薩道。自己修學佛法,知道佛法,乃至於僅是一偈、半偈或是幾句話,能夠轉告他人,這也是行菩薩道。行菩薩道一定是用佛法來自度度人,否則,只是用世間法的財物、知識、技巧助人,甚至還希望求得對方回報,那便不能叫作菩薩道,是有染有漏的人天善法。能修人天善法已經不錯,但仍不究竟,唯有修無染無漏的菩薩道,才能證得無上的佛果。
  
  求生淨土
  
  求生淨土的目的,既然是為了修行菩薩道,當然也願一切其他的眾生都能知道求生淨土。所以求生淨土,即是自度度他的菩薩行。
  
  淨土在那裡?此處所指的是西方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就的佛國淨土,是有方向的,有位置的,有形相的。不過不要認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就把這個極樂世界看得那麼遙遠,實際上只要一念希望生淨土,極樂淨土就在我們的面前,故在《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條說道:「如彈指頃,往生彼國。」「上品中生」條說:「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中品下生」條也提到:「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淨土的意思是沒有煩惱、沒有恐怖、沒有憂慮、沒有危險的地方。在那個地方到處都是安全的,處處都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無煩無惱;不管是所見、所聽、所接觸,無一不是莊嚴清淨的,所以叫作淨土。
  
  不過在諸經論及歷代祖師之間,對於「淨土」有種種的界定。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正如近人印順法師也說:「淨土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界。」(見印公《淨土新論》);我於〈淨土思想之考察〉一文中也提出:「淨土思想本為佛教的三乘共法,乃至也是五乘共法。」(見《法鼓全集》之《學術論考》)
  
  因此,淨土在那裡?何人居淨土?就有不少的異說。《仁王般若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若據此說,西方淨土便不能稱為究竟的淨土。又《六祖壇經》依《維摩經》所說之「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而云:「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另有宋代的知禮等依據天臺智顗大師的《摩訶止觀》所說:「西方淨土,我心本具。」而倡「唯心淨土」與「本性彌陀」的說法。於此可知,如果我們念佛,心中有佛,心中就有淨土。淨土是我們心中本具的。如果念佛念得很成功,淨土即時便在自心中顯現出來。
  
  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究屬那一層次的淨土?《成唯識論》卷一○有四土:說佛的「自性身」依法性土,「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變化身」依變化土。
  
  《佛地經論》卷一則云:「他受用土在西方等。」可知極樂淨土是此四土中的第三等級。又有《瑜伽師地論》卷七七所云:「清淨世界唯純菩薩僧於中止住,(已入初地菩薩)由願力自在故,於彼受生。」此與《觀無量壽經》所說生彼國土,「悟無生法忍」、「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的觀點是相同的。
  
  但依天臺智顗的《觀無量壽經疏》將淨土分作四等:1.常寂光;2.實報無礙;3.方便有餘;4.凡聖同居。而以西方淨土歸入第四等的凡聖同居土,則頗有爭議之處。這也是由於淨土經典中既有如《阿彌陀經》所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又有《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條云:「作不善業,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也能仗佛願力,往生彼國,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可見也有凡夫居於淨土了,因此有些混淆。
  
  不過如果自己心中的淨土出現時,已經超過了上品上生,就不是凡夫所生的淨土了。以信心所生的淨土是九品蓮花化身,是有形相的;到了最高的實相、實報淨土,亦即自性法身所居的淨土,那便是無相、無形的,既是在自己的心中,也是到處都在,或處處不在。
  
  此處所指的淨土,是指凡夫所生的九品蓮花的淨土。往生彼國淨土之後,見佛、見菩薩,聞法開悟,得無生法忍,才證初地聖菩薩位,而得不退轉。因此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自認為了不起,一定要證得法身,生到無相土。我輩業深障重的凡夫,還是以求生九品蓮花的有相淨土比較可靠。
  
  中國的禪宗從宋朝之後,都主張禪淨雙修。雖用禪的工夫,同時也願能夠往生西方的淨土。如果能夠以禪修工夫大徹大悟,即現法性身,住於法性的淨土,便得處處都是實相實報的淨土。如果此生沒有大徹大悟,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總比生於我們這個世界的煩惱穢土要好得多。
  
  可是我們所生的娑婆世界真的這麼壞嗎?有煩惱的時候它的確是五濁惡世,但是當我們能夠在一分鐘、一秒鐘之內煩惱不顯現,這個五濁惡世就跟佛的淨土相應了。所以我們還是要以禪修的工夫來除煩惱為第一要務,同時也依彌陀本願,願生西方淨土,兩者相輔相成,叫作禪淨雙修。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至心發願
第3頁:佛光慈攝 第4頁:彌陀本願
第5頁:眾罪消滅 第6頁:意不顛倒
第7頁:彌陀相迎 第8頁:菩提滿願
第9頁:後記 第10頁:附錄 - 慈雲懺主淨土文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